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意日聯合研製六代機,從概念模型到真機試飛還有多遠?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30 09:45:16
來源:解放軍報

英意日聯合研製六代機,從概念模型到真機試飛還有多遠?

字體:

  “全球作戰空中計劃”(GCAP)最新概念模型。資料圖片

  今年7月,在英國范堡羅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上,由英國、意大利、日本3國聯合研製的下一代戰機“全球作戰空中計劃”(GCAP)最新概念模型亮相。此外,與其配套的還有無人僚機、下一代武器、網絡和數據鏈共享設備等項目。

  據了解,英國在GCAP項目中處於領導地位,該項目是以英國2018年提出的“暴風”六代機計劃為基礎研發,意圖打造一種將超聲速巡航能力和最新空中作戰技術融為一體的先進戰機,以替代歐洲“颱風”和日本F-2戰機。

  聯合研製六代機,考驗着參與國的財力、技術實力和意志力,註定是一個難度系數超高的“大工程”。在過去的“暴風”六代機計劃中,英國、意大利、瑞典3國就因知識産權、成本分攤等問題出現分歧,難以達成一致。後來,瑞典退出、日本加入,各方利益關係變得更加複雜。

  與“暴風”六代機計劃一樣,自2022年12月英、意、日3國政府簽署合約啟動至今,GCAP項目進展緩慢。未來,GCAP項目能否實現從概念模型到真機試飛乃至批量生産的轉變,尚待進一步觀察。

  抱團取暖,多國“牽手”共研六代機

  當前,世界五代機陣營中,以F-22、F-35、蘇-57等為代表,這些戰機已經實現量産列裝,並成功應用到實戰中。

  在這種潮流推動下,各國對於下一代戰機的研發工作也加緊展開,以期獲得先發優勢,進而實現武器裝備“代差”,對對手形成一定的“降維打擊”。

  然而,現代戰機研發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耗費資金巨大,且大多數國家既沒有完整的航空工業體系支撐,又沒有充足的國防研發資金保障,獨立研發最先進的六代機可謂難上加難。

  在這種情況下,其他國家想要擁有六代機只有兩種途徑——

  一種途徑是在美、俄等國研發成功後進行批量採購。優勢是採購國無需耗費大量財力和精力去研發,買來即可用。劣勢同樣顯而易見,受出口國政策制約,採購國往往無法第一時間獲得先進戰機。比如美國嚴禁出口以空中作戰優勢為主的F-22戰機,至於F-35戰機也是在其列裝多年後才開始向部分國家出口。同樣,俄羅斯在列裝蘇-57戰機相當一段時間後,才開始向國際市場提供輕型化蘇-75戰機。

  另一種途徑則是集合多個具有一定實力的國家共同研發新機型。在這種國際合作框架內,參與國按照比例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等,形成研發合力。優勢是各國都會擁有新機型一定的知識産權,在生産列裝中可以不受或少受大國制約。劣勢是各國軍隊都有着自身特定需求,技術戰術指標不同會導致各方意見難以調和,直接影響到項目正常推進,可能會使項目被迫流産。

  事實上,歐洲國家曾多次發起航空項目的國際合作模式,比如法德聯合研製的“阿爾法”噴氣式戰機、英法聯合研製的“美洲虎”戰機、英德意聯合研製的“狂風”戰機、英德意西聯合研製的“颱風”戰機等。但這些項目並非一帆風順,“狂風”戰機項目最初有6個國家參與,後來加拿大、荷蘭、比利時退出;“颱風”項目最初有法國參與,由於領導權、投資份額等種種原因選擇退出,之後獨立研製出“陣風”戰機。

  在五代機時代,歐洲國家基本上無所建樹,簡單參與到美國主導的JSF聯合攻擊戰鬥機項目中,之後按照配額採購F-35戰機,且只有少數國家被允許引進生産線參與組裝戰機。這期間,採購國很難獲取F-35戰機的核心技術,並在採購過程中受到美國掣肘。2019年,土耳其因採購俄羅斯S-400防空導彈系統,導致美國將其踢出F-35戰機出售計劃。

  鋻於此,不少歐洲國家在六代機研發中決定不再依附美國,採取國際合作方式打造歐洲版先進戰機。2017年,德國、法國率先啟動了“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2019年西班牙加入,2023年比利時以觀察員身份加入,並承諾在2025年6月前正式加入。

  2018年英國提出研製“暴風”六代機,並歡迎各國共同研製,隨後意大利宣布參與,使“暴風”六代機成為國際合作項目,不久又吸引了日本的加入。2022年,英國、意大利、日本聯合宣布啟動下一代戰機“全球作戰空中計劃”(GCAP),將“暴風”六代機項目與日本F-X戰機項目合併,開啟了六代機研發的另一途徑。

  彎道超車,“取經”五代機推進新項目

  按照“裝備一代、發展一代、探索一代”的戰機發展邏輯,在“颱風”“陣風”等戰機的輝煌過後,歐洲在戰機研發方面乏善可陳。因為缺席五代機研發,英、意等國試圖通過推動GCAP項目,研發出六代機實現彎道超車,推動航空工業水平整體躍升。

  在此之前,英、意、日3國僅擁有F-35戰機的部分組裝生産經驗,這給GCAP項目的推進帶來不利影響。

  目前參與GCAP項目的主要有3家公司——英國BAE系統公司、意大利萊昂納多公司、日本三菱重工公司。這3家公司的共同點是都參與了美國F-35戰機項目,且均擁有組裝生産線,並承擔相應部件的生産供應,成為F-35全球産業鏈路中的重要一環。

  英國BAE系統公司不但負責F-35B垂直起降戰機的部分研製和測試項目,還全面負責F-35全系列機型的電子戰系統研製和融合工作,而在英格蘭北部的薩默斯伯裏工廠,有BAE系統公司建立的數條生産線,生産後機身、尾翼套件、翼梢、噴管艙門等結構件,提供給美國F-35戰機的總裝廠。

  意大利萊昂納多公司同樣是F-35戰機項目的重要參與者,該公司旗下的卡梅裏總裝廠擁有22棟建築和9萬餘平方米的廠房,不但擁有F-35A戰機的總裝生産能力,還是除美國本土總裝廠外唯一具有F-35B垂直起降戰機總裝能力的工廠,並負責歐洲F-35機隊的機身維修和升級工作。

  日本三菱重工公司也是F-35戰機的高級別合作商,在名古屋擁有總裝和檢驗設施,為日本生産F-35A戰機。

  不過,這些組裝生産經驗對於研製六代機顯然不夠。可以説,英、意、日3國聯合研製六代機的最大問題是難以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從一開始,美國就未將五代機關鍵核心技術真正分享給盟友,這也恰恰是3國聯合研製六代機的最大短板。

  因此,推進GCAP項目需要集合更多優質資源。據統計,全球將有1000多家供應商、約9000人參與該項目,除了3家牽頭公司外,還有包括歐洲導彈集團、英國羅羅公司、日本三菱電機公司以及意大利Avio Aero公司等國防承包商。這些公司負責的專業領域涵蓋了戰機研發的各個方面,從發動機設計到機載人工智能系統,從傳感器技術到雷達系統,他們的參與將為GCAP項目帶來最前沿技術,也是項目順利推進的重要保障。

  前路漫漫,各打各的算盤成最大阻力

  對於GCAP項目,參與國充滿期待,也時常傳出一些利好消息——沙特阿拉伯提出加入該項目,將為其帶來充足的資金保障;德國傳出可能放棄與法國的合作轉而投向GCAP項目,給予更多技術支撐。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六代機項目研製難度極大,耗資也難以估量,看似3國推進項目轟轟烈烈,實則內部暗流涌動,存在極大不確定性。

  研發經驗不足。3家牽頭公司缺乏研製六代機的多項關鍵核心技術,系統設計思路也很不成熟。2018年,英國BAE系統公司首次提出“暴風”六代機項目時,將其描述為有人機和無人機的結合體,只要更換座艙系統就可以在兩種機型上進行切換,後來又將其定位為有人機,顯現出設計理念上的搖擺不定。日本三菱重工公司在組裝生産F-35戰機的同時,還自行研製X-2“心神”技術驗證機,號稱媲美F-35戰機。2016年,X-2“心神”技術驗證機首飛,有網友稱之為“大尺寸航模”,完全不具備五代機特點,不久項目下馬。即使是後來提出的下一代F-X戰機計劃也是紙上談兵,不見有多少實質行動。

  項目經費緊缺。今年7月,英國公布財政審查結果顯示其面臨嚴重的財政困境。在這種情況下,英國財政部一位高級官員&&,將在新一代攻擊核潛艇項目與GCAP項目之間做出選擇,稱後者是英國國防部“最脆弱的項目”,英國皇家空軍在該項目上投入已經超支,甚至從英國陸軍預算中劃走了數百萬英鎊用於研發工作。

  合作存在變數。多國聯合推進GCAP項目,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可能來自日本。與有過多次合作經驗的英意不同,日本從加入該項目就一直在打着自己的算盤。日本政府的決策一直受到美國掣肘,歷史上日本曾多次計劃自主研發新戰機卻遭到美國阻撓,不得不高價採購美制戰機。日本通過研製一些技術驗證機,不斷向美國施壓,意圖在採購美制戰機時予以壓價。因此,雖然日本目前參與了GCAP項目,但未來一旦美國向日本開放出口六代機,不排除日本會退出GCAP項目轉而採購美制戰機。日本參與GCAP項目,也可能有這方面的考量。

  綜上所述,GCAP項目推進並不會太順利,計劃中的2027年首飛、2035年服役、英意日採購300架等目標能否實現,我們將持續關注。(羅爾文  梅秋宇)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