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引式火炮:能否以變應變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7/19 15:26:06
來源:解放軍報

牽引式火炮:能否以變應變

字體:

  不久前,英國武器製造商BAE公司對外宣稱,獲得了一份製造M-777超輕型榴彈炮的新訂單。獲得這份訂單,意味着該公司決心重啟關閉了數年的M-777超輕型榴彈炮生産線。

  在自行火炮蓬勃發展的今天,BAE公司為何要重啟牽引式火炮的生産線?牽引式火炮在當前戰場上的地位作用如何?請看解讀。

  “博蘭(Boran)”輕型榴彈炮

  發軔於“馬拉大炮”

  一排排火炮整齊排列,炮口上揚、斜指前方。隨着一聲令下,炮口煙焰外噴,炮聲震耳欲聾。偌大的炮陣地頓時被四起的煙塵籠罩。這種“萬炮齊發”的震撼場景,常出現在一些反映二戰時期戰場的軍事題材影視作品中。這些整齊排列的火炮,通常是牽引式火炮。

  可以説,從火炮問世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牽引式火炮都是各國軍隊重武器的主體。

  自從火炮問世後,如何移動和部署它,便成了各國軍隊必須着手解決的問題。對一些自重較大的火炮,各國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在炮上預留牽引結構,用外力拉着它移動,牽引式火炮由此而生。

  起初人們用馬、牛來牽引火炮。後來,隨着汽車的出現,人們開始使用各種各樣的現代車輛來牽引火炮。如今,在很多國家,牽引式火炮被卡車“牽着走”的現象較為普遍。當然,情況特殊比如炮身很重時,牽引式火炮就要用履帶式車輛來牽引。歷史上,美軍的M1 240毫米榴彈炮,常用M33火炮牽引車來拖動,M33火炮牽引車的前身即為一種中型坦克。

  歷次大規模戰爭,驗證了牽引式火炮的優勢。憑藉不凡的機動性和強大火力,牽引式火炮長期以來穩穩立身陸戰場,成為決定多次戰爭勝負的關鍵。

  然而,隨着二戰結束和軍事科技的迅速發展,各國更加重視對火炮性能進行通盤考慮,包括機動性、火力和防護力等,於是自行火炮興起。不少牽引式火炮紛紛“上車”,有了自行火炮版本。其中,輪式自行火炮的發展,尤其讓牽引式火炮的發展處境較為尷尬。輪式自行火炮自重不大、部署靈活,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牽引式火炮的優勢。

  進入21世紀,自行火炮的機動性、防護力進一步提升,不少採用了“軟後坐”技術,加裝了自動裝彈機和先進火控系統,射速更快、射程更遠、精度更高。這種新變化,進一步擠壓了牽引式火炮的生存空間。

  受到擠壓是事實,但牽引式火炮並沒有退出戰場和市場。一方面,受到所在環境和經濟發展水平方面的限制,一些國家還沒有必要或可能大規模換裝自行火炮;另一方面,在現代戰爭中,牽引式火炮還能發揮較大作用。近年來,一些國家仍在研製和列裝牽引式火炮,如俄羅斯的D-400牽引式榴彈炮、土耳其的“博蘭(Boran)”輕型榴彈炮等。

  當前,各國使用的牽引式火炮口徑各異,包括155毫米、152毫米、122毫米、109毫米、100毫米等,但新研製的牽引式火炮大多是輕型榴彈炮。如英國BAE公司重啟生産線的M-777榴彈炮,雖然是155毫米口徑,但它是名副其實的超輕型榴彈炮。

M-777超輕型榴彈炮

  固有優勢不止“一兩點”

  説到M-777超輕型榴彈炮,有必要提到一個看似有些“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在俄烏衝突中,M-777超輕型榴彈炮戰損數量不斷增加,給人以“實際表現不如預期”的印象,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5月,俄烏衝突戰場上損毀的M-777超輕型榴彈炮已達到50多門;另一方面,英國武器製造商BAE公司決心重啟M-777超輕型榴彈炮生産線,則給人以“該型武器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潮”的感覺。

  為何會出現這種“矛盾”現象?其根本原因在於M-777超輕型榴彈炮和所有武器一樣,都有優勢也都有缺點,都有長處也都有短板,只要總體上“利大於弊”,這種武器就會在戰場上繼續生存下去。

  其實,不僅M-777超輕型榴彈炮如此,其他輕型榴彈炮也是如此。

  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牽引式火炮所固有的優勢,以及為克服短板所做的改進,正是牽引式火炮能在當下戰場立身的原因所在。

  一是體重較輕、便於部署。近年來,自行火炮也在通過各種方法減重,但總體來看,這種減重效果較為有限。反觀牽引式火炮,這方面的優勢比較明顯。牽引式火炮本來就設計得很簡約,近年來,各國通過進一步優化設計及使用鈦合金等,使牽引式火炮變得更輕。一些牽引式火炮減重後,可以滿足地上長途機動用汽車牽引、遠程快速部署用直升機吊挂的要求。

  二是體形不大、適應性強。對一些特殊的作戰環境,如道路崎嶇的山地,或者樹木茂盛的林區,自行火炮較難進入。牽引式火炮卻可以憑藉不大的體形,相對容易地進行部署。有的牽引式火炮大架採用可折疊設計,通過能力更強。不少牽引式火炮可以拆裝,有的在設計時就考慮到用最少的工具完成拆裝,這使它在關鍵時刻可以“大卸八塊”,然後重新組裝完成部署。

  三是短板減少、能力提升。牽引式火炮與自行火炮相比,最大的缺點就是打擊精度不高、放列與撤收需要較長時間。如今,一些國家的設計人員在極力幫助牽引式火炮補齊這些短板。有的牽引式火炮採用先進火控系統,接入了戰術數據系統,操作者只需要在筆記本電腦上點幾個按鈕,火炮就可根據前沿偵察所獲信息或指揮系統直接傳送來的信息,將炮管指向所需方向。一些牽引式火炮能發射精確制導炮彈,如美軍的M-777超輕型榴彈炮可發射M982“神劍”制導炮彈等,進一步提升了打擊精度和距離。同時,有的牽引式火炮收放過程也趨於自動化,有效縮短了從部署到撤出的時間。

  四是操作簡便、易於維護。自行火炮除了發射系統外,配套系統較多。其他系統出現故障,也可能影響到發射系統的運行。牽引式火炮的發射,不用像自行火炮那樣過多顧及其他配套系統的承受力,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它能持續發射更多數量的炮彈。如果發生故障,因為牽引式火炮的結構簡單,也容易排除。另外,一些牽引式火炮採用了內膛鍍鉻設計,以減小炮膛磨損,從而使牽引式火炮的這種持續發射優勢更加明顯。

  五是造價不高、市場較大。與自行火炮相比,牽引式火炮的造價較低。以俄羅斯D-400牽引式榴彈炮為例,儘管其所用火炮炮身與“聯盟-SV”自行榴彈炮的火炮有密切的“血緣”關係,但採購1&“聯盟-SV”自行榴彈炮的資金,可以購買5門D-400牽引式榴彈炮。

  “老兵”雖老,但基本戰力仍在。從以上分析來看,牽引式火炮的優勢並不僅僅只有“一兩點”,這是其仍擁有一定市場的底氣和基石。

  在“糾結”中生存發展

  客觀地説,牽引式火炮的現有市場有可能被進一步擠壓。一個主要原因,是無人機和巡飛彈被應用於戰場。

  在一些熱點地區的軍事衝突中,不少坦克被無人機和巡飛彈擊毀。和有一定防護力的坦克相比,牽引式火炮的抗毀傷性更差。前面提到的俄烏衝突中損毀的50多門M-777超輕型榴彈炮,不少是毀於無人機和巡飛彈的攻擊。

  今年3月,在美國陸軍全球力量研討會上,一些美軍官員的觀點,明顯偏向於今後放棄研製與列裝牽引式火炮。這種觀點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折射着牽引式火炮在“糾結”中生存的現狀。畢竟,僅從防護力和操作所需人數方面講,牽引式火炮就已經不符合很多國家強調的“盡量減少人員傷亡”這一武器發展基本思路。

  和上述觀點不同,也有人仍“力挺”牽引式火炮。比如,有分析認為,今後的牽引式火炮,也可以從體系化的感知系統中獲益,對威脅早一步做出預判和應對,從而獲得更強的戰場感知力和打擊精度。

  之所以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個重要原因是——人們無法斷定,在新的作戰環境和背景下,牽引式火炮在今後的發展中能否做到以變應變。

  “力挺”牽引式火炮的人們還持有一種觀點——隨着當前一些裝備走向無人化,這種趨勢也可能“惠及”牽引式火炮。換句話説,牽引式火炮也可能因此獲得新生。無人機、巡飛彈正在成為牽引式火炮新的“剋星”,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如果牽引式火炮能與其“捆綁作戰”,正如新一代主戰坦克均集成有無人機或巡飛彈發射器一樣,牽引式火炮也可能通過相應改造,實現戰力升級。

  總之,因為所處環境和各國實際情況不同,在世界範圍內,牽引式火炮還將繼續存在和發展。至於未來是否會在輕量化基礎上向智能化、自主化方向發展,尚需進一步觀察。(黃武星  田成博)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