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從編雞籠子到生産殲-20:中國戰機逆風崛起

2018年12月14日 15:47:39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原標題:從編雞籠子的窘迫到生産殲-20的豪氣

    中國戰機逆風崛起

    榔頭機動、赫伯斯特機動、眼鏡蛇機動、直升機機動……2018年11月6日,廣東珠海,第十二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上,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推出的殲-10B推力向量驗證機首次亮相。隨著一個個復雜而精彩動作的完成,觀展人群中爆發出一陣陣歡呼聲。

    作為航空工業成飛(以下簡稱“成飛”)技術服務部副部長,李濤看著這架飛機的精彩表演更是異常興奮。

    從1978年成為一名海軍航空兵,到1984年進入成飛成為一名機務人員,再到後來從事技術服務工作,李濤親歷了我國二代機到四代機的發展歷史。特別是在他職業生涯的最近35年,他和同事在成飛見證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航空工業跌宕起伏的一段歷程。

    40年的經歷讓他對中國人自己的戰機充滿底氣。

    這麼大的企業,沒有點“壓秤的東西”,怎麼活得下去?

    1978年,李濤成為海軍航空兵的那一年,郭志平已在成飛的前身——國營132廠工作3年了。在還沒走出“文革”陰影的那幾年,郭志平每月拿著17元固定工資,外加1.5元的糧食補貼,但基本不上班。

    為了激發大家上班的積極性,廠裏想了很多辦法,比如讓子弟學校的孩子每天在廠門口列隊齊聲喊“叔叔阿姨上班早”,以此激勵工人,但收效甚微。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吹響後,當時的廠領導作了一場演講,號召全廠職工投身經濟建設。郭志平記得,“大家聽得熱血沸騰”,職工的潛力“像地下的石油一樣被抽上來了”,産量也逐年攀升。

    “成飛真正的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之後。”今年剛從成飛數控加工廠副廠長任上退休的郭志平説。

    不過,正如整個國家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一樣,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成飛的發展也非一帆風順。

    上世紀80年代,在經濟工作的調整中,國家計劃任務陡降,對長期靠計劃吃飯、以軍品生産為主的成飛,是極為嚴峻的挑戰。

    “上一年還生産了100多架飛機,第二年就只有幾架飛機了,1.8萬余名職工的飯碗端不穩了。”老廠長侯建武回憶起當時的感受,用了4個字來形容:無所適從。

    當時,看到別的軍工企業早早闖進市場,生産洗衣機、電視機等民品,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成飛領導層也喊出了“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口號,決定“向市場要市場”。

    然而,對成飛來説,這條路並不好走。口號喊出的9個月裏,全廠上下攬回了2000多個合同,生産洗衣機、旱冰鞋、煙灰盒、雞籠子……“什麼都有” ,但只有不到1000萬元的合同金額。

    侯建武心裏清楚,這不到1000萬元的合同,根本養不活全廠職工。

    更令他憂心的是:這麼大的企業,沒有點“壓秤的東西”,怎麼活得下去?

    “大企業應該幹大事”

    幸運的是,在告別計劃經濟的陣痛中,成飛從打開的國門中捕捉到了重新崛起的機會。

    當時,成飛管理層得知,美國麥道公司向中國出售民用飛機,其補償貿易中最復雜的大部件——機頭,還沒有企業承接轉包生産。

    “這是個機會。”侯建武回憶説。但是,轉包生産國際民用飛機大部件是成飛從未涉足過的領域,接還是不接,爭議很大。

    如果接下來,成飛要花費巨額資金實施大規模技術改造,因為殲擊機和民用飛機的尺寸不一樣,連表面處理、熱處理用的槽子都要改,還要在短時間內按照美國標準建立全新的制造體係、技術體係、管理體系。工作極其繁重,風險難以預測。

    在侯建武心中,這些壓力恰恰是成飛崛起的難得機遇。如果沒有高水準的技術標準和條件,根本搞不出他想搞的“壓秤的東西”。只有接下單子,按照客戶要求對21條生産線進行技術改造,嫁接國際標準,才有可能“搞大東西”。

    一片爭議聲中,侯建武提出,“大企業應該幹大事”,這樣才統一了思想,拿下了麥道機頭轉包生産的項目。1988年7月5日,美國加州長灘,中美雙方簽訂了由成飛轉包生産100個麥道機頭的合同。

    成飛千方百計籌集資金投入技術改造,依照標準規范建立生産線,成立項目辦,組建了代號為15的麥道機頭裝配車間。一邊進行資料翻譯、公英制轉換,一邊消化標準規范、虛心向美方專家請教。同時,在員工培訓、分配激勵等方面出臺了一係列舉措,為首架機頭的生産創造條件。

    面對完全陌生的民用飛機制造,沒有經驗、沒有技術、沒有設備,語言不通,一切都是問題。看得見的是進口設備和外國面孔,看不見的是西方管理理念。語言溝通障礙、觀念衝突和習慣差異讓首個機頭的生産舉步維艱。

    轉包生産必須要重新構建企業的管理體系,接受美方的體係檢查和適航批準。其要求之高、標準之嚴,給成飛人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大到建立覆蓋全員、全要素、全過程的品質保證體係,小到一根鑽頭研磨的角度、使用次數都有嚴格規定。

    打開國門,市場意識深入人心

    百轉千回,終于迎來了首架機頭的總檢。美方代表卻突然提出:機頭表面品質存在劃痕等缺陷,必須更換兩塊鋁合金大蒙皮,否則拒絕接受産品交付。

    對已經成形的機頭做這種大手術,中方人員均表示異議,一旦更換蒙皮失敗,將導致整個機頭報廢。但美方代表指出,雖然産品通過了檢驗,但客戶不會接收表面“有缺陷”的産品。

    一時間,陷入僵局。經過慎重考量,成飛最終決定:客戶滿意就是工作標準,必須無條件更換兩塊蒙皮。

    1991年12月13日,歷時17個月,首架麥道80機頭艱難交付。成飛邁出了走向國際民用飛機市場的重要一步。

    伴隨著麥道機頭逐漸進入穩定量産,成飛加快體係建設,不斷提高生産能力和速率;開展技術攻關,努力實現外供、外購零件自制;實施精益生産提質降費,逐步按照國際民用飛機適航體係向優品質産的目標和新項目開發前進。

    1994年,中美雙方續簽了第二個100架機頭的合同,還將機型由麥道80飛機機頭擴展到麥道90飛機機頭係列。

    經歷了浴火重生般地成長後,成飛民用飛機轉包體係日趨成熟,越來越得到國際市場的認同,波音、空客、達索、以色列IAI等世界著名航空企業紛至遝來。

    成飛還獲得了空客公司全球供應商最佳表現獎、波音公司供應商貨源授權檢驗代碼,成了國際著名航空制造企業合作夥伴。

    打開國門、走向世界的過程,也是這家軍工企業的市場意識、客戶意識覺醒的過程。通過國際民用飛機轉包生産的歷練,優質、準時、低成本的理念在成飛深入人心,員工的工業文明素養得到提升。

    在曾任成飛副總工程師的陸英育看來,是改革開放推動了這種意識的覺醒。作為殲7E型機總設計師,陸英育親歷了殲7係列機型在國際市場的起起伏伏,在與外國客戶、供應商的合作中真切感受到:用戶有什麼需求,我們就要按要求改。

    陸英育記得,一位外國飛行員在試飛了殲7MG型機後對他説:“飛機非常好,操作反應非常好。”為了推動殲7MG飛機的出口,他往客戶方飛了9個來回,也正因為這種磨合、改進,成飛的産品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越來越高。

    經過航空工業各方的共同努力,他們一步步開創軍機外貿出口的新局面,以殲7M、殲7P為代表的外貿機開始享譽世界。

    向世界亮出中國航空工業的“名片”

    千萬不要以為改革開放只給了成飛賺錢的機會。在“向市場要市場”的過程中,這家老牌航空企業虛心向世界學習,始終不忘航空報國的初心。正如老廠長侯建武説的,成飛要有點“壓秤的東西”。

    在麥道機頭轉包項目正談得白熱化的時候,另一個神秘工程——“十號工程”正在選點,這就是今天已經揭秘的殲-10工程。

    然而,如果不改造生産線,在技術上承接不下“十號工程”。

    當時,作為成飛的一把手,侯建武還在算另一筆更重要的賬。能爭取到型號的試制意味著企業的發展將邁上更高臺階,于是,成飛決定自籌資金數千萬元投入技術改造。

    “十號工程”是成飛全體職工勒緊褲腰帶拿下的工程。回顧當時的情景,侯建武説,幾個大項目都是關聯在一起的,“一招不慎滿盤皆輸”。

    “倒逼!”成飛品質安全部部長盧曉明斬釘截鐵地説,“改革開放倒逼企業及職工提升了現代工業文明素養”。

    今天的實踐證明,那一代成飛人的決策是正確的。

    為加快民用飛機産業的發展,成飛整合組建民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建設民用飛機産業園,肩負起了國産大飛機的夢想。新支線ARJ21飛機、幹線民用客機C919飛機和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的機頭均是成飛的作品。

    成飛民用飛機轉包歷經30年的發展,融入了世界航空産業鏈和區域發展經濟圈,累計交付國內外轉包零部件200余萬件,出口創匯10多億美元,成為國內外以機頭、艙門、活動翼面和機身結構部件為主的供應商,為國民經濟建設和實現中國的大飛機夢想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為中國航空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的高層次領軍人才。

    而在軍用航空産品領域,成飛更是向世界亮出了一張張令人自豪的“中國名片”。

    2003年8月25日,超7原型機01架在萬眾期待中首飛成功——“梟龍”飛機榮耀登場。2009年7月1日,首架在巴基斯坦合作生産的“梟龍”飛機開工。“梟龍”標誌著我國航空工業由技術引進向整機技術出口的新突破。

    今天,殲-10飛機已實現係列化發展,主戰長空。在2018年11月中國航展上首次亮相的殲-10B推力向量驗證機進行了過失速機動飛行表演,標誌著我國推力向量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我國由此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此項關鍵技術的國家之一。

    同一天,3架殲-20戰機,以新涂裝、新編隊、新姿態,箭隊密集隊形進場,先後完成了雙機的低空盤旋、上升轉彎,單機的加力飛行、戰鬥轉彎、半筋鬥翻轉脫離等飛行動作,展示了殲-20戰機良好的操控性能和優異的作戰性能。

    説起這些,早已退休的老廠長侯建武笑瞇了眼。(王鑫昕)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1001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