日本《日經亞洲評論》4日引述知情人士的消息報道稱,美國國防部將在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和菲律賓這5個印太地區國家建立軍事維修中心,意圖為全球關鍵作戰&&打造維修網絡。5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的專家&&,美此舉可收到一箭雙雕的效果,既解決了當前面臨的維修保障困難,同時也鞏固了同盟關係,增強亞太軍事干預及打壓對手的能力。
據日媒報道,五角大樓新的“地區保障框架”(RSF)設想利用其盟國及夥伴國現有工業能力,使之在其行動區域附近對美國的軍艦、戰機和車輛進行保養、維修和大修,而無須將其帶回美國本土。
該計劃據稱將於今年在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和菲律賓啟動試點項目,之後這種模式將於明年和後年分別擴展到美國歐洲司令部覆蓋的北約夥伴國及南方司令部覆蓋的拉丁美洲夥伴國。報道引述一名知情人士的消息稱,五角大樓預計將在本月公布更多細節,但五角大樓發言人&&,目前沒有任何消息發布,“我們不會對尚在談判中的事情發表看法”。
報道稱,今年2月,五角大樓該項目的負責人、負責維修保障事務的助理國防部長洛曼在美國海軍學會舉辦的一次會議上&&,軍事後勤正在從傳統的“被動”立場轉向“主動”立場,即在故障發生之前提供解決方案。洛曼&&,在不同地點設立維修中心增強了威懾作用。今年3月,洛曼曾率領代表團前往澳大利亞、日本和菲律賓討論相關事宜。
軍事專家張軍社5日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美國國防部此舉的實際目的是要解決美軍全球部署導致戰線過長所帶來的維修保障困難。他稱:“尤其是最近幾年,美軍無論是人員還是裝備,均因超負荷運轉導致事故頻發。就近設置軍事維修中心能減輕戰線過長對本土維修能力造成的困局。”
另一位軍事專家同日也對《環球時報》記者&&,美國推行該計劃的考量很明顯,既可以減少維護時間和維護成本,自然也有助於美軍快速恢復戰鬥力;同時把一些維修設施向印太地區國家轉移,在未來甚至有把這些維修基地變成美國基地的可能。
據報道,美國防部這一計劃源於“美國無法單獨與中國的工業實力競爭”的觀念。去年7月,美國軍事新聞網站“戰爭地帶”發布了一份美國海軍簡報幻燈片,稱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國,造船能力約為美國的232倍。但實際上,美國不僅想組建一張同盟網與中國工業實力競爭,在安全議題上也希望“在印太地區架構同盟網,以提升對中國的嚇阻能力”。據美媒報道,“美國在&協會”&&辦事處處長谷立言4日召開記者會稱,這個同盟網包含美日同盟、美日韓戴維營峰會、美日菲峰會、美日印澳的“四邊機制”(QUAD)、“澳英美三邊安全夥伴關係”(AUKUS)等。他宣稱,這些機制的運作都有助於維持印太的和平和穩定,並預防重大衝突。
《日經亞洲評論》提到,在美國欲設立維修中心的5個印太國家中,4個是其條約盟友,新加坡雖然不是美國盟友,但長期以來有接待美軍輪換部署的傳統。張軍社&&,美國拉攏這些國家本質上是為美國的全球戰略服務,借此增強亞太軍事干預及打壓對手的能力,這是美國拉幫結派打壓潛在對手的一貫做法。
美國五角大樓推行的“RSF”計劃所帶來的商機,也受到日韓等同盟國的歡迎。據韓國《朝鮮日報》3日報道,2日,首艘美國海軍船隻進入韓華海洋巨濟事業基地進行維護翻修。韓華海洋成為首個正式開展美國海軍MRO(維護、維修、修繕)業務的韓國造船企業。美國海軍技術網站4日報道稱,該韓國企業將美國海軍船隻入港稱為“歷史性時刻”。此次被維護的美國海軍軍需支援艦“沃利·施艾拉”號排水量約達4萬噸級,全長210米,寬32.2米,維修期3個月。
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今年1月在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美國和日本將研究利用日本船廠維修在東亞海域巡邏的美國海軍軍艦的可行性。伊曼紐爾稱,此舉將減輕美國船廠的壓力。
上文中的匿名軍事專家&&,日韓作為世界造船大國,無論是造船還是修船對它們來説都是盈利可觀的生意,並且通過為美國維修軍艦可以證明自身的實力,在世界範圍內進行自我推銷。但美國也只是利用這些國家的船塢、船&等設備來維修,軍艦的核心零部件以及關鍵技術最終還是以美國為主。
張軍社則認為,戰時這些維修基地可以方便美軍再投入作戰,但自然也會成為美軍對手攻擊的目標。有關國家應該意識到被綁在美國的戰車上,為美國作戰服務帶來的潛在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