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沒有想像力造不出好戰機

2019年08月16日 14:40:54 來源: 解放軍報

    2016年5月9日,在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1周年閱兵式上,俄羅斯的蘇-27和米格-29戰機飛越紅場。新華社發

    “又是米格!”冷戰的天空,時常回蕩著西方飛行員飽含憤怒與畏懼的抱怨。

    有人説,只要有戰爭衝突,幾乎都少不了兩種武器裝備——AK步槍和米格戰鬥機。無論是在朝鮮戰場上大放異彩的米格-15,還是二代機中的翹楚米格-21,抑或是斬斷“黑鳥”之翼的米格-25,都在上世紀空戰中寫下精彩篇章。“米格”這個名字,曾是俄制先進戰機當之無愧的“商標”。

    蘇聯解體後,米高揚設計局曾一度陷入沉寂。近年來,在俄羅斯政府的大力支援下,米高揚設計局積極調整發展方向,重新找準産品定位,“米格”戰機再次進入人們的視野。今天,讓我們走近米高揚設計局,探尋傳奇背後的制勝密碼。

    對“奇思妙想”來者不拒,才能釋放創新活力

    “通過合理搭配,整體能力遠大于個體能力之和。”這條在企業管理中被奉為金科玉律的“米格-25效應”,源自米格-25噴氣式戰鬥機的研發歷程。

    上世紀中葉,正值冷戰兩大陣營在鐵幕內外“鬥法”的關鍵階段。當時,美國空軍成功研制出SR-71“黑鳥”偵察機和XB-70“女武神”轟炸機,對蘇聯領空造成了嚴重威脅。

    面對來自西方的挑釁,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5“狐蝠”應運而生,這是世界上第一款飛行速度超過3馬赫(3675公里/小時)的戰機。1969年裝備蘇聯空軍後,立即成為北約諸國揮之不去的“夢魘”。

    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前夕,4架米格-25R進駐埃及,不時被派往以色列上空實施偵察。有一次,以色列空軍派出當時西方最好的戰鬥機——美制F-4“鬼怪”實施攔截。誰知,“狐蝠”打開加力燃燒室,轉眼就拋開了尾追的“鬼怪”。情急之下,“鬼怪”發射“響尾蛇”空空導彈,沒想到“狐蝠”快得連導彈都追不上。

    蘇聯到底得到了什麼“黑科技”?直到有一天,美國獲得了一架米格-25戰機。將米格-25拆解進行全面“體檢”後,美國專家大失所望:這樣一架讓西方主力防空裝備束手無策的戰機,機體竟是用笨重的鋼材制成,裏面的電子設備水準甚至比不上美軍即將退役的戰機。

    當有人問“怎麼才能造出好戰機”時,米高揚設計局的創始人之一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這樣回答:“要善于想像。”

    研發米格-25時,蘇聯的合金材料技術、電子科技水準落後于美國。設計師們提出了這樣的建議:直接使用高密度、耐熱性強的鋼材作為機身材料,裝上2臺大功率發動機提供動力;放棄不擅長的電晶體技術,直接採用簡單、可靠的電子管。

    很多時候,看似不可思議的想法,卻能另辟蹊徑解決問題。對“奇思妙想”來者不拒,是米高揚設計局成功打造一代經典戰機米格-25的關鍵。

    這種想像力,在另一款戰機米格-23身上也有所體現。1967年,美國空軍F-111戰機正式服役。這是世界上第一款實用型變後掠翼戰機,能通過調整機翼掠動的角度,解決高低速飛行之間的結構問題。

    蘇聯不甘落後,向米高揚設計局提出研發要求。然而,當時的蘇聯,並不具備實現在後掠角、氣動控制面和飛行條件之間達到最優匹配的自動控制技術。為了減少技術風險,米高揚設計局設計出一款機翼後掠角固定在16度、45度、72度的戰機,由飛行員根據速度、高度、機動性手動控制。

    看似“簡單粗暴”的設計方案,卻實現了戰機性能上的突破。蘇聯先後生産了6000余架米格-23,在諸多空戰中取得不俗的戰績。

    軍工作為最具創新活力的領域,要想造出“高人一籌”的武器裝備,軍工企業要敢于嘗試、勇于創新。回顧米高揚設計局的發展歷程,我們不難發現,正是因為設計師大膽的想像力,才最大程度釋放了創新活力,書寫了“米格”戰機的百年傳奇。

    “貪大求全”往往“全面平庸”,找準賣點才能打造爆款

    幾乎所有的米格戰機都有2項突出的性能:速度和高度,這是阿爾喬姆·伊萬諾維奇·米高揚的畢生追求。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取自創始人米高揚和格列維奇姓氏第一個字母的“米格”,在俄文中有“一瞬間”的意思。

    米高揚設計局注重提高飛行速度、高度的緣由,還得從上世紀30年代的西班牙內戰説起。當時,參加西班牙內戰的伊爾-16型戰機的機動性能突出,但和德制BF-109戰機相比,速度、升限存在明顯短板。

    1939年,米高揚和格列維奇創建了自己的設計局。不久後,採用下單翼、開放式座艙氣動布局的米格-1隨之誕生,它的實用升限12000米,最高速度更是達到了600多公里/小時,一舉刷新了蘇聯當時的飛行紀錄。這款“衝勁十足”的戰機和它的改進型一列裝,便受到了蘇軍飛行員的深深喜愛。

    朝鮮戰爭爆發後,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依靠空中優勢在朝鮮上空狂轟濫炸。1950年11月,當美國多架F-51“野馬”式戰機在鴨綠江上空巡邏時,一批後掠翼噴氣式戰機從北面殺來,美國戰機驚恐不已,立即掉頭逃走。這批噴氣式戰機,就是蘇聯1947年試飛成功的米格-15殲擊機。

    盡管米格-15在操作性能、武器係統上存在不小缺陷,但瑕不掩瑜,它的最快速度達1080公里/小時,實用升限15000多米。在抗美援朝戰場上,表現出了比美式戰機更優的機動性能。為了保持空中優勢,美國甚至不得不將最新研制的F-86“佩刀”式噴氣機投入戰場。

    自此之後,米格-15一炮走紅,在全世界生産了超過18000架,被40多個國家引進採購。

    “把擅長的領域做到極致。”這是米高揚設計局一以貫之的發展思路。在研制米格-21時,米高揚設計局對“高空高速”的追求體現得淋漓盡致。當時,設計人員對西方國家正在研究的戰鬥機布局及各種新概念做了大量論證,把不同外形的機翼裝在試驗機的機體上進行風洞試驗,分析不同布局的優勢與劣勢,最後選用了有尾三角翼布局的設計方案。為了減輕戰機重量,設計局甚至取消了原定的2門30毫米航炮。

    米格-21一面世,就一口氣創下了20多項世界飛行紀錄,引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搶購”熱潮,一度成為50多個國家空軍的主力機型,被軍迷戲稱為“戰機界的AK-47”。美國空軍準將羅賓·奧爾茲曾就米格-21發表聲明:“為建立空中優勢,我們的殲擊機速度要快、機動性能要好,以便戰勝最新式的米格飛機。其他一切性能都是次要的。”當時,米格-21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一位企業家曾給出這樣的答案:“給客戶一個購買的理由。”“貪大求全”往往導致“全面平庸”,找準賣點才能打造爆款。米高揚設計局數十年堅持將一個領域做到極致,才打造出一件件在世界軍火圈持續走紅的爆款産品。

    走出“舒適區”,主動求變破解困局

    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航空工業發展低迷,一年生産不了幾架飛機。對俄羅斯航空企業來説,尋找國外訂單獲取資金成為重要突破口。這時候,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29和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同時登場。

    米高揚設計局坐擁眾多海外客戶,有著豐富的外銷經驗。按理説,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比拼。然而,到了“交卷”的那一刻,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許多客戶紛紛拋棄“米格”而選擇“蘇式”戰機。

    偶然的背後蘊含必然。隨著蘇聯解體,國際戰略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各國空軍對戰機綜合性能,包括航程、載荷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一向以“高空高速”為“招牌”的米高揚設計局,並沒有積極適應全新的市場變化,在米格-29上仍延續了一貫的設計思路。更致命的是,為了降低成本,米高揚設計局在生産工藝上降低標準,與精益求精打造的蘇-27一比較,高下立判。

    屋漏偏逢連夜雨。丟掉國外市場後,米高揚設計局又聞噩耗,關鍵的第五代戰鬥機項目又被蘇霍伊設計局擊敗。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一無所獲。屢遭敗績的米高揚設計局並沒有將失敗歸于“運氣不好”,而是認真反思所走過的彎路,並積極調整“米格”的研發思路。

    1996年,俄羅斯政府將數十個設計局和制造廠進行重組。為了保持“米格”這個享譽世界的品牌,新的工業綜合體被命名為“米格-MAPO”。後來,又將“米格-MAPO”重組為米格飛機公司,開發了現代化的生産和實驗基地,各種型號航空設備的研發工作步入快車道。2006年,米格、蘇霍伊和圖波列夫等飛機研制集團公司被再度整合為聯合航空制造集團,科研實力和財力高度集中,米高揚設計局再度迎來發展的春天。

    米高揚設計局一邊進行體制改革,一邊向“老對手”蘇霍伊設計局取經,分析市場客戶需求,重新找準産品定位。他們通過改進飛行控制係統、換裝新型雷達、加裝武器挂架等方式,提升了裝備性能;通過與外國廠商合作,解決了俄制火控係統與國外設備的整合問題。米格-29SE、米格-29N、米格-29SM係列改進型戰機相繼投入市場,重新收獲了買家的“芳心”。

    2007年,米格-35成功首飛。新一代戰機雖然外形與米格-29相似,但蒙皮之下早已脫胎換骨,米高揚設計局對機身進行了重新設計,在機載電子設備上聚合了新一代光電技術的精華,搭載的武器係統足以完成多種作戰任務。

    2017年初,俄羅斯專門為米格-35戰機舉辦了一場國際推介會,將米高揚設計局從幕後推上了前臺,先後有20多個國家表現出對這款戰機的關注。

    “最大的風險是不變,要麼破繭成蝶,要麼被淘汰。”企業想要生存、謀得發展,必須主動走出“舒適區”,直面挑戰、自我革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找到一席之地。或許,這便是米高揚設計局的成功秘訣。(曾梓煌 陳曉鵬 王晗)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1024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