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第二艘國産戰略核潛艇“阿里加特”號8月29日正式加入印度海軍,印防長辛格甚至稱讚它的服役將在該地區建立戰略平衡,並在國家安全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過,接受採訪的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印度國産戰略核潛艇總體性能與當今主要海軍強國的同類裝備相比,差距比較明顯。
第二艘的改進有多大
據《今日印度》網站8月30日報道,8月29日,印度第二艘“殲敵者”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阿里加特”號在國防部長辛格的見證下,在維沙卡帕特南正式服役。辛格在講話中稱讚該潛艇進一步加強印度的“三位一體”核威懾能力,將在該地區建立戰略平衡與和平,並在國家安全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他還&&,“阿里加特”號的服役是印度的一項重大成就,它的建造涉及先進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詳細的研究和開發、特殊材料的使用、複雜的工程和高度熟練的工藝。該潛艇的主要系統和設備都是由印度本國科學家和海軍人員設計、製造和集成。
印度首艘國産核潛艇資料圖。(圖源:印媒)
印度《商業標準報》稱,根據印度國防部的説法,由於相關國産技術進步,“阿里加特”號比印度第一艘國産核潛艇“殲敵者”號“明顯更先進”,這兩艘潛艇的存在將增強印度威懾潛在對手和維護國家利益的能力。
報道稱,這艘近112米長的新型核潛艇在維沙卡帕特南高度機密的造船中心建造,它與“殲敵者”號採用相同的83兆瓦加壓輕水核反應堆提供動力。與需要定期浮出水面充電的傳統柴電潛艇相比,它們能夠在水下停留更長時間。這兩艘戰略核潛艇排水量約為6000噸,水面最大航速可達12-15節(22-28公里/小時),水下最大航速可達24節(44公里/小時)。
作為戰略核潛艇的核心武器,兩艘“殲敵者”級都配備了4個垂直髮射管,可以攜帶12枚射程750公里的K-15近程潛射彈道導彈或4枚射程3500公里的K-4潛射彈道導彈。印度國防部宣稱,2022年10月,“殲敵者”號在孟加拉灣成功發射了一枚潛射彈道導彈,“精度非常高”。
《印度時報》引用匿名消息人士的話稱,“阿里加特”號2017年下水,此後進行了廣泛的海上測試,“雖然‘阿里加特’號的尺寸、長度和排水量與‘殲敵者’號相同,但它可以攜帶更多的K-15導彈。新潛艇能力更強、更高效、更隱蔽。”
美國“動力”網站認為,這是一種令人疑惑的説法。“為了保持圍繞印度戰略核潛艇項目的神秘色彩,這艘新潛艇的具體改進尚未詳細披露。如果‘阿里加特’號能夠攜帶更多潛射彈道導彈,它的垂直髮射管的直徑可能會更大。”從目前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照片看,“阿里加特”號並沒有特別明顯的龜背結構。有分析認為,“阿里加特”號的外表面相對流暢,與它配備的K-15潛射導彈尺寸較小有關。此前印度媒體透露,印度前兩艘戰略核潛艇實際配備的應該都是K-15,而非射程和尺寸都更大的K-4潛射彈道導彈。“動力”網站認為,印度潛射彈道導彈的射程偏近,當這兩艘印度國産核潛艇從相對安全的水域發射導彈時,K-15可以瞄準南亞地區對手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但“想要威脅對手的首都,必須讓印度核潛艇冒險靠近巴基斯坦海岸,這將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報道認為,目前兩艘印度國産核潛艇配備的K-15導彈通常被視為一種臨時性武器,主要作用是增加印度海軍操作此類武器的經驗。
印度核潛艇夢延續數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鋻於核潛艇的強大威懾力,印度海軍為此已經努力了數十年。早在1987年,印度海軍就從蘇聯租借了一艘裝備巡航導彈和魚雷的攻擊核潛艇。“今日印度”網站稱,雖然這艘核潛艇讓印度海軍對於核潛艇的操作有了第一手經驗,但“收益是有限的”,因為該潛艇主要仍由蘇聯水手駕駛,印度艇員不允許進入潛艇的導彈室或靠近反應堆。上世紀90年代末,為期10年的租賃協議到期後,這艘潛艇被歸還給俄羅斯。不甘心的印度海軍又於2012年至2021年向俄羅斯租借了一艘更先進的“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以獲得操作核潛艇的經驗。
印度“殲敵者”級國産核潛艇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源:美國“海軍新聞”網站)
與此同時,印度海軍國産核潛艇研製項目也在30多年前就同步展開。不同於大部分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先發展攻擊核潛艇,再在其基礎上改建戰略核潛艇”的做法,印度海軍的國産核潛艇項目一開始就直接瞄着能從水下發射核導彈的戰略核潛艇。印度媒體解釋説,在印度發展核潛艇期間,印軍大力建造的“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中,海基核能力最為薄弱。印度空基核力量中,“美洲虎”攻擊機、法制“幻影2000”與俄制蘇-30MKI戰鬥機可以挂載核炸彈;陸基核力量中,“大地”“烈火”系列彈道導彈也可以配備核彈頭;只有印度海軍迫於技術能力不足,長期只能在2000噸級輕型護衛艦的飛行甲板上搭載近程彈道導彈發射裝置湊數,這種水面發射的彈道導彈基本沒有實戰意義。因此優先發展能夠從水下隱秘發射核導彈的戰略核潛艇就成為印度海軍的不二選擇。
據介紹,在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連同印度全國相關企業的努力,以及來自俄羅斯的技術援助下,印度首艘國産核潛艇“殲敵者”號於2009年下水,並於2016年加入印度海軍服役。印度媒體此前披露,“殲敵者”號於2018年進行了首次“威懾巡邏”,標誌着印度真正意義上的“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正式成型。
印度核潛艇未來如何發展
但印度海軍對於這兩艘國産核潛艇的性能並不滿意。《商業標準報》稱,與全球核大國相比,印度核潛艇的噸位和攜帶的導彈數量差距明顯。例如美國擁有1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和53艘攻擊核潛艇,同時還在研製更先進的“哥倫比亞”級攻擊核潛艇。即使是海軍規模小得多的巴基斯坦,也擁有5艘常規潛艇,並從他國訂購了另外8艘。因此印度海軍需要一支至少30艘潛艇的水下艦隊來應對潛在對手的威脅。
目前印度海軍正在建造數量更多、性能更先進的核潛艇。印度媒體透露,第三艘“殲敵者”級核潛艇“阿里達曼”號於2021年11月悄悄下水,可能在2025年服役,它的排水量增加到7700噸,將攜帶射程為3500公里的K-4彈道導彈。“動力”網站推測稱,該潛艇可以攜帶8-12枚K-4潛射導彈,“此外也有跡象表明,一種射程更遠的新型潛射彈道導彈可能裝備印度的下一艘彈道導彈潛艇。”同時印度還在發展第四艘戰略核潛艇,但相關計劃的細節外界了解得很少。
在發展戰略核潛艇的同時,印度也在推進國産攻擊核潛艇的研製。“動力”網站稱,有跡象表明,印度正計劃再從俄羅斯租借先進的“阿庫拉2”級攻擊核潛艇,讓印度水兵在下一代國産攻擊核潛艇服役前獲得更多的操作經驗。2015年2月,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建造6艘國産攻擊核潛艇,由印度海軍自行設計,並在維沙卡帕特南的造船中心建造,預計將於2024-2025年開始,首艘國産攻擊核潛艇計劃2032年服役。
接受採訪的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印度國産戰略核潛艇總體性能與當今主要海軍強國的同類裝備相比,無論噸位、載彈量,還是靜音性能,差距都比較明顯。尤其是戰略核潛艇的核心戰力在於攜帶的潛射彈道導彈,印度核潛艇攜帶的K-15導彈射程在各國現役潛射彈道導彈中倒數第一,缺乏實際作戰價值。即便未來換裝射程更遠的K-4潛射導彈,數量也遠遠不足,例如美國“俄亥俄”級可以攜帶24枚“三叉戟2”潛射洲際導彈,俄羅斯現役戰略核潛艇攜帶的洲際導彈數量也在12-16枚。相比之下,印度核潛艇只能搭載4枚K-4,差距非常大。如果要增加導彈攜帶量或配備更遠射程的導彈,就需要對潛艇設計大幅修改,某種意義上看相當於重新研製。因此當前印度核潛艇只解決了海基核威懾“有沒有”的問題,但距離主流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印度第二艘國産戰略核潛艇“阿里加特”號8月29日正式加入印度海軍,印防長辛格甚至稱讚它的服役將在該地區建立戰略平衡,並在國家安全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不過,接受採訪的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印度國産戰略核潛艇總體性能與當今主要海軍強國的同類裝備相比,差距比較明顯。
第二艘的改進有多大
據《今日印度》網站8月30日報道,8月29日,印度第二艘“殲敵者”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阿里加特”號在國防部長辛格的見證下,在維沙卡帕特南正式服役。辛格在講話中稱讚該潛艇進一步加強印度的“三位一體”核威懾能力,將在該地區建立戰略平衡與和平,並在國家安全中發揮決定性作用。他還&&,“阿里加特”號的服役是印度的一項重大成就,它的建造涉及先進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詳細的研究和開發、特殊材料的使用、複雜的工程和高度熟練的工藝。該潛艇的主要系統和設備都是由印度本國科學家和海軍人員設計、製造和集成。
印度首艘國産核潛艇資料圖。(圖源:印媒)
印度《商業標準報》稱,根據印度國防部的説法,由於相關國産技術進步,“阿里加特”號比印度第一艘國産核潛艇“殲敵者”號“明顯更先進”,這兩艘潛艇的存在將增強印度威懾潛在對手和維護國家利益的能力。
報道稱,這艘近112米長的新型核潛艇在維沙卡帕特南高度機密的造船中心建造,它與“殲敵者”號採用相同的83兆瓦加壓輕水核反應堆提供動力。與需要定期浮出水面充電的傳統柴電潛艇相比,它們能夠在水下停留更長時間。這兩艘戰略核潛艇排水量約為6000噸,水面最大航速可達12-15節(22-28公里/小時),水下最大航速可達24節(44公里/小時)。
作為戰略核潛艇的核心武器,兩艘“殲敵者”級都配備了4個垂直髮射管,可以攜帶12枚射程750公里的K-15近程潛射彈道導彈或4枚射程3500公里的K-4潛射彈道導彈。印度國防部宣稱,2022年10月,“殲敵者”號在孟加拉灣成功發射了一枚潛射彈道導彈,“精度非常高”。
《印度時報》引用匿名消息人士的話稱,“阿里加特”號2017年下水,此後進行了廣泛的海上測試,“雖然‘阿里加特’號的尺寸、長度和排水量與‘殲敵者’號相同,但它可以攜帶更多的K-15導彈。新潛艇能力更強、更高效、更隱蔽。”
美國“動力”網站認為,這是一種令人疑惑的説法。“為了保持圍繞印度戰略核潛艇項目的神秘色彩,這艘新潛艇的具體改進尚未詳細披露。如果‘阿里加特’號能夠攜帶更多潛射彈道導彈,它的垂直髮射管的直徑可能會更大。”從目前社交媒體上流傳的照片看,“阿里加特”號並沒有特別明顯的龜背結構。有分析認為,“阿里加特”號的外表面相對流暢,與它配備的K-15潛射導彈尺寸較小有關。此前印度媒體透露,印度前兩艘戰略核潛艇實際配備的應該都是K-15,而非射程和尺寸都更大的K-4潛射彈道導彈。“動力”網站認為,印度潛射彈道導彈的射程偏近,當這兩艘印度國産核潛艇從相對安全的水域發射導彈時,K-15可以瞄準南亞地區對手的大部分地區,包括巴基斯坦最大的城市卡拉奇,但“想要威脅對手的首都,必須讓印度核潛艇冒險靠近巴基斯坦海岸,這將是非常危險的”。因此報道認為,目前兩艘印度國産核潛艇配備的K-15導彈通常被視為一種臨時性武器,主要作用是增加印度海軍操作此類武器的經驗。
印度核潛艇夢延續數十年
值得注意的是,鋻於核潛艇的強大威懾力,印度海軍為此已經努力了數十年。早在1987年,印度海軍就從蘇聯租借了一艘裝備巡航導彈和魚雷的攻擊核潛艇。“今日印度”網站稱,雖然這艘核潛艇讓印度海軍對於核潛艇的操作有了第一手經驗,但“收益是有限的”,因為該潛艇主要仍由蘇聯水手駕駛,印度艇員不允許進入潛艇的導彈室或靠近反應堆。上世紀90年代末,為期10年的租賃協議到期後,這艘潛艇被歸還給俄羅斯。不甘心的印度海軍又於2012年至2021年向俄羅斯租借了一艘更先進的“阿庫拉”級攻擊核潛艇,以獲得操作核潛艇的經驗。
印度“殲敵者”級國産核潛艇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圖源:美國“海軍新聞”網站)
與此同時,印度海軍國産核潛艇研製項目也在30多年前就同步展開。不同於大部分擁有核潛艇的國家“先發展攻擊核潛艇,再在其基礎上改建戰略核潛艇”的做法,印度海軍的國産核潛艇項目一開始就直接瞄着能從水下發射核導彈的戰略核潛艇。印度媒體解釋説,在印度發展核潛艇期間,印軍大力建造的“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中,海基核能力最為薄弱。印度空基核力量中,“美洲虎”攻擊機、法制“幻影2000”與俄制蘇-30MKI戰鬥機可以挂載核炸彈;陸基核力量中,“大地”“烈火”系列彈道導彈也可以配備核彈頭;只有印度海軍迫於技術能力不足,長期只能在2000噸級輕型護衛艦的飛行甲板上搭載近程彈道導彈發射裝置湊數,這種水面發射的彈道導彈基本沒有實戰意義。因此優先發展能夠從水下隱秘發射核導彈的戰略核潛艇就成為印度海軍的不二選擇。
據介紹,在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連同印度全國相關企業的努力,以及來自俄羅斯的技術援助下,印度首艘國産核潛艇“殲敵者”號於2009年下水,並於2016年加入印度海軍服役。印度媒體此前披露,“殲敵者”號於2018年進行了首次“威懾巡邏”,標誌着印度真正意義上的“三位一體”核威懾體系正式成型。
印度核潛艇未來如何發展
但印度海軍對於這兩艘國産核潛艇的性能並不滿意。《商業標準報》稱,與全球核大國相比,印度核潛艇的噸位和攜帶的導彈數量差距明顯。例如美國擁有1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和53艘攻擊核潛艇,同時還在研製更先進的“哥倫比亞”級攻擊核潛艇。即使是海軍規模小得多的巴基斯坦,也擁有5艘常規潛艇,並從他國訂購了另外8艘。因此印度海軍需要一支至少30艘潛艇的水下艦隊來應對潛在對手的威脅。
目前印度海軍正在建造數量更多、性能更先進的核潛艇。印度媒體透露,第三艘“殲敵者”級核潛艇“阿里達曼”號於2021年11月悄悄下水,可能在2025年服役,它的排水量增加到7700噸,將攜帶射程為3500公里的K-4彈道導彈。“動力”網站推測稱,該潛艇可以攜帶8-12枚K-4潛射導彈,“此外也有跡象表明,一種射程更遠的新型潛射彈道導彈可能裝備印度的下一艘彈道導彈潛艇。”同時印度還在發展第四艘戰略核潛艇,但相關計劃的細節外界了解得很少。
在發展戰略核潛艇的同時,印度也在推進國産攻擊核潛艇的研製。“動力”網站稱,有跡象表明,印度正計劃再從俄羅斯租借先進的“阿庫拉2”級攻擊核潛艇,讓印度水兵在下一代國産攻擊核潛艇服役前獲得更多的操作經驗。2015年2月,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批准建造6艘國産攻擊核潛艇,由印度海軍自行設計,並在維沙卡帕特南的造船中心建造,預計將於2024-2025年開始,首艘國産攻擊核潛艇計劃2032年服役。
接受採訪的軍事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印度國産戰略核潛艇總體性能與當今主要海軍強國的同類裝備相比,無論噸位、載彈量,還是靜音性能,差距都比較明顯。尤其是戰略核潛艇的核心戰力在於攜帶的潛射彈道導彈,印度核潛艇攜帶的K-15導彈射程在各國現役潛射彈道導彈中倒數第一,缺乏實際作戰價值。即便未來換裝射程更遠的K-4潛射導彈,數量也遠遠不足,例如美國“俄亥俄”級可以攜帶24枚“三叉戟2”潛射洲際導彈,俄羅斯現役戰略核潛艇攜帶的洲際導彈數量也在12-16枚。相比之下,印度核潛艇只能搭載4枚K-4,差距非常大。如果要增加導彈攜帶量或配備更遠射程的導彈,就需要對潛艇設計大幅修改,某種意義上看相當於重新研製。因此當前印度核潛艇只解決了海基核威懾“有沒有”的問題,但距離主流水平還有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