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怒江邊上的“微菜園”
2020-07-02 19:09:27 來源: 新華社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微菜園”一側全景。向文 攝

  新華社昆明7月2日電題:怒江邊上的“微菜園”

  新華社記者賈啟龍

  波濤洶涌的怒江,在雲南福貢縣境內層層山巒間連續多個急轉彎後,一改萬馬奔騰的氣勢,從匹河怒族鄉沙瓦村邊靜靜流過。

  這個距離怒江最近的易地搬遷安置點,如今矗立著11棟6層居民樓。這裏,是搬遷至此的怒族群眾的新家。一年前,沙瓦村的120戶怒族群眾,從中緬邊境的深山中遷移至此。

  居民樓不遠處的怒江岸邊,每塊菜地旁,都挂著如同“身份證號”一樣的編號,園子裏種滿了青菜、茄子、西紅柿、辣椒等10余種蔬菜。

  “為了讓怒族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我們將安置點周邊的荒地整治成15畝菜田,並根據群眾的種植需要,分割出330塊‘微菜園’,讓搬遷後的群眾有地種、有菜摘。”雲南省怒江軍分區政治工作處主任向文説。

  為了提高種植效益,幫建單位還對每塊“微菜園”都進行了土壤改良,安裝了先進的灌溉係統,並選用産量高、成活率高的優良品種。同時,沙瓦村成立了“蔬菜種植合作社”,採取“黨支部+農民專業合作社”模式,負責項目全面經營管理,與搬遷群眾以租賃形式確定土地使用關係,在約定范圍內使用、管理、養護分配菜地,並選派專人提供全程農技服務,定點進行“種”“防”引導及後續管護培訓。

  “‘微菜園’和新建的村史館,讓難舍故土的怒族同胞寄托了‘鄉戀’。”在與居民樓同時興建的沙瓦村村史館前,連續4年參與幫扶工作的向文給前來參觀的訪者講述著這座小竹樓的“前世今生”。

  易地搬遷後,為了不讓村民過于思念山裏的老宅,怒江軍地在安置點建起了村史館。這座二層小竹樓,依照怒族群眾世世代代居住的老宅倣建。竹籬為墻、柴扉為門、茅草為頂的“千腳樓”裏,上面住人,下面圈養著家畜。

  走進竹樓,裏面陳列著村民們手制的竹酒杯、木碗、犁耙鋤頭和民族樂器“達比亞”,以及世代難離的火塘。隔三岔五,村民們來到這裏,看看老宅的家具陳設、生活用品、農耕器具……

  沙瓦村村史館,不僅原汁原味地記錄和展示了怒族這個直過民族的生産生活和發展變遷,也成為怒族群眾告別貧困的見證。

  “從成功修建沙瓦通村公路到逐戶動員村民搬遷,從興建‘微菜園’到建起‘村史館’,我們在幫扶少數民族群眾脫貧時,既要想方設法將他們的思維觀念帶入現代,也要尊重他們的民族習慣和風俗。”雲南省軍區政委余琨説,以村史館形式還原舊居模樣,讓他們的“鄉戀”有處可依、可見可觸。

  如今,易地扶貧搬遷至怒江邊沿岸的沙瓦村民脫貧出列。據了解,雲南省軍區各級幫扶的百余個貧困村已于5月底前全部脫貧出列。

    怒江軍分區政工處主任向文定期檢查“微菜園”使用管理情況。姜勇 攝

    沙瓦村村史館正面全景。溫朝君 攝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楠楠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盛裝起舞 好戲連臺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青海:巧手繡香包 濃情迎端午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朱鹮棲息地以秦嶺為中心向東亞擴展
夏日古鎮風光美
夏日古鎮風光美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71210686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