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銳讀丨37高炮:守望長空八十載的“老兵”
2019-10-11 10:02:50 來源: 解放軍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兵器陳列展區一角,3門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一字排開。放眼望去,整齊的炮管雄赳赳氣昂昂,依舊保持著當年守望天空的姿態。就在第一門炮的防盾板上,10顆紅星在軍綠色油漆的映襯下熠熠奪目,記載著擊落10架敵機的赫赫功勳。

    在我國防空武器極其匱乏的那個年代,37毫米高射炮(以下簡稱“37高炮”)是我軍對空火網的主力。雖然它口徑較小、火力有限,但在指戰員們的靈活運用下,硬是在敵軍咄咄逼人的空中攻勢下打出了一片天地。作為一型久經戰火考驗的武器,37高炮先後發展出單管、雙管、牽引、自行等多種型號,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默默捍衛著祖國的萬里長空。

    隨著時代發展和科技進步,37高炮逐步退出了歷史舞臺。但“老兵”的故事還在、精神還在,鐫刻在時代年輪上,存留于崢嶸歲月裏,也深深地刻在新一代防空兵的心頭。

    師出“名門”,二戰功臣進駐東方陣地

    1948年6月,華東野戰軍在開封戰役中繳獲了一挺美制12.7毫米高射機槍,並以此為基礎組建了全軍第一個高射機槍班,由此拉開了我軍防空兵建設發展的序幕。

    由于當時缺乏制空權,敵機常年在我軍頭頂上“作威作福”。因此,華東野戰軍的高射機槍班一經組建,就受到“重點關注”,各部隊相繼組建了自己的防空力量。這一時期,我軍高炮部隊僅有少量分散配屬的團、營、連,且裝備雜亂、老舊,多是日軍投降時接收和從國民黨部隊繳獲的中小口徑高炮和機槍,難以對敵機實施有效抗擊,也無法確保已解放的大中城市和交通線的上空安全。建設一支強大的高射炮兵部隊,加強防空力量,已刻不容緩。

    1949年9月,蘇聯援助我軍組建了10個高射炮兵團,我軍防空武器就此走上了制式、正規化道路,M1939式37高炮就是在這一時期進入了我軍序列,很快成為我軍防空作戰的主力兵器。

    當時,M1939式37高炮憑借其在二戰期間的出色表現,已經威名遠揚。二戰結束前,蘇聯一共生産了大約2萬門該型高射炮。在蘇德戰場上,這些高射炮不僅有效打擊了俯衝轟炸機和其他中低高度目標,對地面的輕型裝甲目標也造成了不小殺傷。據統計,二戰中,共有超過14000架軸心國的飛機“命喪”M1939式37高炮之手。

    很多人並不知道,二戰前夕,蘇聯也遠未建立起成熟的野戰防空體係。為盡快補足防空火力的短板,蘇聯情急之下,把目光投向了瑞典博福斯公司生産的M34型40毫米高射炮。

    作為一家老牌大廠,博福斯公司的産品一直廣受好評,特別是在火炮研發方面,當時更是擁有領先地位。被蘇聯看中的這款高射炮,正是博福斯公司最負盛名的産品。該炮擁有出色的通用性和機動性,在威力、射高、射速諸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平衡,甚至在80多年後的今天,西方一些國家的戰機上仍然裝備了該炮的改進型號。

    很快,蘇聯以M34型40毫米高射炮為模板,縮小口徑試制了一小批25毫米高射炮,用于蘇芬戰爭和衛國戰爭初期的一些戰鬥之中。1939年,在取得25毫米高炮的試制經驗後,蘇聯將其口徑放大到37毫米,並于當年投産,定型為M1939式37高炮。

    相比博福斯公司生産的M34型,蘇聯M1939式的炮身結構和零件幾乎與之完全相同,只是零部件的制造工藝簡化了很多。除了火炮本身,其他次要係統如炮車和瞄準具等,都進行了降配和簡化。M1939式盡管口徑比M34型縮小了3毫米,彈藥威力也有所下降,卻換來了射速的提高和火力密度的增加。實戰表明,M1939式37高炮非常適合蘇德戰場,其“減配”設計使得制造成本大大降低,能在戰時批量快速生産。很多過去負責生産農業機械的工人,只需要簡單熟悉工藝流程,就可以批量加工這種高炮的主要零件。

    同樣,成本低廉、結構簡單、性能可靠的M1939式也非常契合我軍當時的需求。在中國列裝的第二個年頭,M1939式就奔赴抗美援朝戰場,一段可歌可泣的戰鬥史詩就此開篇。

    強敵當前,小高炮打出國威軍威

    1951年3月,剛組建不到一年的炮兵第六十三師揮師入朝,是首批成建制參加抗美援朝作戰的高炮部隊之一。在隨部隊入朝作戰的防空武器中,就有剛剛列裝的32門蘇制M1939式37高炮。

    進入朝鮮不到3個月,志願軍的高炮部隊就迎來一場曠日持久的惡戰。1951年6月,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動“絞殺戰”攻勢,企圖通過強大的空中優勢,對志願軍陣地、交通樞紐、道路橋梁進行狂轟濫炸,進而削弱志願軍的作戰能力和戰鬥意志。前線的志願軍官兵面臨著人無糧、槍無彈的險境,反“絞殺戰”的重任落在了高炮部隊肩上。

    黃江橋是志願軍兵力輸送和後勤補給的必經之地。在擔負護橋任務的部隊中,獨立高炮31營的陣地距橋最近,全營12門37高炮是黃江橋的“最後一道防線”。

    當時,志願軍面臨的空中威脅主要有F-84、F-86、B-26等敵機。以F-86噴氣式戰鬥機為例,這種戰鬥機升限高達15000米,最大飛行速度超過260米/秒,俯衝攻擊時可以突破音速,是美國空軍的“撒手锏”。

    反觀37高炮,這型針對二戰初期空中目標研發的單管高射炮相形見絀。由于口徑小、射程短,37高炮被官兵們稱為“小高炮”,它的最大有效抗擊距離4000米,最大有效射高3000米,射擊時目標速度最大裝定到250米/秒,還趕不上F-86的最大平飛速度。

    37高炮迎戰新型噴氣機,一場實力懸殊的生死較量就此展開。

    1951年6月9日上午,空中濃雲密布,防空警報驟然響起,由南方飛來的6架敵機借著濃雲掩護突然出現,徑直衝向高炮31營的陣地。全營集火射擊,陣地上炮聲連天。

    在第一波次空襲中,敵機投下了不少凝固汽油彈,高炮31營官兵傷亡較大。該營三連三班的炮位瞬間被躥起的火焰吞沒,炮上的偽裝全部被燒毀,有五六名炮手受傷,只剩下一炮手劉四還在炮上。

    那時的37高炮需要8名炮手才能操作。一炮手負責水準方向瞄準,二炮手負責垂直方向瞄準和擊發,三炮手裝定目標距離,四炮手裝定目標速度和航路,五炮手裝填彈藥,其余3名炮手負責準備彈藥,少了任何一人都會對實施射擊帶來影響。按照常理,三班那門炮已經失去戰鬥力了。

    敵機看到首輪攻擊就壓制住了高炮陣地,氣焰更加囂張,盤旋半圈後調頭又撲了過來,情況十分危急。

    這時,三班這門高炮的防盾板、炮盤等多處受損,距離分劃盤也被炸壞,但是火炮發射機構由于結構簡單且結實耐用,並未受到多大影響,仍能正常擊發。敵機此時正對著陣地飛來,並不需要實時調整目標航路,俯衝速度在上一輪射擊時也已裝定了。

    于是,劉四先把方向轉輪搖到提前位置,只操控高低轉輪概略瞄準敵機。當敵機俯衝至1000米距離時,他準確把握時機,一個長點射打過去,一發炮彈正中敵機腹部。敵機還沒來得及抬頭,就搖擺著墜落到附近的山坡上了。

    戰後,劉四榮立一等功,獲“二級對空射擊英雄”稱號,他“單人單炮擊落敵機”的壯舉在高炮部隊廣為傳頌,激勵著一批批活躍在防空作戰一線的志願軍官兵。37高炮作為主要防空兵器,又一次在大戰中打出了自己的威名。

    裝備更疊換代,勝戰基因賡續傳承

    抗美援朝的戰火錘鍊和壯大了我軍的高射炮兵部隊,也讓我國認識到了野戰防空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戰後,我軍開始重整高炮部隊,並著手研制我國的高射炮,而第一個“老師”就是蘇制M1939式37高炮。

    1955年,我國在M1939式37高炮的基礎上,倣制出55式37高炮,這是我國防空武器發展史上重要的裏程碑。

    1963年,在蘇聯提供的圖紙基礎上, 63式自行37高炮問世,我軍伴隨防空能力大幅提升。

    1965年,65式雙管37高炮定型。與老式單管37高炮相比,65式的火力密度成倍提升,還繼承了結構簡單、皮實耐用的優點,成為服役超過半個世紀的“常青樹”。

    1974年,74式雙管37高炮加裝了隨動係統,配合雷達、指揮儀使用,自動化程度進一步提升。

    1988年,37高炮家族的“集大成者”88式自行高炮問世。該炮配有完善的火控係統,具有良好的獨立作戰能力,堪稱37高炮的“巔峰之作”。

    歷經幾代軍工人的研發、改進,37高炮的初速射程、火力密度、信息化程度、彈藥威力都有了顯著提高,多年積累的研發經驗也為後續型號高炮裝備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然而,隨著噴氣機和地空導彈技術的不斷進步,空襲和防空進入了更高層次的對抗之中。高炮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高炮研發進入相對停滯的狀態,一些軍事強國開始以裝備防空導彈的比例來評價一個國家的防空能力。

    不過,“導彈制勝論”在實戰中也暴露出一些致命問題:在電磁幹擾下,敘利亞“薩姆-6”導彈陣地覆沒;在高速反艦導彈面前,英國“謝菲爾德”艦葬身馬島海域。人們在反思強幹擾、超低空防空作戰等問題後,不得不重新認識高炮這位“防空老兵”。高射炮開始朝著高射速、多管聯裝和彈炮結合的方向發展。

    近年來,我國數種多管聯裝近防炮以及彈炮結合近程防空武器相繼列裝,所用彈藥也步入可編程、制導化的進程,武器的火力密度和攔截效率成倍提升,使“最後一道防線”更加可靠管用。

    時代向前發展,“老兵”終將謝幕。原本結構簡單、成本低廉的優點,慢慢成了制約37高炮發展的天花板,射速、初速、彈藥性能、信息化程度等方面的短板使其難以融入現代防空作戰體係。

    猶如一位走下戰場的“老兵”,堅守戰位80年的37高炮必然要轉身離開。

    80年風雨兼程,37高炮既是戰鬥員,又是先行者。它為我軍防空作戰積累了大量經驗,為一批批新裝備研發負重先行、開山辟路。

    80年守望長空,37高炮既是良師,又是戰友。它見證了中國防空力量從無到有、從小到大,陪伴一代又一代防空兵新老交替、薪火相傳。

    如今,在某防空旅的訓練場上,已看不到37高炮的身影。在部隊調整改革大潮中,由于主戰裝備更新換代,該旅“劉四班”也已經成為某型地空導彈發射班。面對新裝備、新挑戰,他們克服困難、精研細訓,換裝當年就在演習中打出了“首發命中”的佳績。對他們來説,變的是手中的武器裝備,不變的是保衛祖國的信念和對萬里長空的忠誠守望。(夏昊 段石磊 李朋霖)

+1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成都:7只新生大熊貓齊亮相
成都:7只新生大熊貓齊亮相
寧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現花海
寧夏石嘴山:“塞上江南”現花海
所羅門群島風光
所羅門群島風光
南寧:華美夜色扮靚東博會
南寧:華美夜色扮靚東博會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10307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