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火神山”阻擊戰
2020-02-27 08:56:17 來源: 中國國防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2月2日上午,空軍派出8架大型運輸機空運醫療隊員抵達武漢天河機場。王傳順攝

    時間:2月16日8時。

    地點: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一病區。

    “病房充氧,不點蠟燭,一起唱支生日歌吧!”4名護士穿著層層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口罩唱歌,為同住一間病房、同一天生日的錢先生、曾大爺祝福。

    歷史會記住這溫暖的瞬間。在疫情風暴中心武漢,白衣戰士用生命守護生命,用溫情傳遞信心與希望。

    時間:2月17日9時。

    地點:火神山醫院感染一科二病區。

    兩次復查咽拭子病毒核酸檢測顯示為陰性,肺部CT沒有炎性病變……病愈的兩名患者走出病區大門,朝著送行的醫護人員深深鞠躬。

    此時,一架運-20軍用運輸機落地,新一批醫療隊隊員和醫療物資飛抵天河機場。隨後,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員會師武漢,集結完畢。

    總攻的號角,響徹荊楚大地。歷史會銘記,在這流傳著“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年佳話的知音湖畔,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1400余名白衣戰士衝鋒陷陣的日日夜夜……

2月4日上午,武漢火神山醫院接收首批患者。范顯海攝

    人民至上——

    沒有“逆行”,只有衝鋒!人民的呼喚永遠是子弟兵前行的方向

    得知武昌醫院院長劉智明殉職的消息,重症醫學一科主任張西京剛剛下班,正從火神山醫院返回住處。那一刻,他痛哭失聲。

    “太好了,你們能來,我們心裏就有底了,也看到希望了。”1月25日,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進駐武昌醫院,劉智明的這句話讓會診病情的專家組成員張西京記憶猶新。

    “山雖然不在了,可山魂永在!”劉智明生前寫給病逝父親悼念信中的這句話,令醫療隊員動容。

    擦幹眼淚,張西京投入到緊張忙碌的救治工作中。

    “26床需要高流量吸氧!”“35床呼吸窘迫加重,快上呼吸機!”……從漢口醫院轉戰火神山醫院,每次值班,護士桂媛“一直在奔跑”。

    作為一名器官移植科的護士,桂媛在手術室無數次經歷這樣的畫面,但這次不一樣——“沒有疫情,護士真的可能只是一個護士,但疫情來了,我們更多了一種身份:戰士!”

    “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武漢版《為了誰》傳到了桂媛手機上,熟悉的旋律、熟悉的畫面,她看一次哭一次。

    這是一場與時間賽跑的戰鬥。快起來、跑起來!就可能多挽救一個病人。

    接到進駐火神山醫院接診首批患者的命令,是2月2日9時,感染七科主任馬壯隨軍機剛剛降落武漢天河機場。“做了充分準備”的馬壯二話不説,立即帶領團隊,連夜做好前期準備工作。

    “根本記不得今天是星期幾,在這裏,很多人的時間概念只有昨天、今天、明天。”馬壯和團隊成員一直處于高節奏的緊張忙碌狀態,可對每一個患者的病史、病情,大家都是“一口清”。

    “兵強馬壯,我們就放心了……”病房裏,很多患者看到防護服上寫著“馬壯”,朝他開起玩笑。

    馬壯立即豎起大拇指作出回應,走到患者身邊,詢問近況。患者不知道,看不到面孔、愛開玩笑的馬壯是個“大專家”:全軍呼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呼吸分會委員。

    參加首批接診任務的,還有一病區護士長張玉芝。

    55歲的張玉芝不大喜歡“逆行者”這個詞。17年前首批進駐小湯山醫院,張玉芝是三病區護士長,她所在護理單元被表彰為“全國三八紅旗集體”,她個人被表彰為“全國三八紅旗手”,榮立二等功。

    這次來武漢,張玉芝並沒有告訴80多歲的母親。“17年前去小湯山,我就騙過媽媽。”張玉芝説,“她應該知道我來了,只是彼此不説破。”

    一個人的腳步,一支隊伍的腳步,都朝著同一個方向。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候,在最危險的地方,永遠都有人民子弟兵的身影。

    “醫生匆匆的腳步,踩疼了我的視線……”住院10多天來,感慨于醫護人員“一路小跑的工作狀態”,患者黃先生用詩表達敬意。

    2月12日,火神山醫院重症醫學一科文職護士曾輝(右)與曹靜靜(左),相互交流討論重症患者護理注意事項。高輝 攝

    生命至上——

    沒有天生英雄,只有真的勇士,他們是和平年代離“戰場”最近的人

    護士彭雪自認為是個堅強的人,可在武漢,她的“淚點”直線下降。眼淚,為素不相識患者的堅忍頑強而流,為“不拋棄、不放棄”的醫護人員而流。

    一段視頻、一個故事、一幅圖片,能讓彭雪瞬間淚流滿面,“笑著笑著就哭了”。

    媒體上的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鎮定自若、侃侃而談,彭雪很難將他跟眼前這個步履蹣跚的樸實長者畫上等號。

    如果不是媒體披露,外界並不知道,這位抗“疫”勇士其實是一名漸凍症患者。而他同樣在醫院工作的妻子,確診患上新冠肺炎,不久前才病愈出院。

    沒有誰是天生的英雄,只有迎難而上的真正勇士。張定宇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

    1月25日剛見上面,火神山醫院專家組副組長毛青一眼就認出了戴著口罩的張定宇。去年10月,他倆在世界軍人運動會上相識,結下不解之緣。

    “坦然面對病情、坦然面對疫情。”同為感染控制專業專家,二人有很多共同話題。

    為最大限度收治病人,火神山醫院決定增設病區,緊急抽組人員組建綜合科,要求在半天時間內接收患者入院。時間緊、任務重,這個時候,毛青站了出來,主動報名申請,帶領團隊完成收治任務。

    綜合科第一次接收病人正值晚上。看到一位80多歲的老人行動不便,56歲的軍醫毛青跨上救護車,一把抱起老人輕輕放在擔架上。

    那一晚,把全部患者送到病房安頓好,毛青還走到每名患者身邊,耐心詢問病情,寫下醫囑。連續站立近5個小時,患有髖關節損傷的毛青,下班回到房間後,疼痛難忍。

    疫情感染風險,並沒有醫生和非醫生的分別。靠近傳染源,誰都可能被感染。毛青説,作為醫生責無旁貸,只要做到科學防護,嚴格落實好感染控制的各個環節,病毒並沒有那麼可怕。

    這些年,抗擊非典、援非抗埃,毛青一次次衝在疫情阻擊的最前線,從實戰中積攢的經驗,是他從容穿行在病毒污染區“紅區”的最大底氣。

    在抗疫定點醫院,“紅”“黃”“綠”3種顏色,分別代表3個區域:污染區、緩衝區、清潔區。“紅區”是感染風險最高的地方,戰鬥在這裏,醫護人員個個是勇士。

    每次有新的醫護人員進入“紅區”,帶頭領路的,總是毛青。綜合科護士毛琦曾和毛青一起參加過抗擊埃博拉的行動,她説,跟著毛青教授,心裏踏實。

    經過短暫的磨合期,來自全軍不同單位的醫護人員“擰成一股繩”,經過“模組化組合”,團結成一個戰鬥集體。

    院長張思兵介紹,雖然醫院超負荷、高強度、高節奏運轉,但全體隊員士氣高昂,從來沒有一人叫苦叫累。

    2月2日抵達當天進駐醫院,2月4日收治首批患者。軍隊支援湖北醫療隊從火神山醫院發出的“戰報”牽動人心:“批量收治病人”“首批7名新冠肺炎患者治愈出院”“收治第一批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收治患者總數超過1000人”“病愈出院患者人數突破200人”……

    時間,一刻不停。數字,不斷變化。

    忙碌在各個病房,白衣戰士滿懷期待,他們期待著新增感染者人數、住院患者人數雙雙歸零的那一天!

    2月13日,武漢火神山醫院首批新冠肺炎確診患者治愈出院,治愈患者與醫護人員揮手道別。范顯海攝

    使命至上——

    行勝于言,戰場上回答“勝戰之問”,他們是武漢保衛戰的青春力量

    從小湯山到火神山,赴“湯”蹈“火”接力的,在1400余名火神山醫務人員中間,有太多太多。

    重症醫學一科副主任李文放是“婦唱夫隨”。17年前,他的妻子曾是小湯山醫院的一名護士長。

    李文放的戰場是重症病房,病人多是年齡較大的重症或危重症,多伴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基礎性疾病,治療難度大。李文放和同事不斷優化診療手段,在治療用藥上尤為謹慎,採取“一人一案”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男護士諶磊除夕夜馳援武漢。2月13日,他的妻子、護士張歡循著他的足跡,隨第二批醫療隊趕到武漢。

    疫情讓夫妻倆相聚在同一座城市,卻讓相聚變得奢侈。不在同一個醫院工作,二人只能電話匆匆聊上幾句。“多動聽的情話也比不上一句保重。咱們夫妻齊心、合力斷金!”諶磊在電話裏對張歡説。

    疫情就是集結號。去年9月,顧劍鋒剛剛結束醫療援藏任務,她所在單位出徵的16人中,有60後、70後、80後、90後,名副其實的“老中青三代”。醫療分隊的年齡結構是火神山醫院醫護人員的一個縮影。

    火線宣誓,火線入黨……日夜奮戰在荊楚大地,這裏就是戰場,這裏就是前線。在疫情這塊“磨刀石”和“試金石”考驗面前,他們不畏生死、奮勇爭先,用行動回答了“勝戰之問”。

    “我們能打勝仗嗎?”“能!一定能!”

    同樣作答的,還有軍隊文職人員。這支改革強軍的新銳力量,同樣經受住了嚴峻考驗。1400余名戰“疫”突擊隊員中,不僅有現役軍人當先鋒、打頭陣,還有400余名文職人員扛重擔、打硬仗。

    文職人員張熠的陣地是“紅區”,緊張工作之余,她記錄著每天的工作和生活。這是她記下的一段對話:

    “姑娘,你們年紀這麼小,不怕死嗎?”

    “阿姨,我不小了,兩個孩子上幼兒園。”

    “上有老下有小呀!家裏人讓你來嗎?得多擔心呀!”

    “阿姨,我是湖北人,我是部隊的文職護士,我不來誰來?父母身體不大好,我是瞞著他們過來的。”

    “好孩子,謝謝你,一定注意安全,安全回家!”

    在火神山醫院的每一天,張熠覺得過得非常充實、感動滿滿。病房裏,每天她戴著三層手套給患者打針、握手,戴著口罩的他們,看不清彼此的面容。可他們都知道,在這場前所未有的疫情阻擊戰面前,大家的心是緊緊連在一起。

    每天深夜往返于醫院與住地,乘坐班車單程都得40多分鐘,“見過淩晨4點的武漢”的趙春光毫無倦意,這位國慶大閱兵文職人員方陣中的一員,主動申請在“紅區”值夜班。

    “當需要一個人站出來時,那叫勇敢;當一個團隊挺身而出時,那叫擔當;當一個國家身處逆境,呼喚一種精神時,那就是使命!”這個中國女籃賽前動員視頻,趙春光看了很多次。他説,每看一次“都淚流滿面、血脈僨張”。

    2月20日下午,武漢火神山醫院新冠肺炎治愈患者萬先生揮舞雙臂,高舉出院證明慶祝出院。范顯海攝

2月16日上午,用無人機航拍火神山醫院。王傳順攝

+1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初春拉魯濕地
初春拉魯濕地
“城市擺渡人”的堅守
“城市擺渡人”的堅守
汶川姑娘馳援武漢的七次請戰
汶川姑娘馳援武漢的七次請戰
花香伴春耕
花香伴春耕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1049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