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波特紐斯造船廠
據美聯社近日報道,美國國內造船廠因工人短缺、供應鏈不穩定、成本超支等問題,導致美國海軍艦艇普遍出現延期交付現象。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稱,美海軍艦艇建造情況處於近25年來最糟糕狀態。
大量新艦延遲交付
近年來,美國造船業不斷萎縮,專門服務軍方的造船廠數量不斷減少。據悉,美國現有13家海軍造船廠,其中9家停産,剩餘的樸次茅斯、普吉特灣和諾福克海軍造船廠等也不再承擔建造任務,僅提供維修保障服務。目前,美海軍80%的造艦業務主要依靠英格爾斯工業和通用動力兩大集團旗下的6家造船廠。
外媒報道,為掌握造船業具體建造情況,今年4月,美國海軍部長卡洛斯·德爾托羅要求對所有在建的艦艇施工情況進行為期45天的審查。審查結果顯示,首艘哥倫比亞級核潛艇建造完成至少延後12個月,福特級航母3號艦“企業”號將延遲18個月交付,2艘弗吉尼亞級核潛艇預計至少延後24個月交付,首艘星座級護衛艦延後36個月交付,其餘如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美國級兩棲攻擊艦等完工時間也都晚於初始合同要求的時間。
其中,星座級護衛艦延期交付問題備受外界關注。該級護衛艦以設計成熟、系統穩定的歐洲多任務護衛艦為原型建造。分析稱,美海軍原本希望通過快速定型、建造和服役,發揮該級艦“鲇魚效應”,刺激美國本土造船廠加速革新。但通過調查結果顯示,該護衛艦不但沒有激活美國造船業,反而成為美海軍延期最長的艦艇建造項目之一,或對後續14艘該級艦的採購産生消極影響。
多項措施補充艦隊
報道稱,海上艦隊是美國實施全球戰略的核心力量。美國通過多種方式,為美海軍及時更新補充新型艦艇和裝備。
吸引和保留技術人才。美海軍審查發現,缺乏熟練技術工人是多個造艦項目延期交付的共性問題。為此,美海軍聯合各造船廠&&一系列措施。首先,提供技能培訓。美國很多造船廠專門建立培訓中心,或與當地技術學院合作辦學,吸引年輕人或其他製造業工人加入造船業。其次,增加津貼福利。國防政策法案第122條規定造船工人特別激勵措施,要求造船集團將合同金額的0.25%至1%用於提升工人薪資待遇。再次,改善工作環境。為改變美國社會對造船業“危險且糟糕”的印象,各造船廠採取多種措施提升自身形象,如在老舊船塢增設頂棚和空調,提升伙食標準等。
加強供需雙方溝通協調。據美國媒體報道,自星座級護衛艦宣布開工後,美海軍不斷修改原始設計,導致星座級護衛艦和歐洲多任務護衛艦之間的共性從85%下降到15%,並産生了500多份設計調整文件。美國政府問責局為此向美海軍提出8項建議,包括美海軍應先完成新艦的功能設計,然後再授予詳細造艦合同;美海軍應與造船廠協調,加快接收其反饋信息,以提升新艦早期設計成熟度等。據悉,美海軍已採納問責局相關建議。
合理安排造艦計劃。美國航母工業基地聯盟今年1月的報告顯示,供應鏈變化等問題也是影響造艦進度的重要原因。如一家供應商在2020年採購的材料,到了2022年價格翻了一番,2023年又上漲50%。各造船廠希望美海軍能提前3年敲定具體採購數量和預算,以便提前優化生産布局,統籌採購需求。為此,美海軍與紐波特紐斯造船廠簽訂採購福特級航母3號和4號艦合同後,近期又考慮同時訂購5號和6號艦。
尋求與盟友合作。此前,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團收購美國馬裏內特造船廠後,負責建造星座級護衛艦,澳大利亞奧斯塔公司美國子公司則承擔獨立級瀕海戰鬥艦的建造任務。今年3月,美海軍部長在訪問日本和韓國期間,邀請兩國大型造船企業赴美投資。在此背景下,今年6月,韓國韓華集團宣布以1億美元收購費城造船廠。7月,美國和芬蘭、加拿大簽署破冰船合作建造項目,計劃未來共同建造70至90艘破冰船。
根本問題仍未解決
分析人士認為,雖然美海軍試圖通過展開多方合作,提高造艦能力,但由於根本問題尚未解決,後續能發揮多大作用,還有待觀察。
一方面,美國因去工業化政策,導致造船行業的全産業鏈處於低迷狀態。據悉,美國國內可建造航母的僅有紐波特紐斯一家造船廠,其所需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幾乎都從國外進口,成本大幅增加,擠壓利潤空間,導致造船廠無法更新設備提高産能,競爭力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美海軍缺乏連續統一的政策計劃。近年來美海軍每年都會發布新的30年造艦計劃,但計劃內容經常前後不一,導致造船廠不敢隨意擴大規模,加速造船業的萎縮。
此外,儘管各大造船廠催促國會盡快敲定未來艦艇採購方案,稱採購空檔期會加劇勞動力不足、原材料短缺、生産線停滯等問題。不過,相關人士分析稱,受經濟利益驅使,造船廠“無法按時建造”還是“不願按時建造”,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王昌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