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防炮當前發展情況如何?未來海戰中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23 09:46:34
來源:解放軍報

近防炮當前發展情況如何?未來海戰中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字體:

  在電影《流浪地球2》中,漫天隕石像雨點一般落下。近防炮“火力全開”,彈跡如黑夜中飛舞的火龍,將一個個隕石塊擊碎,給人強烈的視覺震撼。

  藝術源於生活。現實世界中,近防炮的射擊的確能呈現出類似情形。不過,它的“戰位”大都是在軍艦之上,防禦的主要對像是敵方的導彈、飛機等。憑藉高射速、快速反應能力等,它旨在織密軍艦的“金鐘罩”,對已經突破軍艦外圍防線的這類目標進行再次攔截。

  當前,世界很多國家都很重視近防炮在軍艦上的應用,比較典型的近防炮系統包括荷蘭“守門員”、美國“密集陣”、俄羅斯“卡什坦”以及法國RAPID Fire等。

  那麼,近防炮為何能受到各國的青睞?當前它的發展情況如何?未來海戰中會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請看本期解讀。

  軍艦防禦中的獨特存在

  軍艦是海上作戰的主要&&,尤其是一些大型軍艦,憑藉所配備的武器裝備,可以遂行對海、對陸打擊等多種任務。

  與此同時,實戰中軍艦也是對手重點打擊的對象。對手兵器的威脅是多維度的——可能來自海上或水下,也可能來自空中;可能來自近處,也可能來自遠方。

  為了在戰場上生存下來併發揮作用,軍艦尤其強調攻防兼備,構建起由遠程導彈、近程導彈、近防炮等組成的多重防禦體系。

  軍艦的防禦體系中,近防炮是一種獨特的存在。

  近防炮,簡單來講就是用於近距離防禦的火炮系統。該火炮能夠在較近的距離範圍內,自動搜索、探測、跟蹤、鎖定來襲的目標,在極短時間裏發射出大量炮彈,在空中構建密集的“彈幕”,用物理毀傷的方式攔截來襲目標,保護軍艦的安全。近防炮也因這種獨特的作用,常被形象地稱為軍艦“金鐘罩”。

  近防炮的問世,最早可追溯到二戰時期。當時,航母編隊中的艦艇所面對的主要空中威脅是對手艦載機的轟炸與攻擊。鋻於此,一些國家的海軍開始將高射炮和重機槍“搬上”軍艦用於防空,這便是近防炮發展的開端。

  二戰後,隨着戰鬥機、反艦導彈性能的提升,射程有限、射速較慢的高射炮、重機槍,在遂行防護任務方面逐漸“力不從心”。各國海軍隨之轉變思路,開始想方設法獲得具有高射速、快速反應能力的武器,近防炮系統就是其中之一。

  美國是較早開始研製近防炮系統的國家之一。從1978年起,基本型的“密集陣”近防炮系統開始量産並在美國海軍艦船和一些其他國家的軍艦上服役,後來其改進型被不少國家採購並列裝。蘇聯AK-630近防炮開始服役的時間早於美國“密集陣”近防炮系統,儘管AK-630近防炮採用的也是6管加特林機炮設計,但它選用了30毫米口徑而非20毫米口徑的機炮,單枚炮彈的威力更大。俄羅斯的武器製造企業對其不斷改進,使AK-630近防炮及其衍生型號沿用至今。荷蘭的“守門員”近防炮系統服役於20世紀80年代初期,同樣採用加特林機炮設計,不過其轉管數量增至7管。

  “守門員”近防炮系統。

  這一時期,其他一些國家也開始為本國的海軍研製或購置近防炮系統。由此,各國軍艦先後進入了由近防炮來充當“貼身侍衛”的發展時期。

  “穩、準、狠”特點鮮明

  單從名稱上看,近防炮似乎是一種很普通、很平常的兵器。然而實際上,歷經數十年發展,近防炮早已被賦予了更豐富的內涵。如果將早期的近防炮與當下的近防炮作一番對比,其性能上的差距可謂“不可同日而語”。

  以“密集陣”近防炮系統為例,其早期型號面對擁有機動能力的來襲反艦導彈只能望洋興嘆,如今經過改進的“密集陣”近防炮型號,面對擁有類似能力的反艦導彈,已能夠有效應對。

  縱觀各國近防炮系統的發展,可以看出,經過持續的改進和技術的加持,近防炮系統“穩、準、狠”特點更加鮮明。

  近防炮的“穩”,是指它能可靠地發揮作用。作為軍艦的最後一道防線,能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至關重要。為做到這一點,近防炮系統的研發大都基於一些成熟火炮技術。比如,“密集陣”、AK-630、“守門員”近防炮系統採用的都是加特林機炮設計。德國和荷蘭共同研製的MIDAS近防炮系統有所不同,採用了轉膛而非轉管設計,但它同樣是基於BK27機炮這種成熟産品研製而成,BK27機炮也被安裝在JAS-39“鷹獅”等多型戰機上。

  值得一提的是,MIDAS近防炮系統之所以沒有採用加特林機炮設計,是因為德國研發人員發現,加特林機炮從開始射擊至達到最大射速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雖然時間短暫,仍會給來襲的反艦導彈造成可乘之機,使其成為“漏網之魚”。為彌補這一短板,MIDAS近防炮系統選用了更容易快速達到最高射速的轉膛BK27機炮。

  不少近防炮採用多管設計,目的在於提高射速,把彈幕“編織”得更加緊密。採用這種設計的初衷,也是為了確保近防炮能可靠地發揮作用。而且,各國的近防炮系統大多采用獨立設計,即使艦上其他的武器裝備損毀,也不至於影響它作用的發揮。

  近防炮的“準”,是指它能較為精準地攔截來襲目標。如果説早期近防炮系統,採用的“瞄準—計算提前量—得到火控諸元—射擊”戰鬥流程帶有“大水漫灌”特徵的話,如今的近防炮系統則更多采用了類似守株待兔的抗擊方式,它的戰鬥流程是“採集分析目標運動軌跡—判斷機動方式及可能航線—賦予機炮火控諸元—在來襲目標航線上預先展開彈幕”。在此過程中,一些國家的近防炮系統,能同時監測炮彈與來襲目標的飛行路線,及時確定炮彈與目標的交匯點,提高對來襲目標的攔截成功率。

  這種能力上的增強,基於雷達與計算機等裝備性能的提升。早期的近防炮系統已經開始向計算機借力,如今這種借力更加全面、深入。在計算機控制下,雷達、光電傳感器、機械驅動裝置等會形成一個高度自動化的防禦系統,快速搜索、跟蹤目標,並按照來襲目標的威脅程度進行排序,優先打擊威脅程度更高的目標,從而使抗擊更加及時、高效。

  一些近防炮如MIDAS近防炮系統,更是直接捨棄了傳統計算機火控結構,用虛擬計算機代替了以前集數據處理、武器控制等多種能力於一身的中央計算機,將相關運算單元和功能分別部署在一些子系統中,通過這種去中心化的設計,即使部分子系統受損,虛擬計算機仍能發揮必要作用,控制近防炮較為精準地攔截來襲目標。

  近防炮的“狠”,是指它的抗擊效能進一步提升。近防炮一般都具有多目標接戰能力,荷蘭的“守門員”近防炮系統就是如此。不僅如此,該近防炮系統的部分感知設備擁有獨立的水平旋轉基座,能在接戰目標的同時,仍保持對周圍來襲目標的搜索,為下一步有效應對做好準備。

  增加炮管數量,是各國向近防炮要更強抗擊力的有效做法。當前,不少轉管近防炮採用的是6管或7管設計,但有的國家轉管近防炮炮管的數量超過了10管甚至更多。西班牙的“梅羅卡”近防炮系統沒有採用轉管設計,而是選用了多管火炮並聯的方式,其所擁有的炮管達到了12根。

  在提升近防炮本身性能的同時,各國也在近防炮所用炮彈上不斷下功夫。當前,近防炮所用的炮彈有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高爆彈等,有的炮彈兼具直接命中和間接命中能力,能在較遠距離把目標打爆,也能在較近距離處直接撞毀目標。如德國和瑞士聯合研製的“千禧年”GDM-008型近防炮,所用彈藥採用了可編程的電子引信,能控制引爆時間和距離,明顯提高殺傷效果。

  “千禧年”GDM-008型近防炮系統。

  法國的RAPID Fire近防炮則選擇了40毫米口徑的埋頭彈,不僅有利於增加載彈量,單枚炮彈威力也更強。

  RAPID Fire近防炮系統。資料圖片

  俄羅斯的“卡什坦”近防炮系統,採用導彈與火炮相結合的設計思路,進一步豐富了近防炮的概念與內涵。

  “炮”“彈”功能的雙提升,使近防炮能應對更多來襲目標。如MIDAS近防炮系統能應對來襲的潛射、空射、超聲速反艦、末段機動反艦導彈等。瑞士的“海天頂”25毫米4管近防炮,可以打擊從頭頂方向來襲的目標。

  技術集成助力迭代發展

  每分鐘上萬發炮彈的射速、2000~5000米的射程、先進輔助系統的加持,使一些近防炮具備了抗擊超聲速反艦導彈的能力。但是,高超聲速反艦導彈的出現,又使近防炮開始面對新的“生存課題”。

  面對諸多新變化,近防炮能否有效應對?目前還無法給出答案。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近防炮系統還會長期存在。這種長期存在,基於戰場的現實需求,也基於近防炮能力的持續提升。其中,技術集成的助力不可小覷。

  簡要來説,在戰場需求牽引下,今後的近防炮將在以下幾個方面繼續發展:

  一是突出“穩、準、狠”特點繼續提升能力。在抗擊目標種類增加、性能提升的情況下,要有效完成近距防禦任務,近防炮必須持續提升自身能力包括自動化水平和自主能力等,而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顯然能為此奠定堅實基礎。隨着更高水平的人工智能融入系統,近防炮“頭腦”的反應將更加靈敏,也會更加“耳聰目明”,從而能在複雜戰場環境中更加迅速準確地識別出敵方目標,“眼疾手快”地完成抗擊行動。

  二是可能與更多武器裝備或搭載&&“聯手”。當前,近防炮系統普遍採用獨立設計,可以適裝不同的艦船。但是,在指控與感知方面,近防炮則會融入艦船的相關係統。今後,隨着無人機集群作戰和高超聲速武器打擊等新作戰形式出現,僅靠一類防衛手段根本無法應對這些威脅。因此,近防炮與更多武器裝備“聯手”對其進行綜合抗擊將成為必然。比如,激光武器正在成為近防系統中的“新星”,美國龐塞號和波特蘭號登陸艦已經安裝30千瓦和150千瓦高能激光系統,英國也在艦艇上完成了“龍火”激光武器的高頻率發射,但激光武器受天氣、環境等影響大的缺點,使它與近防炮“聯手”成為當下的較好選擇。

  當前,一些國家比較成熟的近防炮型號,已開始出現向其他搭載&&拓展的趨勢。如美國的“密集陣”近防炮就曾被搭載在輪式底盤上,來遂行陸地近距防衛任務。

  三是進一步提高戰場生存力。面對敵方飽和式攻擊,精心打造的多重防禦“穹頂”很可能被洞穿,近防炮也可能受到損毀。如何確保近防炮在受到一定打擊後,仍能發揮作用,同樣是研製者今後需要解決的問題。正如一些近防炮將搜索雷達單獨設置以避免所有雷達被“團滅”一樣,今後的近防炮或將採用更多冗余設計,以進一步提升戰場生存力。

  毋庸置疑,隨着近防炮如今將一些複雜的攔截和殺傷任務變為可能,在今後戰場上,近防炮仍將在近距離防衛領域擁有一席之地。(楊潤鑫  韓帥琪  晏子袆)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