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70歲的北約將何去何從

2019年04月18日 12:47:15 來源: 中國青年報

    今年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成立70周年。4月2日,現任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了會晤。隨後,北約各成員國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了北約成立70周年慶典。

    北約的誕生緣于與蘇聯陣營的對抗,但冷戰結束、對手消失後,北約卻開始逆勢擴張。軍事集團的存在與擴張都需要敵人。曾任美國歐洲司令部司令和北約盟軍最高司令的美國海軍退役上將斯塔夫·裏迪斯,將適應“9·11”後反恐戰爭需求的北約稱為“北約2.0”版;將重新聚焦歐洲自身安全,全力應對所謂“來自俄羅斯的威脅”的北約稱為“北約3.0”版。如今,美國又試圖將“歐洲北約”向“全球北約”拓展,“全球北約”可以稱為“北約4.0”版。

    特朗普政府的《國家安全戰略》明確將俄羅斯、中國列為“主要戰略競爭對手”。美國副總統彭斯、國務卿蓬佩奧更是在多個場合發表對中國咄咄逼人的言論。為了迎合美國的戰略和美國領導人的論調,今年2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北約在安全上越來越重視中國因素。盡管北約內部在是否把中國作為對手問題上存在爭議,但美國推動“歐洲北約”向“全球北約”拓展的意圖和努力不容忽視。

    對手消失,北約卻逆勢擴張

    二戰結束不久,並肩作戰埋葬德、意、日法西斯的美國和蘇聯,及其各自所代表的國家集團迅速進入冷戰狀態。1946年3月,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城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著名的“鐵幕演講”。隨後,美國開始奉行以冷戰為特徵的“杜魯門主義”外交政策,並出臺以幫助西歐恢復戰爭創傷為目的的“馬歇爾計劃”,以加強美國和西歐國家的政治、經濟關係和美國對西歐國家的影響。

    1948年6月,美國參議院以絕對優勢通過了時任美國空軍參謀長范登堡提出的議案,允許美國政府在和平時期同美洲以外的國家締結軍事同盟條約。1949年4月4日,美國與加拿大、英國、法國、比利時等12國在華盛頓簽署《北大西洋公約》。公約規定:締約國任何一方遭到武裝攻擊時,應視為對全體締約國的攻擊;其他締約國應立即協商,以便行使單獨或集體自衛的權利。1949年8月24日,公約正式生效,北約作為多國軍事聯盟組織宣告成立。

    北約擁有統一的軍事指揮體係和部隊,以遏制和防禦蘇聯為目的。美國是北約組織的領頭國家,北約也從此成為美國稱霸世界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面對北約的成立,1955年5月,蘇聯、民主德國(即東德)、匈牙利、波蘭、阿爾巴尼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8國在華沙共同簽署《華沙條約》,結成華沙條約組織,壁壘分明地從政治和軍事上對抗北約。由此,世界正式進入兩大國家集團全面對抗的冷戰階段。

    1990年10月3日,象徵“鐵幕”的柏林墻倒塌,東德、西德合並,民主德國(東德)退出華沙條約組織。1991年7月1日,華沙條約締約國在布拉格舉行會議,宣布華沙條約組織正式解散。隨後,蘇聯解體。這一事件標誌著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獲得冷戰的全面勝利。

    對手沒有了,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仍以所謂的“威脅”為名逆勢擴張。1994年1月,第13次北約首腦會議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通過了美國提出的關于同原華約成員國和其他歐洲國家建立“和平夥伴關係”的計劃。這是北約東擴的重要戰略步驟。1997年7月,第十四次北約首腦會議在西班牙首都馬德裏召開,會議決定接受首批原華約國家波蘭、匈牙利和捷克3國加入北約,北約東擴正式啟動。

    迄今為止,北約成員國已經擴大為30個,其中不僅包括原華約成員國,還包括從蘇聯解體分裂出去的加盟共和國,如今,另有兩個蘇聯加盟共和國烏克蘭和格魯吉亞正積極加入北約。格魯吉亞已經基本完成加入北約的所有手續,只待北約首腦會議正式批準。

    受美國保護,還是被美國利用

    “馬歇爾計劃”也被稱為“歐洲復興計劃”,是由美國主動提出、意在幫助歐洲特別是西歐快速完成戰爭廢墟上的國家重建,以抵禦蘇聯咄咄逼人的攻勢。北約的成立被視作“馬歇爾計劃”在軍事領域的發展,也就是説,成立北約是為了便于美國擔負保護歐洲盟國的責任。

    北約成立70年來,美國一直在北約的集體防禦機制中擔當“領頭羊”的角色。美國的軍費開支不僅佔整個北約集團防務支出的大頭,而且美國基本主導了北約主要國家的軍事裝備研發,以保證自己領先北約盟國5~10年為原則,為北約盟國提供美軍研制的最新武器裝備係統,北約盟國從中獲益良多。

    70年來,美國與北約盟國之間也有分歧,但這樣的分歧總的來説保持在可控的范圍內,不致于影響同盟的凝聚力。但是,所有這一切在特朗普上任以來被顯著改變。

    商人出身的特朗普上任之初,就向包括北約盟國在內的幾乎所有美國的貿易夥伴揮舞制裁大棒。這種無區別的貿易制裁,不僅震驚了非盟友貿易夥伴,更震驚了北約盟國。隨後,特朗普與北約盟國之間在防務開支上又“口水”不斷。特朗普要求所有北約成員國的防務開支至少佔本國GDP的2%,而現實情況是在北約成員國中,達到這一標準的只有美國、英國、波蘭、希臘、愛沙尼亞5國,主要歐洲大國德國、法國均不達標。

    由于特朗普狠命催討“份子錢”,北約盟國的防務開支明顯增加。在4月4日北約成立70周年慶典上,特朗普毫不客氣地自誇道:“自從我當了總統,北約防務支出火箭式上升,我們必須保持這種態勢。”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也隨聲附和:“我們聯手合作,讓部分盟友償付他們理應分攤的費用,支出比例還應更高才是。”

    但是,特朗普的做法已經使北約盟國感覺不適、不滿,甚至産生了嚴重的不安全感。2017年5月25日至27日,北約峰會和七國集團峰會分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和意大利西西裏島舉行,德國總理默克爾發出了“我們完全依靠別人的時代一定程度上已經結束了”和“歐洲必須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聲音。今年3月,法國總統馬克龍撰文指出:“歐洲從未如此重要,歐洲也從未如此危險。”同月,美國副總統彭斯向德國總理默克爾施壓,要求德國向刻赤海峽派遣軍艦。由于此舉有挑釁俄羅斯的含義,被默克爾斷然拒絕。

    種種跡象表明,作為一種集體安全機制的北約,其存在理由和運作邏輯,正面臨“受美國保護”還是“被美國利用”的歷史抉擇。以最近美俄之間就《中導條約》的博弈為例,美國退出《中導條約》,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自身軍事戰略的需要,但美國退出《中導條約》的結果,必然招致俄羅斯部署針對歐洲的短、中程導彈。對此,美國心知肚明,但仍執意退出《中導條約》。美國這種以鄰為壑的做法,讓北約歐洲盟國有苦難言。

    當前,美國利用北約盟國的企圖又有新的發展。在圍堵中國高科技企業華為的問題上,美國不僅自己一馬當先,以安全為由全力扼殺華為在美國的發展,而且強行要求歐洲盟國加入扼殺華為的行列。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威脅説,北約必須集體應對新興挑戰,包括在5G通信技術領域與中國的戰略競爭,如果北約成員國在自己的網絡中使用華為等來自中國的係統,美國將無法與之分享資訊。

    中國高科技企業華為的先進5G通信技術,無疑將為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全球技術進步和産業發展提供助力,美國將技術問題政治化、軍事化,甚至將5G通信技術發展視為新的軍備競賽的表現,説穿了是不允許任何國家在任何領域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

    北約在歐洲展現咄咄逼人攻勢的同時,美國的“兩洋戰略”(大西洋和太平洋)重心明顯向太平洋方向轉移。特別是特朗普上任以來,不僅強調“印太戰略”,並將美國太平洋司令部改稱為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其職能和轄區也有所拓展,戰略目標更加明確。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正試圖將“歐洲北約”向“全球北約”拓展。

    北約作為一個軍事集團,其行動范圍早已超出歐洲。2003年,當北約從美國手中接過駐阿富汗部隊的指揮權時,就已經邁出了在歐洲之外開展作戰行動的第一步,也是“歐洲北約”向“全球北約”轉變的典型事件。今年2月,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北約在安全上越來越重視中國因素,此類言論不容忽視。

    互有需要,分歧難消

    特朗普一邊以貿易逆差、防務開支等議題敲打北約盟國,特別是德、法等主要歐洲國家,一邊卻在多個場合拋出了“北約過時”的論調。仔細審視其含義會發現,特朗普並不是認為北約作為軍事集團已經過時,而是認為過去那種美國承擔了“過多”義務,北約盟國從中受惠而付出“太少”的遊戲規則已經過時。特朗普需要的是一個各盟國承擔更多防務開支,在軍事上甚至政治上對美國俯首帖耳、言聽計從,服務于美國全球戰略的北約。

    可是,美國怎樣説服歐洲盟國將中國視作威脅呢?顯而易見,美國為了渲染“中國威脅”,不惜將中國技術、中國企業等“政治化”和“軍事化”,這種“莫須有”的理由要得到北約盟國的認同,恐怕有一定的難度。

    英國國家網絡安全中心的研究結論是,5G網絡使用華為通信設備的風險是有效可控的。英國的電信運營商們紛紛與華為簽訂5G合作協議。新西蘭總理阿德恩多次重申:新西蘭並沒有禁用華為5G,也不會因美國方面的影響而改變國家政策。北約盟國德國雖然受到美國的巨大壓力,但德國公布的5G網絡規章,並不排斥華為在德國5G網絡建設中發揮作用。

    然而,美歐關係畢竟“血濃于水”,美歐之間不僅有血脈繼承關係,還有社會制度和價值觀上的共同利益。這種親近在平時可能表現得不一定明顯,但在關鍵事情和關鍵時刻就會發揮作用。

    對于美國及其歐洲盟國而言,決裂都是不堪承受之重。一方面,美國及其北約盟國都已經習慣和依賴北約這一集體安全機制。比如美國在近些年的局部戰爭中的勝利,沒有哪一次能離開北約盟國的參與。

    對歐洲的北約盟國而言,正是因為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這一集體安全機制,才可以70年來以整體低于GDP的2%的防務開支保障國家安全,充分享受和平安寧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如今的俄羅斯相對蘇聯已經實力大減,但其從蘇聯繼承的龐大軍事機器,特別是足以與美國抗衡的核武庫,是任何一個歐洲國家甚至歐洲聯軍無法抗衡的。

    總的來説,美國與歐洲盟國在北約集體安全機制內的分歧和爭執也許永遠不會消除,但出于互相需要和“血濃于水”的原因,歷經70年發展的北約,會在相互關係上保持一定的張力,但絕不會分崩離析。(國防科技大學資訊通信學院 吳敏文)

【糾錯】 [責任編輯: 丁鵬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0112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