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
]
各位網友大家好,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飛行試驗任務過程中,新華網先後向您現場直播了天宮一號發射前新聞發布會、天宮一號發射、神舟八號發射、天宮/神八首次交會對接,今天我們將向您現場直播神舟八號飛船返回的全過程,感謝您的關注。
[11-17 18:54]
[
新華網
]
本網記者已進入北京航天城飛控大廳。據飛控中心工作人員介紹,按照計劃安排,11月16日,飛船與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
[11-17 18:55]
[
新華網
]
就在剛剛,18時44分,飛船開始第一次調姿。45分,一次調姿到位。飛船轉身90度,返回艙和軌道艙成功分離。隨後飛船進行第二次調姿,飛船繼續向同一方向90度轉身。二次調姿到位後,46分,發動機點火,進行返回制動,大屏幕上顯示飛船發動機噴射出明亮的火焰。通過神八推進艙外攝像機可以看到太陽帆板微微顫動,飛船正飛過非洲大陸上空。18時49分,返回制動結束,神八飛船踏上歸途。
[11-17 18:55]
[
新華網
]
飛控中心大屏幕左側顯示着神八推進艙外攝像機拍攝的飛船左太陽翼畫面,可以清晰地看到蔚藍色的地球,十分壯觀。
[11-17 18:57]
[
新華網
]
北京飛控中心向參與搜救回收的各點第一次通報落點預報。
[11-17 18:57]
[
新華網
]
16日18時30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精確控制下,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做好返回準備。
[11-17 19:01]
[
新華網
]
神八飛船正飛臨印度洋上空。
[11-17 19:01]
[
新華網
]
安排飛船在撤離一天后返回,而非飛船與天宮一號分離後立即返回,主要是在程序設計上為返回前軌道的偏差留有調整餘地。
[11-17 19:02]
[
新華網
]
儘管這次神舟八號是無人飛行,但回收任務的工作量卻明顯加大,工作標準明顯提高。
[11-17 19:02]
[
新華網
]
與神舟七號相比,神舟八號在軌運行時間長,着陸區域進一步擴大,夜間返回搜索回收難度明顯增加。同時,還首次增加了中德合作開展的通用生物培養有效載荷的回收處置任務,這些技術狀態變化都對主着陸場區提出了更高要求。
[11-17 19:03]
[
新華網
]
為確保返回艙回收的萬無一失,從10月初開始,主着陸場區前置雷達站、地面測控站、氣象站等人員陸續進場展開工作,他們通過跟蹤衛星、空間站等手段,將設備調整到了最佳狀態。
[11-17 19:03]
[
新華網
]
飛控中心大屏幕左側,通過神八推進艙外攝像機,可以看到地球上蔚藍色的海洋和連綿不絕的海岸線。
[11-17 19:03]
[
新華網
]
空中搜索分隊和地面處置分隊按照返回艙不同着陸區域和狀態等情況,先後進行了7次空地搜索回收模擬演練,熟練掌握了飛船返回艙夜間搜索和處置回收的各種技能,並建立了多種應急回收預案。
[11-17 19:03]
[
新華網
]
飛船返回地面的時間,主着陸場已經是夜晚,這也給回收增添不小的困難。
[11-17 19:04]
[
新華網
]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主着陸場系統總指揮張海東介紹,原來白天目視就能看見降落傘下降過程,現在什麼都看不見。
[11-17 19:04]
[
新華網
]
着陸場系統的空中搜救分隊和地面搜救分隊分別配備了夜視設備,加強了人員訓練,進行了有針對性的準備。
[11-17 19:04]
[
新華網
]
返回艙返回地面時,主着陸場的搜索救援由空中搜救和地面搜救兩部分組成,以空中為主、地面為輔,通過空地協同、地空結合共同完成飛船返回艙搜索。
[11-17 19:04]
[
新華網
]
飛船進入卡拉奇測控站測控範圍。
[11-17 19:05]
[
新華網
]
總參陸航某團承擔空中搜索任務。從神一到神七,他們先後7次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搜救任務。擔任指揮直升機機長是張治林,他曾先後參加過1998年抗洪、汶川抗震救災、奧運安保等重大任務。
[11-17 19:05]
[
新華網
]
在飛船開始返回制動後,由搜索指揮機、搜索通信直升機和三架搜索直升機組成的空中搜索分隊從大廟起飛,沿預定航線飛往各自待命空域,它們將在以理論落點為中心23公里處,在着陸區上空四角盤旋待命搜索信標信號。
[11-17 19:06]
[
新華網
]
與此同時,位於着陸場的各測量設備實時記錄系統開始工作,牢牢抓住並跟蹤飛船。當飛船到達距離地面40公里的高度時,飛船上的信標機開始工作,空中待命的5架直升機及時捕獲信號。
[11-17 19:06]
[
新華網
]
當確認飛船防熱大底拋射完畢,北京飛控中心會及時將預定落點數據通報指揮直升機,在指揮直升機的指揮下各機向目標靠攏飛行。返回艙着陸後,信標機、閃光燈會自動開啟。此時,指揮機機長會根據信號以及通報的返回艙落點數據,綜合判斷返回艙位置,指揮各機保持好各自高度,向目標歸零飛行。
[11-17 19:06]
[
新華網
]
當空中搜索分隊飛至返回艙上空時,利用微光夜視儀和搜索探照燈判斷出返回艙大底的朝向、輻射源位置等,並根據地面風向、風速,建立着陸航線,同時通報空中各機着陸方法。指揮機落地後,指揮機機長就開始指揮各直升機按照預定方案,依次着陸。
[11-17 19:07]
[
新華網
]
有效載荷運輸直升機在現場着陸後,搜索處置人員攜帶裝具離開直升機參加現場處置,其中一架搜索直升機迅速返回大廟加油,工作人員將有效載荷,也就是中德合作的通用生物培養裝置從返回艙取出後,由另一架搜救直升機運至大廟,移交給已加油完畢的運輸直升機,再運至北京。
[11-17 19:07]
[
新華網
]
飛船推進艙、返回艙成功分離。指控大廳響起一陣掌聲。
[11-17 19:07]
[
新華網
]
與此同時,在現場負責回收散落物的人員,搭乘散落物搜索直升機,根據有關單位提供的散佈範圍搜索返回艙散落物。待現場處置完成後,現場直升機起飛返回大廟。
[11-17 19:07]
[
新華網
]
在此期間,在理論落點20公里外等待的地面搜索分隊人員,攜帶裝備趕赴返回艙着陸點,對返回艙和艙載設備進行處置、吊運、運離着陸現場。
[11-17 19:07]
[
新華網
]
飛船返回過程中,地面進行跟蹤測量的方式主要為反射式測量和應答式跟蹤測量。
[11-17 19:08]
[
新華網
]
飛船進入祖國大陸上空。
[11-17 19:08]
[
新華網
]
反射式測量主要是雷達主動發射信號,經艙體反射回來利用時間差進行測量。應答式測量主要指的是USB跟蹤測量,也就是飛船發出信號後,USB測量設備捕獲、接收信號並回復一個響應,這樣就可以確認返回艙的位置並了解艙內的情況。
[11-17 19:08]
[
新華網
]
大屏幕右側,實時顯示出主着陸場指揮直升機的畫面。
[11-17 19:09]
[
新華網
]
從納米比亞、馬林迪、卡拉奇到國內的各測量站,飛船返回過程中,地面已經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接力式測量鏈。
[11-17 19:09]
[
新華網
]
飛船建立再入姿態。
[11-17 19:10]
[
新華網
]
大屏幕上顯示的玉門關光學圖像可以看到返回艙再入大氣層時劇烈燃燒劃過的軌跡。
[11-17 19:14]
[
新華網
]
回收一號發現目標
[11-17 19:14]
[
新華網
]
主着陸場雷達發現目標。
[11-17 19:16]
[
新華網
]
回收四號發現目標。
[11-17 19:17]
[
新華網
]
回收主開關通。
[11-17 19:17]
[
新華網
]
大屏幕左側顯示,地面紅外光學設備捕捉到返回艙。
[11-17 19:18]
[
新華網
]
回收2號、回收4號跟蹤正常
[11-17 19:18]
[
新華網
]
第三次通報返回艙落點預報。
[11-17 19:19]
[
新華網
]
返回艙主降落傘打開。
[11-17 19:19]
[
新華網
]
大屏幕上顯示返回艙離地高度不斷降低。
[11-17 19:20]
[
新華網
]
拋防熱大底。
[11-17 19:22]
[
新華網
]
大屏幕左側顯示着紅外光學設備捕捉到的返回艙乘傘下降畫面。
[11-17 19:23]
[
新華網
]
返回艙距地面高度2900米。
[11-17 19:24]
[
新華網
]
5架直升機正向返回艙收攏飛行。
[11-17 19:24]
[
新華網
]
大屏幕左側已經可以清晰地看到返回艙和降落傘的畫面。
[11-17 19:25]
[
新華網
]
5架直升機收到返回艙信號正常。
[11-17 19:26]
[
新華網
]
返回艙離地面高度1700米。
[11-17 1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