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現場解讀 |
|
|
|
 |
[張海東(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總指揮)]:針對夜間搜索問題,我們首先配好夜間回收設施裝具,比如為直升機上配置了接收飛船發出返回信號的定向儀,增加了夜視儀、搜索探照燈,給地面分隊增配了夜視設備,保證在顛簸不平的道路快速到達返回艙着陸現場。[2011-11-17 19:35:46 ] |
|
 |
[張治林(總參陸航某團團長、空中搜索分隊指揮機機長) ]:為了解決搜索範圍廣、地形複雜,搜索難度大的問題,我們利用軟體技術將這一地域的地形製成一個立體地形圖,導入掌上電腦。搜索中,通過利用衛星導航技術使直升機下方的地形一目了然。[2011-11-17 19:34:15 ] |
|
 |
[張海東(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總指揮)]:三是現場處置階段。此時地面分隊陸續趕到,按照工作流程對返回艙進行處置,主要包括外觀檢查、艙內氣體檢測、微生物檢測、有效載荷的拆卸。[2011-11-17 19:25:42 ] |
|
 |
[呂斌濤(着陸場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 ]:目前,我國從納米比亞、馬林迪、卡拉奇到國內的各測量站,已經形成一套很完整、成熟度較高的接力式測量鏈。通過這種方式測控神八返回艙,保證了可靠性和成功率,也使返回艙返回全過程都能“看得見”。[2011-11-17 19:22:16 ] |
|
 |
[張海東(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總指揮)]:二是搜索尋找階段。按照程序,飛船落地前直升機就起飛到待命空域,利用直升機上裝備的定向設備接收飛船發射的信號,確認飛船的位置。由於是夜間搜索飛行,直升機在到達返回艙地點上空後,需要持續一段時間對返回艙的狀態、姿態,以及現場地形進行確認,隨後指揮直升機首先在附近選擇合適的地方降落,並指揮其他直升機降落。[2011-11-17 19:21:31 ] |
|
 |
[吳斌(着陸場系統總設計師) ]:找到返回艙時,指揮直升機指揮其他三架搜索直升機落地,通信直升機會繼續在上空盤旋,直到建立起地面通信系統。這期間,來到地面的指揮員可以通過超短波背負式電台,把地面的圖像、話音傳到直升機的衛星通信系統,然後再傳到北京飛控中心。這樣就使整個搜救過程指揮話音、圖像與數據信息實現了全程不間斷傳輸。[2011-11-17 19:19:54 ] |
|
 |
[張海東(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總指揮)]:返回艙回收過程主要包括四個階段。一是跟蹤測量階段。按照飛船的飛行程序,當飛船制動發動機點火26分鐘後,返回艙就會飛到着陸場上空,白雲鄂博場區的雷達首先捕獲目標,並對其彈道進行測量,引導後續測控設備跟蹤。位於大廟場區的USB設備隨後跟蹤,同時接收飛船遙測數據並向飛船發出遙控指令。在主傘打開後,利用光學設備拍攝飛船降落全過程。[2011-11-17 19:13:52 ] |
|
 |
[張治林(總參陸航某團團長、空中搜索分隊指揮機機長) ]:在執行搜索任務中,我們裝備了3種高科技搜索設備:一體化指揮&&、新一代夜視儀、大功率夜間搜索燈。這些搜索設備使空中搜索手段更加多樣,搜索速度更快,搜索可靠性更高,對於直升機空中搜索、着陸和快速處置有重要作用。[2011-11-17 19:12:47 ] |
|
 |
[呂斌濤(着陸場系統總體主任設計師) ]:在對神八飛船返回過程進行實時監控過程中,着陸場測控系統目前已建立了接力式測量鏈。接力式測量鏈,就是每個測控站把對飛船返回的引導數據傳到北京飛控中心,再由北京飛控中心將數據傳到下一個測控站。這個測控站根據引導數據進行目標捕獲,再傳遞。[2011-11-17 19:04:39 ] |
|
 |
[張海東(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總指揮)]:返回艙的有效載荷是中德合作研製的通用生物培養裝置,裏面有許多微生物,對環境、溫度有要求,必須在返回後第一時間送到北京處理。[2011-11-17 19:00:27 ] |
|
 |
[吳斌(着陸場系統總設計師) ]:這次着陸場系統最大的變化是指揮通信。在系統配置上,增加了一架通信直升機,並在直升機旋翼下安裝了中繼衛星通信中端,利用縫隙通信技術,對大範圍地區進行通信覆蓋。[2011-11-17 18:57:35 ] |
|
 |
[張海東(載人航天工程着陸場系統總指揮)]:這次神八任務與神六、神七相比,雖然不載人,但是任務工作量增加了,工作標準提高了。主要體現在:一是應急待命時間增加。二是搜索回收區域擴大。三是搜索回收時間要求縮短。四是夜間搜索回收難度增加。五是飛船的有效載荷回收轉運要求嚴格。[2011-11-17 18:56:2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