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意圖明顯,效果遭到各界質疑!美軍加速組建關島“瀕海作戰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6/24 16:29:23
來源:環球時報

針對中國意圖明顯,效果遭到各界質疑!美軍加速組建關島“瀕海作戰團”

字體:

  據日本共同社22日報道,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埃裏克·史密斯21日接受採訪時宣稱,美國海軍陸戰隊“未來數年內”將在關島部署小規模且具備快速反應能力的“瀕海作戰團”,以“對抗來自中國的攻擊”並保護日本、菲律賓等盟友。《環球時報》記者注意到,美國海軍陸戰隊“瀕海作戰團”的改編和部署計劃明顯加速,針對中國的意圖明顯,但它是否真如五角大樓設想的那麼有效,也遭到各界質疑。

  “從關島向菲律賓展開”

  報道稱,美國海軍陸戰隊去年11月在沖繩組建了第二支“瀕海作戰團”。史密斯在華盛頓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稱,這支新組建的“瀕海作戰團”旨在反擊所謂“中國的侵略”,“負責在第一島鏈內迅速部署到菲律賓,以分散作戰空間,保護從日本到菲律賓再到夏威夷的戰略通信線路”。

  史密斯稱,“瀕海作戰團”的設立目的是提供遠程探測和火力打擊,能夠使用機動導彈打擊對手的艦隻,還能向偏遠島嶼部署小規模海軍陸戰隊,從而保護日本、菲律賓和韓國。

  2022年3月,美國海軍陸戰隊首個“瀕海作戰團”在夏威夷成立。去年11月,美軍第二個“瀕海作戰團”在沖繩成立。日媒稱,美軍駐紮在沖繩的“瀕海作戰團”在緊急情況下將被分散並部署到周圍的島嶼,“從島嶼上攻擊中國海軍艦艇,擾亂中方軍事活動”。史密斯還透露,美國海軍陸戰隊“數年後”將在關島部署第三支同類部隊,其目的是“可以迅速從關島向菲律賓展開”。值得注意的是,根據美軍此前的計劃,美海軍陸戰隊依託駐沖繩第4海軍陸戰團、第12海軍陸戰團組建兩個“瀕海作戰團”,分別計劃於2025年至2026年、2027年至2030年完成,但根據2023年3月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的報告,美國海軍陸戰隊的第三個“瀕海作戰團”將於2025年在關島成立,顯示其實際改編進度明顯加快。

  當被問及這些安全措施是否足以“阻止中國”時,史密斯稱,“這就要問中國了”。他揚言,“如果他們不想讓自己的艦隻沉沒,那麼這就足以阻止他們”,“一旦他們攻擊菲律賓或日本,那對他們來説將是非常糟糕的一天。因為我們致力於共同防禦日本”。

  共同社還提到,隨着駐日美軍整編,駐沖繩美國海軍陸戰隊移師關島工作將於今年12月啟動。史密斯證實了這一消息,至於日美首腦在4月會談中達成共識的調整自衛隊和駐日美軍的指揮框架一事,他&&美方會與日方磋商並推進。移師關島作為減輕沖繩負擔的舉措之一,由日美兩國政府於2006年達成協定,2012年敲定計劃,今年將迎來執行階段。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此前批評稱,中方堅決反對操弄集團政治,堅決反對任何挑起和激化矛盾、損害他國戰略安全和利益的言行,堅決反對在亞太地區搞封閉排他的“小圈子”。美方應當把“不尋求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的表態落到實處,不要以犧牲他國戰略安全利益和亞太人民福祉為代價謀求私利。

  美國海軍陸戰隊調整的産物

  被美國海軍陸戰隊寄予厚望的“瀕海作戰團”實際是2019年時任美國海軍陸戰隊司令大衛·伯傑上將力推“戰略轉型”的直接産物。作為美軍“實務派將領”,伯傑認為在過去20年,美國海軍陸戰隊頻繁地被用於反恐戰爭,已經完全淪為美國陸軍的附屬,成為所謂的“第二陸軍”,主要任務變成在低烈度的治安戰中維持秩序,完全失去了兩棲登陸作戰的傳統作戰能力,在五角大樓重心轉向傳統大國競爭的背景下,美國海軍陸戰隊將難以發揮作用。

  在伯傑的推動下,2020年5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公布了《部隊設計2023》,並於2021年年底又公布了“替補部隊概念”,作為“部隊設計”的補充。這兩份文件的核心設計都是將原本海軍陸戰隊序列構成中較大的單位,整編為較小、較靈活、可以快速部署和跨區域調動的單位,從而以更快的速度、更靈活的戰術和更自主的行動來抵消敵人的機動優勢。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這些轉型文件認為,未來海軍陸戰隊需要拋棄笨重的陸地作戰模式,並改革傳統的兩棲作戰模式以適應西太平洋的新軍事格局。為此美海軍陸戰隊不惜全面淘汰主戰坦克等傳統重型地面作戰裝備,改為“化整為零”,將傳統的陸戰團改編為“瀕海作戰團”,實現“以陸制海”作戰目標,從而成為滿足大國競爭對抗需求以及在複雜作戰環境下執行多種任務的重要力量。

  具體而言,美國海軍陸戰隊首先將組建3個試驗性質的“瀕海作戰團”,它們理論上無須其他支援即可在離島長期支撐和獨立運作,具備快速部署和獨立的離島運輸、作戰、偵察能力,以及較強的離島防衛能力。從力量編配看,一個“瀕海作戰團”由1800人至2000人組成,包括一個指揮所、一個瀕海戰鬥隊(下轄一個機步營和一個反艦導彈連)和一個後勤營。

  其中瀕海戰鬥隊主要裝備是安裝在聯合輕型戰術車輛上的“海軍打擊導彈”,實施海上拒止與海上控製作戰;瀕海防空力量則配備對空監視的AN/TPS-80地面防空雷達,以及執行偵察和打擊任務的MQ-9“死神”無人機。此外“瀕海作戰團”還會配備美國海軍新研製的輕型兩棲登陸艦,旨在填補大型多用途兩棲戰艦與小型短程登陸艇之間的能力空白,以確保能夠在島嶼之間快速機動。

  可發射“海軍打擊導彈”的輕型戰術車輛

  根據美軍構想,如果西太平洋地區爆發大規模衝突,這3個“瀕海作戰團”可從駐地迅速前出,沿島鏈動態分佈式部署,構築多層“遠征前進基地”,為兩棲登陸艦實施“前沿海域控製作戰”奠定基礎,最終完成對關鍵海峽的封控。美國《華盛頓郵報》今年3月介紹稱,“瀕海作戰團”的規模小、更具機動性,主要任務不是執行傳統的兩棲攻擊,而是在“第一島鏈”等“中國遠程火力覆蓋範圍”內的偏遠島嶼實施快速部署、收集情報以及使用反艦導彈擊沉艦艇,從而牽制解放軍並為美國海空軍主力提供火力引導。

  難藏、難打、難補給

  然而“瀕海作戰團”的概念從提出之初就遭到各界質疑。在當前五角大樓承認“第一島鏈”面臨解放軍火力壓制的情況下,美軍主力正在逐步收縮到數千公里外的“第二島鏈”甚至更遠的夏威夷,少量的“瀕海作戰團”分散在偏遠島嶼之間靈活機動,實施偵察與戰場態勢感知任務,並伺機對過往船隻發動偷襲。事實上,美國陸軍也在推進類似作戰理念的多域特遣部隊,但這種化整為零的“遊擊戰”能否在體系對抗的現代戰爭中佔到便宜,還是未知數。

  《華盛頓郵報》稱,“瀕海作戰團”這項任務面臨的後勤挑戰“令人生畏”。前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遠征軍成員、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研究員科林·史密斯説,向偏遠地區部隊提供補給需要反復演練,“在和平時期能補給,並不意味着在實戰中也能如此,尤其是進行長時間補給”。雖然這些“瀕海作戰團”將不再被坦克拖累,轉而使用無人駕駛的岸基反艦導彈發射車等先進武器,但在沒有跑道的荒島上部署這些武器只能依靠船隻或直升機,前者移動緩慢,後者一次可攜帶數量有限。

  在現代化的偵察體系面前,“瀕海作戰團”很難在小島上掩飾其蹤跡,從而失去了最重要的隱蔽性。《華盛頓郵報》稱,儘管美軍可以通過對車輛進行偽裝、拉開車輛間距、頻繁移動車輛以及間歇性通信等方式來降低自身的識別度,但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國防項目主任斯塔西·佩蒂約翰承認,小型島嶼上,可藏身的區域和能通行的道路都較少,“因此中國更易搜索並最終找到他們要找的東西”。

  同時,“瀕海作戰團”配套的裝備也存在重重麻煩。例如“瀕海作戰團”部署所必需的輕型兩棲登陸艦,到目前都還沒有完成設計定型,未來的採購數量和部署時間需要國會層層審查,就連美媒都承認其前途難料。《華盛頓郵報》也提到了因國會糾紛導致的長期預算短缺、美軍作戰司令部與各軍種之間的長期摩擦等國內挑戰。此外,美媒還提到,“瀕海作戰團”計劃部署的太平洋島嶼屬於美國的其他地區夥伴,它們是否允許美軍在其島嶼上作戰目前依然沒有答案。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