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銳讀丨夾金山上“馬燈紅”

2019年07月30日 17:40:08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7月30日電題:夾金山上“馬燈紅”

    新華社記者李䶮、康錦謙、薛筆犁

    在中央紅軍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夾金山腳下,一張藏族老伯的照片和一盞馬燈陳列在紅軍長徵翻越夾金山紀念館內,引來參觀者駐足。照片上的人叫作馬登洪,是當年紅軍翻越夾金山的向導。

    1935年6月11日,一支部隊走進四川雅安寶興縣,步伐整齊、紀律嚴明的他們一眼看上去就與本地土司武裝和國民黨軍隊截然不同。這便是飛奪瀘定橋後繼續北上的中央紅軍。

    躲在山上的藏族群眾悄悄觀察著這支走進他們村子隊伍,發現並不像謠傳中的那樣。終于,有幾位膽子大的年輕人決定下山來看看。雅安市寶興縣居民馬文禮的父親馬登洪就是其中之一。

    “父親説這些‘碼米’(藏語音譯,意為當兵的人)不簡單,過夜需要生火,可他們不去動老鄉家裏面已經堆好的柴,反而自己上山去砍。”今年70歲的馬文禮回憶説。

    夾金山海拔4000余米,山嶺連綿,地勢陡峭,橫亙于紅軍北上的必經之路。當地流傳著一首民謠“夾金山,夾金山,鳥兒飛不過,人力不可攀,要想越過夾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間。”想要翻山,沒有可靠的向導是不可能的。

    當時,馬登洪所在的村子只有十幾戶,隔著好幾裏地才能有戶人家。而他的家就在夾金山腳下,距離大山不過百十米。“我父親看到紅軍紀律嚴明,又接受了紅軍的宣傳,知道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就答應了紅軍的邀請,帶著另外兩位同村的年輕人一起為紅軍帶路。”馬文禮説。

    當時的夾金山上,最可怕的是當地人稱為“雪塘”的山坳。這些山坳常年積雪,看起來和旁邊的山路差不多,可人一旦踩上去,就要陷到雪窩子裏。要避開這些雪塘,只能靠熟悉路的向導領著,沿著為標記雪塘而用石頭壘起來的“望桿”行進。

    馬登洪等人還告訴紅軍指戰員,要每人削一根“帶路棍”用于探路。上了山要少説話,累了也要堅持跟著大部隊往前走,千萬不能休息,否則就再也站不起來了。由于當地地廣人稀,紅軍實難備足禦寒用具,只好向當地農戶買了一些辣椒,打了些當地稱為“麻窩子”的厚實一點的草鞋便上山了。

    夾金山的險峻和高寒給紅軍指戰員們帶來了令他們終生難忘的艱苦。一些將領在回憶錄中寫到“越往上爬,空氣越稀薄,呼吸越困難,有的人頭暈腳軟,一步一停,一步一喘”“有的同志走著走著,不知怎麼地倒下去就完了”。

    紅軍不怕遠徵難,再困苦的自然條件也不能阻擋這支鐵的隊伍。

    從1935年6月12日至18日,中央紅軍歷經7天7夜,終于翻越夾金山,在懋功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

    “為了讓紅軍順利翻越夾金山,我的雙親都帶過路。過山以後,紅軍送了一盞馬燈給父親,並叫他‘馬燈紅’。父親後來便將自己名字改為了馬登洪。”馬文禮説。

    隨後,國民黨追兵也來到了夾金山下,大肆搜捕給紅軍幫過忙的百姓。為了避難,馬登洪一家也翻越夾金山,到山那邊的懋功(今小金縣)做了17年長工維持生計,直到當地解放後才回到了家鄉。

    1949年,馬文禮出生了。馬登洪給自己兒子取名為“上坤”(藏語音譯,意為勇敢)。1968年,這名勇敢的青年在父親的支援下參軍入伍,成為一名鐵道兵戰士,足跡遍布中原和西北多省。1985年,馬文禮轉業回鄉,投身于公安事業,直到2009年退休。

    “作為一名老戰士,我覺得紅軍長徵體現了一種徹底革命,不怕犧牲的精神。”馬文禮説,“雅安寶興縣的藏族群眾思想覺悟都很高,在汶川地震時,除寶興外所有通向震中的路都斷了,寶興成了‘生命通道’,寶興縣磽磧鄉藏族群眾家家出動,在公路上擺著雞蛋、肉包子、開水,免費提供給來往的救災人員。”

    馬文禮説,紅軍精神要代代傳承。今天,馬家後代正在以不同的方式繼承著紅色家風。馬登洪的孫子馬樹清現在夾金山下磽磧藏族鄉澤根村裏為村莊公益出力,孫女馬花在夾金山幹部學院講軍民魚水情黨課。“紅軍長徵播下的種子將一直被傳承。”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1022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