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抗日戰爭中的人民軍隊:弘揚英勇善戰以弱勝強的光榮傳統-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03 17:18:39
來源:解放軍報

回望抗日戰爭中的人民軍隊:弘揚英勇善戰以弱勝強的光榮傳統

字體:

  1937年9月,日軍板垣師團一部在坦克和火炮等先進裝備的支持下,向着晉東北咽喉要道平型關開進。為阻擋日軍攻勢,以步槍、手榴彈等輕武器為主要裝備的八路軍115師,在平型關一帶設伏待敵。

  9月25日凌晨,日軍進入八路軍伏擊圈。八路軍115師685團率先打響戰鬥,對敵實施凌厲攻擊,一下子打亂了日軍的隊形和部署。與此同時,115師686團迅速佔領老爺廟等制高點,將敵人分割包圍,使其陷入混亂,但日軍憑藉其優勢裝備負隅頑抗,企圖伺機突圍,八路軍戰士與其展開激烈戰鬥。負責阻擊的115師687團一面死死堵住日軍退路,一面阻斷其後續部隊增援,使日軍成為被困之獸。經過一天激戰,八路軍殲滅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余輛、馬車200余輛,並繳獲大量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此次作戰,我軍一舉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不僅陡然提高了八路軍的聲望,而且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縱觀平型關一役,八路軍之所以能夠以弱勝強、初戰告捷,靠的是中國共産黨的堅強領導、中國軍民抗戰的頑強意志、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無私援助等,還有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八路軍指戰員的英勇善戰。英勇,就是不畏強敵、不怕犧牲,敢與敵人展開殊死搏鬥。戰鬥中,有的戰士身中數刀仍堅持與敵白刃格鬥,有的拉響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展現了壓倒一切敵人而決不被敵人所屈服的英勇頑強。善戰,就是善於運用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115師在戰前進行周密設伏,敵人進入伏擊圈後,各個團按照預先部署,各負其責、合力殲敵。擔負“攔頭”任務的685團率先迎敵、迅猛出擊,擔負“斬腰”任務的686團正面交敵、巧妙周旋,擔負“斷尾”任務的687團阻敵增援、不留缺口,演繹了一出英勇善戰、以弱勝強的雄壯活劇。

  “狹路相逢勇者勝”,兩軍對壘,無論武器裝備如何、物質條件怎樣,首先要有敢打必勝的英勇無畏精神,不怕艱難險阻、不怕流血犧牲、不怕任何敵人。除平型關大捷外,還有百團大戰、陽明堡戰鬥、黃土嶺戰鬥等,都是我軍以弱勝強的經典戰例,也是我軍將士英勇作戰的光輝戰果。在百團大戰之大落坡戰鬥中,日軍一支行動分隊企圖偷襲我25團團部,我發現後迅即組織反擊。日軍偷襲不成,撤退至一塊莊稼地裏,八路軍戰士如猛虎般衝入敵陣,與之進行肉搏戰,最終殲滅日軍40餘人,取得勝利。這是勇敢精神的生動體現。有了這種勇敢精神,就能夠激發戰鬥意志,無論敵人如何強大、戰場環境如何殘酷,都不能動搖戰士們衝鋒陷陣、血戰到底的英勇氣概和打敗敵人、奪取勝利的堅定信心;就能夠威懾敵人,一支敢於戰鬥、敢於犧牲的軍隊,會以勇往直前、所向披靡的氣勢震懾敵人,讓敵人心生畏懼、惶恐不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敵人的戰鬥力;就能夠創造戰機,具有勇敢精神的將士往往敢於主動出擊、先機制敵,在不利條件下積極創造剋敵制勝的有利戰機,在有利條件下勇於一鼓作氣擴大戰果,進而奪取最後勝利。

  “制敵在謀不在眾”,這也是一條顛撲不破的制勝鐵律。戰爭既是意志、實力的比拼,又是智慧、謀略的較量,一支有勇無謀或多勇少謀的軍隊是難以戰勝敵人的。抗日戰爭中,無論作戰人員數量還是武器裝備質量,我軍都遠遠不如敵人。一支“小米加步槍”的軍隊之所以能夠打敗裝備精良、武裝到牙齒的敵人,關鍵還在於我軍對戰場形勢有清醒而準確的分析判斷,在作戰指導上有正確的戰略戰役方針,在戰鬥過程中有靈活的戰術戰法。同時,基於敵我雙方實力、戰場態勢變化、天時地利人和等條件,我軍創造了遊擊戰、運動戰、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等靈活戰術戰法,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説用智慧戰勝了敵人。現代戰爭尤其是未來信息化智能化戰爭,“智”的內涵更加豐富,“謀”的成分更加凸顯,高新技術武器將成為戰場上的主戰武器,新質戰鬥力將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在這種情況下,更加需要我們在“勇戰”的同時還要“善戰”,善於運用戰略欺騙、戰術奇襲等手段,大膽進行技術革新和戰術創新,熟練掌握使用信息化智能化武器裝備,實現以“勇”剋敵、以“智”取勝。

  透過79年前勝利結束的抗日戰爭,可以看到我軍英勇善戰、以弱勝強的智慧和力量。這是一筆豐厚財富,需要我們深入挖掘其中的寶貴經驗,用以指導打贏明天的戰爭。(古聿)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