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一家媒體對美國海軍寄予厚望的星座級護衛艦的近況進行了報道。該報道透露,星座級護衛艦前景不容樂觀,在建首艦交付延遲已是板上釘釘,未來能否大量採購列裝也是未知數。
該報道還尖銳地提出了一個問題:星座級護衛艦會步瀕海戰鬥艦的後塵嗎?眾所周知,21世紀初,美國海軍基於可能面對的近海作戰情境,傾力打造了瀕海戰鬥艦。然而,部分瀕海戰鬥艦才服役10多年就面臨提前退役,與其30年的設計使用壽命相距甚遠。瀕海戰鬥艦也因此被美媒評價為“美國海軍有史以來最失敗的項目”。其中,設計能力與實際作戰需求不符、難以應對高強度的海戰環境,是該艦不得不提前退役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星座級護衛艦會步瀕海戰鬥艦的後塵嗎?美國下一代護衛艦又何去何從?
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護衛艦項目
美國海軍上一代主力護衛艦,是冷戰時期的佩裏級護衛艦。它排水量高達4100噸,甚至超過同期很多國家的驅逐艦,在當時可謂風光無限。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逐漸用更適合在近海活動的瀕海戰鬥艦,取代了遠洋作戰的佩裏級護衛艦,以響應“由海向陸”的戰略轉型。
瀕海戰鬥艦排水量通常在3000噸左右,最大的也僅有3500噸。然而,瀕海戰鬥艦意圖通過模塊化靈活加載實現的多任務能力與預期嚴重不符,難以達到傳統護衛艦的作戰性能。美國海軍不得不削減瀕海戰鬥艦採購計劃、提前退役部分瀕海戰鬥艦,重新發展新一代護衛艦。星座級護衛艦計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孕育而生的,這也標誌着護衛艦即將重回美國海軍水面作戰艦艇的序列。
星座級護衛艦是以歐洲多任務護衛艦(FREMM)為原型設計建造的新一代多用途導彈護衛艦,也是自佩裏級護衛艦退役之後,美國海軍發展的一型真正意義上的導彈護衛艦。按照美國海軍的預期,新一代護衛艦將具有靈活多能的特點,既能夠在遠洋藍海作戰,又能夠在近海環境行動;既能獨立擔負作戰任務,也能夠作為航母打擊群組成要素實施聯合行動。
2020年4月,意大利芬坎蒂尼馬裏內特公司基於歐洲多任務護衛艦提出的方案,贏得了美國海軍新一代護衛艦的競標。歐洲多任務護衛艦已經在法國和意大利海軍服役多年,美國海軍計劃基於該艦的成熟設計,大部分系統採用其“現役”模式,以實現星座級護衛艦的盡快定型生産、盡快建成服役,避免像其他新型艦艇那樣因堆砌先進技術導致交付延誤等問題的發生。由此可以看出,美國海軍對於星座級護衛艦的發展極為重視,最初秉持的也是因地制宜、穩妥發展的務實主義思路。美國前海軍作戰部長邁克爾·吉爾迪甚至指出,星座級護衛艦將成為海軍設計和建造下一代驅逐艦的典範,海軍必須把它建好。
星座級護衛艦設計長度約151.2米,寬度約19.8米,吃水深度約5.5米,採用柴電和燃氣聯合推進,航速超過26節,滿載排水量高達7400噸,幾乎與普通的導彈驅逐艦相當。星座級護衛艦設計使用壽命為25年,其武器系統主要包括一門MK110 57毫米火炮、32單元MK41通用導彈垂直髮射系統、MK49導彈發射系統等;並且配備有“宙斯盾”基線10作戰系統、AN/SQQ-89F水下戰和反潛戰作戰系統、兩套AN-SLQ-32(V)6艦載電子戰系統、四套MK53 MOD 9誘餌發射系統和S波段的AN/SPY-6(V3)有源相控陣空中監視雷達,AN/SPS-73(V)18水面搜索雷達,AN/SLQ-61輕型拖曳陣列聲吶,AN/SQS-62可變深度聲吶等;可攜帶一架MH-60R海鷹直升機和一架MQ-8C火力偵察兵無人直升機。該艦主要用於進行防空、反潛、反水面作戰、電磁戰、監視和偵察行動。首艦原計劃於2026年服役,目前美國海軍已訂購了6艘,其中1艘在建,計劃總共建造20艘。
美國海軍期待星座級護衛艦能再現佩裏級護衛艦的輝煌,成為美國海軍水面艦艇現代化的下一個關鍵步驟。
“高開低走”,星座級護衛艦何以難産
自2022年8月開工以來,星座級護衛艦延遲交付的消息接連傳出。最新的消息顯示,星座級護衛艦首艦將延遲3年交付。星座級護衛艦之所以難産,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設計修改不斷,至今尚未完全定型。為使星座級護衛艦滿足美國海軍的需求,美國海軍大幅修改了歐洲多任務護衛艦的原始設計。在首艦的建造過程中,美國海軍不斷就航速、生存能力等提出新的修改要求,先後提交了500多份功能設計調整文件。據美國媒體報道,這些修改使星座級護衛艦和歐洲多任務護衛艦之間的共性從85%下降到了15%。星座級護衛艦開工建造一年後,其功能設計才完成了92%,3D建模僅完成了84%。到2023年底,其設計穩定性尚未完全實現。星座級護衛艦這種設計和建造並行推進的方式,對艦艇施工産生了極大影響,導致工期一再延長。美國政府問責局的審查報告甚至指出,正在建造的第一艘星座級護衛艦幾乎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星座級護衛艦與此前的瀕海戰鬥艦一樣,也受到設計方案不完整的極大影響。替代者與被替代者出現同樣的問題,可謂極具諷刺意味。
二是重量不斷增加。美國海軍在設計要素不完善的情況下就批准了建造,使得星座級護衛艦在結構、管道、通風等系統方面都存在信息缺口。為了滿足美國海軍的需求,星座級護衛艦尺寸在歐洲多任務護衛艦的基礎上加長了約7米,加寬了約1米,艦的上部也進行了重新設計,排水量也比歐洲多任務護衛艦增加了500噸,這些改變都給項目的設計建造帶來不小影響。在不斷補充、完善以及修改設計的過程中,星座級護衛艦的重量也隨之增加。根據政府問責局的審查報告,從2020年6月到2023年10月,星座級護衛艦的“計劃外重量”增加了10%甚至更多。反過來,為了解決重量增加的問題,可能需要海軍通過降低推進系統能力,來使該艦獲得未來升級所需的富餘重量空間,但這又會導致該艦最高航速的下降。今年4月,美國海軍&&他們正在慎重權衡。
三是勞動力短缺的挑戰。由勞動力短缺等因素導致的工人招募保留困難,是美國海軍多個艦艇項目交付延期的重要原因。星座級護衛艦的承建商——芬坎蒂尼馬裏內特公司也面臨同樣的問題。星座級項目副經理安迪·博薩克&&,該船廠目前短缺數百名工人。此外,該公司除了星座級護衛艦之外,還在完成瀕海戰鬥艦的尾單以及為沙特建造4艘多任務水面戰鬥艦的任務。芬坎蒂尼馬裏內特公司一直在努力招募工人,並且將既有人力資源盡可能向星座級項目傾斜,但仍無法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美國海軍為了幫助緩解勞動力短缺問題,計劃向芬坎蒂尼馬裏內特公司提供5000萬美元,用於資助水面作戰工業基地建設,但這些舉措短期內也無法有效緩解這一問題。
未建成已落後,星座級護衛艦前景難料
美國政府問責局的報告顯示,缺少足夠的空間、重量、功率等,會使星座級護衛艦從長遠來看已經落後。政府問責局負責評估海軍造船項目的主管謝爾比·奧克利指出,隨着建造延誤和交付日期的延後,美國海軍很可能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即當初為星座級護衛艦規劃的能力、系統和技術可能無法滿足艦隊不斷變化的任務需求,星座級護衛艦的早期型號很可能作為試驗艦運行,然後在幾年後退役。
海軍水面作戰中心對修改後的設計進行了測試。他們發現,星座級護衛艦未能達到美國海軍遠洋行動的標準,其龍骨存在結構問題。此外,在首艦交付延誤被披露後,美國眾議院削減了美海軍在2025年要求的一艘該型護衛艦的預算。眾議院正在考慮一項法案,擬要求軍艦在實際開始建造之前完成100%的設計。政府問責局的報告也明確指出,在再次進行採購之前,負責研發和採購的海軍助理部長對護衛艦計劃的採購戰略要進行慎重審查,並視情更新該戰略。
即使一系列不太樂觀的消息接踵而至,美國海軍仍堅持繼續訂購星座級護衛艦。目前,除了已經簽訂合同的6艘星座級護衛艦之外,還有4艘也在美國海軍的計劃中。這使得該艦第一批將有10艘交付。一旦完成,美國海軍可能會進一步將需求擴大到20艘。但首艦延誤3年,意味着星座級護衛艦到2029年才能夠開始交付。交付10艘的漫長時間跨度、美國海軍戰略轉型和軍事任務需求變化等諸多宏觀不確定性因素,都有可能左右星座級護衛艦的命運。從艦艇自身層面來看,設計的修改完善能否彌補整體規劃的論證不足,大幅度設計修改所帶來的系統性問題能否得到有效平衡等,也都使星座級護衛艦的未來充滿了變數。
備受期待的星座級護衛艦項目,最終淪為了“夾生飯”。美國下一代護衛艦的未來何去何從?也許只有時間才能給出答案。(鄭昌興 趙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