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智能微電網惠及邊關哨所

2019年02月23日 08:56:24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智能微電網惠及邊關哨所

    ——全軍首個高原地區軍民融合可再生能源局域網國家示范項目追蹤

特殊環境下的光伏發電

    ①國家主導、地方支援和軍民廣泛參與,充分彰顯了示范項目的優勢

    一體化辦公這樣催生

    “亮了!亮了!”2018年12月26日,隨著駐新疆某邊防團所在營區總電閘打開,點點燈光猶如燎原之火,迅速點亮了整個營區。

    這對亙古高原的邊防哨所來説,是第一次用上真正意義上的“24小時長明電”!

    軍委後勤保障部軍需能源局負責人表示,這意味著全軍首個軍民融合可再生能源局域網國家示范項目在這裏正式建成使用。

    可再生能源局域網又稱智能微電網,是在國家大電網未連通地區,綜合利用風電、光伏、小水電等多種可再生能源,為軍隊和地方提供安全可靠、清潔高效普遍電力服務而建設的局域低壓配電網。

    這個邊防團坐落在海拔3700多米的雪域高原,駐地社會依托條件差,自然環境十分惡劣,營區距離山下最近的城市360多公里,沿途雪山林立海拔跨度極大,無法連接到國家大電網。以往,部隊官兵跟駐地群眾一樣,利用柴油發電機和小面積太陽能發電供電,大都各管各家,只能自給自足。那時候,電壓太低,一些高耗能的信息化裝備無法正常運轉。

    邊防官兵的用電困難牽動著各級領導的心,中央軍委和部隊各級黨委採取了許多辦法,解決邊防官兵用電難題。

    2017年,國家能源局和軍委後勤保障部組織實施3個軍民融合項目,邊防部隊電網建設工程成為其中之一。按照相關規劃,2018年前,完成第一批邊防部隊電網建設任務;2020年前,為全軍符合條件的其余邊防部隊通大網電或建設可再生能源局域網。

    2018年8月18日,全軍首個可再生能源局域網國家示范項目正式啟動。12月26日,提前完成施工計劃,成功發電。

    示范項目進展如此之快,主要得益于軍地建立了順暢的工作機制和各級政府的鼎力支援。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有關方面稱,自治區能源局、各級政府對項目建設工作全力支援,建立政府、企業兩個層面與部隊之間的聯合會商機制,成立邊防部隊電網建設軍地協調小組辦公室。

    經國家能源局、軍委後勤保障部積極協調指導,軍地多次召開現場辦公會,新疆軍區相關作戰、後勤部門,以及地方發改委、住建局、國土局、環保局等多個部門一體化辦公、一站式服務,開辟審批綠色通道,加快了項目論證審查和建設實施的進度。

高原寒區的風力發電

    ②堅持深化改革創新,自主建設與有償使用相剝離,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

    部隊用電享受優惠價

    作為全軍首個高原地區軍民融合可再生能源局域網,建設施工面臨3個罕見難題:建設規模大,施工條件復雜,運作環境惡劣。

    軍地有關部門聯動,慎重作出決策:這個項目全部交由中國電力建設集團負責投資建設,企業産出的電力由部隊購買使用。

    有權威人士就此評價説,此舉打破了以往什麼都由部隊投資建設的傳統做法,讓“專業的人幹專業的事”,確保了部隊“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還能享受優惠價。

    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新能源開發公司以部隊需求為牽引,選擇了難度最大的“全智能分配電力可再生能源局域網”作為實施方案。這一方案集風、光、柴、儲多種能源于一身,以風光為主要電源、以儲能電池為輔助電源、以柴油發電為備用電源,配置智能控制係統,可以有效利用當地風光等清潔可再生資源,滿足部隊照明、取暖、動力等綜合用能需求。

    他們從集團內部抽調技術、經濟、施工頂尖人才,組建項目建設管理團隊。任命新能源公司從事新能源建設管理工作10多年的許立國為總經理,相繼從水電四局請來管理能力突出的劉革、從山東分公司請來擅長電力運營的鄧章淞分別擔任副總經理,從吉林電力設計院請來專業擅長的李偉博士任技術顧問,又請來李濤、肖紅、陳大偉等技術、經濟、施工領域的拔尖人才,壯大團隊力量。

    面對項目技術復雜、高原施工環境惡劣的實際,施工人員不怕困難,常常嘴唇幹裂,臉上灼傷、起皮。有時工地上風沙大,新換衣服只要一天,衣領就變成土黃色,在工地上一走,鞋裏就會灌進泥沙。因搶進度,工程隊人員的作息時間從早8:30到晚18:00,部分員工難以適應高原環境不得不中途退場,項目累計組織施工人員800多人,先後有300多人退出。工程部主任陳大偉患有高血壓,來高原更加重了病情,每天靠降壓藥維持。他腸胃不好,做過手術不到一年,飲食上本該多加調養,工地上不具備條件,他便同大家一起吃大鍋飯。身體不適並未影響工作,無論晚上忙到多晚,第二天早上總是精神抖擻地準時出現在工友們面前。他時常鼓勵大家:“既然咱們做的是涉軍工程,就要像軍人一樣恪盡職守,不畏艱難。”

供電成功時軍民同慶

    ③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在經濟建設中貫徹國防需求,融合共用在高原率先變現

    戰備生活條件大改觀

    “新的供電模式啟用後,真正解決了制約戰備訓練的瓶頸難題。”某邊防團長張軍榮介紹,高效穩定的電源連接至主戰裝備、高能耗功率大的信息化設備及作戰指揮係統,部隊應急反應能力得到顯著提高。

    “自從有了照明電和動力電,炊事保障與市區沒有什麼兩樣了!”某兵種營營部炊事班上士班長常青説,以前油機發電的時候,電壓不穩加之動不動就斷電、換電,大功率的抽油煙機、鼓風機、電餅鐺、凈水設備等根本無法同時運轉;現在,各種大功率電器能夠同時展開作業,炊事保障能力大大提升,炊事保障人員有了更多時間練兵備戰。

    沒有長明電之前,部分大功率的醫療設備如CT機、高壓氧艙、DR機等基本上不敢用。某醫療站軍醫楊展威介紹,現在不一樣了,全部醫療設備可“隨時待命”,病號一到就能立即檢查治療。

    説起用電的前後變化,某兵種營一連上士班長蘇萬鋒還有一段心酸的戀愛史。以前油機發電,電壓不穩,駐地信號基站動不動就斷網,有時候一停就是好幾天。熱戀中的蘇萬鋒千言萬語也解釋不清楚,女友動不動就鬧情緒,去年10月兩人只好分手了。到12月底營區通上“長明電”後,看著戰友們齊聲歡呼,蘇萬鋒禁不住淚流滿面。令人欣慰的是,今年1月份,蘇萬鋒父母在老家為他介紹了一個女朋友,通信暢通無阻,兩人很快確立了戀愛關係。這不,蘇萬鋒準備3月底4月初休假與女友見面,沒有意外,就要訂婚啦!

    “現在,官兵生活條件明顯改善。”某營教導員鄧玉亭指著一臺淋浴設施高興地説,“過去柴油機發電負荷有限,熱水器一打開就跳閘,現在官兵可以自由洗澡了。”

    示范項目建成結束了部隊長期不通電的歷史,實現了裝備全天候全時段安全可靠供電,管邊控邊能力顯著躍升。新疆軍區保障部有關負責人用3個“更好”概括前前後後的這些變化:發電用油消耗大幅降低,減輕了後勤保障負擔,節省的油料更多用到武器裝備保障和戰備執勤上,戰備訓練更好了;通信基站用能更加可靠,官兵聯絡家人更加方便快捷,通信保障更好了;邊防連隊制氧機可24小時使用,官兵健康保障條件更好了。

    ④自覺把國防和軍隊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係,帶動提高邊疆能源自給率

    四個示范區應運而生

    前不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資訊網公布2018年風電生産運作情況。數據顯示,2018年新疆風電消納形勢持續向好,在發電量和設備利用小時數增長的情況下,棄風電量和棄風率均實現“雙降”。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是,2018年7月至11月新疆全網風電連續5個月棄風率低于20%。

    全軍首個可再生能源局域網國家示范項目2018年8月啟動實施,12月提前發電,正好處在這個時間段。

    無論兩者之間有沒有直接關聯,都足以説明,綜合利用風電、光伏、小水電等多種可再生能源的智能微電網,在新疆建得其所、用得其長,真正利國利軍利民利家庭利個人。

    權威機構相關統計數據,充分支撐了這一判斷:該項目建成投入使用,有效解決了當地政府和居民照明、供暖、制氧、取水和裝備等綜合用能難題,可再生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超過90%,本地區能源自給率超過90%,大大減輕了油料、煤炭等保障負擔。

    這也意味著,採用可再生能源方式為解決高原高寒地區能源保障問題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軍地權威機構透露,項目落地區域有望建成能源軍民融合示范區、高原可再生能源應用示范區、增量配電網示范區和高原新能源新技術試驗示范區。

    4個示范區應運而生,對邊疆地區無疑是個大利好。

    項目落地區域位置偏遠,當地經濟生活發展相對滯後,牧民生活水準較低。軍委後勤保障部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通過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效帶動邊遠民族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提高,有利于增進民族團結、軍民團結,促進社會穩定,有利于維護祖國統一,有利于國家的精準扶貧戰略的順利實施。

    可再生能源局域網將當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于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提高人民生活水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國家能源局領導表示,項目中智慧能源網、儲能係統、風力發電係統等8大係統的使用,對邊疆地區的技術創新也將是一個有力拉動。

    項目地處高寒地區,自然環境極其脆弱,管護任務重。一些邊防官兵深有體會地説,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加快煤改電步伐,對保護當地生態環境有著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孫興維 通訊員 尹繼冬 趙金石)

【糾錯】 [責任編輯: 張驕瀛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10065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