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全球頭號軍火商”緣何購買別國武器?

2019年03月29日 08:53:12 來源: 解放軍報

    米格-29戰鬥機(左上);意大利G-222型軍用運輸機(左下);以色列“鐵穹”防空係統(右上);以色列“幼獅”戰鬥機(右下)

    長期以來,美國扮演著“全球頭號軍火供應商”的角色。美國的武器係統小到自動步槍、防護設備,大到戰略轟炸機、彈道導彈、航空母艦等,其性能和水準大都位于世界前列。但是,不少官兵和軍迷也可能會注意到,在大量外銷軍火的同時,美國也在不斷購買別國的武器裝備,是北約五大軍品進口國之一。

    今年初,美國陸軍要求國會以3.73億美元價格,在2020年前從以色列採購2套“鐵穹”防空係統,用于為地面部隊提供反無人機、迫擊炮、火箭、火炮和巡航導彈的能力。自2011年以來,美國已經向以色列支付了14億美元,用于研發“鐵穹”防空係統。那麼——

    引入先進武器 完善自身軍備

    集“他人”之所長

    美國從其他國家引進武器裝備的做法由來已久。獨立戰爭時期,美國從法國方面獲得軍事援助,二戰期間從英國租借了噴火式戰鬥機,20世紀80年代曾引入以色列“幼獅”戰鬥機作為假想敵戰機使用。如今,他們又準備從以色列購入“鐵穹”防空係統。

    美國購買別國武器的原因之一,就是集“他人”之所長,補本國之所短,不斷充實完善自身軍備力量。

    以購買“鐵穹”防空係統為例,美國在綜合軍事實力上雖強 ,但近程防空係統一直是其短板。駐扎在中東地區的美軍,面對武裝分子的火箭彈、迫擊炮襲擊,應對辦法不多。以色列的“鐵穹”防空係統能攔截來自加沙地帶的火箭彈、迫擊炮彈,成功率較高。所以,美軍需要購買這一“神器”彌補自身短板。

    以各種槍械採購改進為例,大家所熟知的M240機槍,其實是比利時FNMAG機槍的美國版,由于性能出色,它甚至取代了之前美軍經典的M60機槍;美海軍陸戰隊裝備的M27自動步槍,實際上是德國HK416步槍的改進型;美海豹突擊隊使用的P226手槍、MP7衝鋒槍等武器,很多都源自德國槍械。這樣,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德國G28狙擊步槍、意大利伯萊塔M9手槍、瑞典AT4火箭筒、法國海豚直升機、比利時M249機槍、SCAR突擊步槍等,都被美軍廣泛採購並引進。

    美國購入別國武器係統還有個原因,那就是他們認定別國擁有了比自己更為先進的武器。這時,美軍便會想方設法購入用于研究分析,一是提高本國研制類似武器的能力,二是用于研究尋找克制這類武器的方法。即使沒有直接途徑購買,他們也會千方百計找到獲取該先進武器的突破口。

    冷戰時期,美國一度青睞蘇聯的武器裝備,但一直難以獲得相關軍事技術。1953年,一名外軍飛行員駕駛蘇制米格-15戰鬥機叛逃到美國管轄的空軍基地,終于讓其“美夢成真”。隨後他們將這架米格-15戰鬥機運送回國,對其構造和係統進行分析,並將研究成果運用到正在研制的F-100、F-102和F-104戰鬥機身上,提升了這些戰機的性能。

    模擬對手戰力 探索破解之道

    充當“磨刀之石”

    在美國內華達沙漠的內利斯空軍基地,曾有這樣一支部隊——美國空軍第4477“紅鷹”假想敵中隊。他們通過裝備假想敵國家武器裝備、假扮假想敵軍作戰,來為美國空軍提供“磨刀石”,幫助其學習和積累空戰經驗。

    當時美軍進口的很多武器都安置在這裏,比如蘇制米格-17、米格-21、米格-23等。美軍組織飛行員駕駛本國現役戰機,與之進行接近實戰的模擬對抗訓練,不斷提高飛行員的空戰能力。

    冷戰結束後,美國仍秘密購買了米格-29戰鬥機和蘇-27戰鬥機的發動機,用于數據測試,旨在通過研練知己知彼。此後,在內華達沙漠進行的“紅旗”演習中,米格-29戰鬥機扮演藍軍角色,與美國空軍飛行員面對面過招。正因為有了這些接近實戰的演習淬煉,在科索沃戰爭中,美空軍才能在和南軍米格-29戰鬥機對決中獲得勝利。

    海灣戰爭中,美國領教了“飛毛腿”導彈的威力。當時一枚從伊拉克境內發射的“飛毛腿”導彈跨越邊境,擊中了位于沙特阿拉伯北部的美軍軍營,導致28名美軍士兵死亡,50多人受傷。

    為抗衡“飛毛腿”導彈,伊拉克戰爭爆發前夕,美國秘密購買了該型導彈,在導彈上安裝假彈頭和感測器,監控搜集發射後該型導彈的定位精度、飛行速度、狀態高度和軌道情況等資訊,尋求並制定出相應對策,提高美國“愛國者”導彈的攔截率。

    俄羅斯的SS-N-22“日炙”超音速導彈一度讓美國十分 “頭疼”。為化解威脅、尋求破解之道,美國從俄羅斯一家設計局購買了Kh-31A型空艦導彈,改造為MA-31靶彈,將其作為攔截試驗靶標,組織超音速反導彈演練對抗,提高了自身反導能力。

    節省研制費用 縮短研發周期

    以“近水”解“近渴”

    常言道,遠水解不了近渴。在武器採購方面,美國一直奉行“近水解近渴”原則,只要是本國尚未研制生産卻急需的武器係統,便直接從同盟國購入,既省錢又省力。譬如英國的“鷂”式戰鬥機、歐洲的EH-101多用途直升機、以色列的導彈、新加坡的零配件、日本的電子産品,都是美國軍購清單上的“熟面孔”。

    20世紀60年代,“鷂”式戰鬥機的原型機剛研制出來,美國便憑借敏銳的嗅覺意識到,這種短距垂直起降戰鬥機蘊藏著巨大潛力,第一時間購買了6架原型機進行研究。3年後,“鷂”式戰鬥機正式在英國空軍服役,美國當即購買了100余架,經過局部改動後命名為AV-8A。後來,美國相繼研制生産出AV-8B戰鬥機和AV-8B夜間戰鬥機等多種型號,“鷂”式戰鬥機在美國“生根開花”。最具戲劇性的是,鑒于改進後的“鷂”式戰鬥機技戰術性能優異,英國空軍反而從美國購買了部分AV-8B戰鬥機。

    除對所購的別國武器係統進行改造外,很多情況下,美國還直接將國外先進的武器係統挪為己用。以色列拉斐爾公司研發生産的“瞪眼”炸彈,是一種防區外精確制導炸彈。它採取復合制導方式,射程90千米左右。因為頗稱美國空軍心意,很快被列入美軍採購清單。2003年巴黎航展上,以色列拉斐爾公司幹脆用“在許多誘惑面前,美空軍選擇了我”作為廣告詞。

    美國這種“拿來主義”式購買別國武器的行為,客觀上減少了一些常規武器係統的研制費用,降低了成本。比如美國的中型運輸機C-27J,是由意大利阿萊尼亞公司的G-222型軍用運輸機改進而來;美軍M1係列主戰坦克的120mm滑膛炮,由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的同款明星産品改進而來,通過換裝美國設計的直立楔式炮閂,追加炮身熱套筒以及大型圓柱狀排煙裝置等,讓德國炮搖身一變有了“美國血統”。

    試想一下,如果美國從頭研制這些武器的話,動輒需要數億美元甚至數十億美元的費用,加上長達數年的研發時間,肯定難以快速形成戰鬥力。對部分武器裝備進行外購,美軍就能將大筆研發資金投入到本國軍火商的尖端武器係統研發中去,制造出更先進的武器,使美軍在與別國武器裝備的對抗中擁有更加明顯的優勢。

    總而言之,美軍現役武器的先進程度,也部分來源于這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理性選擇。在“賣出去”的同時不斷“買進來”,就避免了閉門造車,時刻保持著與世界先進武器裝備接軌,這也是美軍大部分武器裝備先進程度長期處于“領跑”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強天林 朱夢圓

【糾錯】 [責任編輯: 楊茹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291210094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