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退役軍人張保國:19年戰鬥在排爆一線

2018年10月13日 11:49:02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行走在生死線上的排爆尖兵

    ——記“全國公安係統一級英雄模范”、退役軍人張保國

    張保國​

    今年夏天,54歲的濟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隊排爆中隊負責人張保國,獲得“全國公安係統一級英雄模范”榮譽稱號。

    若非勇敢之士,難成英雄之名。彈藥維修、銷毀,是世上公認最危險的職業之一,1984年參軍入伍的張保國,15年的軍旅生涯一直和這項工作緊緊聯繫在一起;1999年轉業到濟南市公安局後,19年,他始終戰鬥在排爆一線,一次次與死神擦肩而過。

    赤膽忠心,勇往直前。張保國的人生,已經濃縮在父親給他起的名字裏。

    “一名合格的軍人,關鍵時刻要把自己變成最後那枚炮彈”

    張保國沒有問過父親為何給他取名“保國”,但從父親當年專門從千裏之外的大西南核工業基地請假回來,激勵他堅定了“兵之初”選擇的良苦用心上,他似乎已經有了答案。

    1984年,參加完高考的張保國收到了解放軍軍械工程學院的錄取通知書,他的第一反應是“來不及高興就蒙了”:雖然他有志從軍,但高考志願表上填報的並不是這所軍校,更不知道還有一個彈藥專業,怎麼就會被這所軍校、這個專業錄取了呢?

    “既然在高考志願表上填了‘服從調劑’,就要信守承諾!這是當兵起碼要具備的素養。”張保國説,父親以自己的老兵身份,給了他一次終身難忘又受益的關于“服從”與“踐諾”的啟蒙教育,也在他離家時留給他一句語重心長的囑托:“一名合格的軍人,關鍵時刻要把自己變成最後那枚炮彈。”

    也許是為了向父親證明,也許是天生的好強性格使然,盡管就讀的並非最初心儀的學校和專業,但入校後僅半個月,張保國就以出色的表現被指定為副班長,之後很快成為學員隊區隊長,開始在這所以“求真知、礪軍魂”為校訓的軍事院校裏孜孜求學。

    畢業時,成績優異的張保國理所當然地被分到一家科研單位,可他卻出乎意料地主動申請到原濟南軍區彈藥修配站工作。且不説那個單位駐地偏僻荒涼,銷毀廢舊彈藥的工作更是危險重重,幾乎可以説是“與死神同行”。

    但張保國看重的是,相比在科研部門,身處彈藥修配第一線,可以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學以致用。作為那個單位為數寥寥的大學生,張保國正好趕上全軍彈藥修理裝配站正規化達標建設,他利用大學所學專業知識,積極投身其中,最終按期保質完成了新彈藥修理車間三條流水線的建設工作。

    張保國沒有因此沾沾自喜,而是繼續琢磨:一些構造復雜的廢舊炮彈用落後低效的傳統銷毀方式,常常只能一炸了之。“要是能把炮彈裏的炸藥和倒空了炸藥的炮彈鋼材全部回收利用,能為國家節省多少錢啊?”他很快行動起來,經過數月的調研和潛心研究試驗,“彈丸裝藥倒空制片裝置”研制成功。

    “我希望能用自己所長,還社會和百姓一片祥和與安寧”

    上世紀90年代,濟南市在大規模城市建設施工中發現大量戰爭年代遺留的各種炮彈、炸彈。處理銷毀這些危爆品成為公安機關急需解決的難題。作為幾乎年年都有科研成果面世的相關專業技術人才,張保國收到多方邀約。

    一邊是自己傾注多年心血並已有所成就的軍械彈藥研究工作,一邊是貌似性質相同實則“軍地有別”,而且剛剛起步、危險重重的公安排爆工作,究竟何去何從?張保國選擇離廢舊炮彈和危爆品更“近”一步:“我希望能用自己所長,還社會和百姓一片祥和與安寧。”

    1999年,張保國作為排爆緊缺人才轉業到濟南市公安局,成為局裏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一個專業排爆手。然而,即使是科班出身、專業對口,上任伊始接到的排爆任務,也足以讓張保國充分認識到公安排爆工作的“隔行如隔山”。

    1999年9月的一晚,正參加軍轉培訓的張保國接到電話,一個出租屋內疑似有炸彈。趕到現場後,張保國在出租屋裏發現了9枚大小和構造不一的土炸彈。面對這些與以前熟悉的制式爆炸物完全不同的未知炸彈,張保國不由得緊張起來:這些土炸彈裏裝的是什麼炸藥,怎麼排除……一切都是未知數。

    “該怎麼處理?”張保國努力讓自己鎮定下來。突然,他瞥見了墻角的兩個水桶,靈機一動:對!用水泡,先隔絕火源。第二天,張保國把這些土炸彈帶到郊外的山溝引爆,才徹底消除了危險。

    “相較于軍工企業制造的制式爆炸物,犯罪分子手工制作的非制式爆炸物,結構、原理我們都不熟悉,還要在最短的時間裏去識別、破解、排除,排爆的危險更大。”張保國坦承,實踐出真知,那次“用水泡”的辦法其實相當危險,因為之後他才認識到,一些自制的土炸彈在潮濕環境或投入水中,有可能發生遇水後發熱自爆的情況。所以,後來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公安爆炸物品處理規范和章程中,就明確規定“不得投入水中”。

    兩個多月後,濟南市郵政局在郵件分揀中發現爆炸可疑物。張保國再次臨危受命,但當時既沒有檢測設備,也沒有防護器材,張保國只戴了一頂從派出所借來的鋼盔,找了一床被子將爆炸可疑物包起來,捧起來輕手輕腳地轉移出去。

    “我十分清楚,萬一發生爆炸,鋼盔和被子幾乎沒有任何防護作用,當時緊張得直冒冷汗,雙手都僵硬了。”面對隨時可能爆炸的可疑物,張保國並不諱言他有過膽怯。但讓他戰勝膽怯走向可疑物的,是那一個個惶恐又信任的眼神,是那份自他選擇這份職業起就恪守于心的忠誠與責任,“但我必須去做,只要國家和人民需要,我就是那個最先站出來的人。”

    “有排爆任務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誰的黨齡長誰上”

    但幸運不會一次次地眷顧張保國。

    2005年3月,張保國帶隊在山裏銷毀爆炸物品,廢棄彈藥中的老舊發煙罐突然泄漏起火。“快跑!”張保國用力推開身邊的同事,飛快衝過去踢飛發煙罐。但他還沒來得及跑開,火藥堆瞬間躥起大火將他包圍……最終,他全身8%的面積被燒傷,小指和無名指扭曲變形,落下七級傷殘。

    危險並沒有讓張保國退縮。受傷出院後的第三天,他又出現在排爆現場,盡管手上還纏著厚厚的繃帶。

    其實,早在2002年,濟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隊排爆中隊就已成立,孤身在排爆戰線奮戰了3年的張保國終于有了隊員和專業排爆工具。但他並沒因此松一口氣。其他隊員都是普通的軍隊轉業幹部,從事這份危險工作缺少經驗。而作為排爆隊負責人,張保國最不願意看到有同事因為排爆而受傷,甚至丟了性命。因此,排爆中隊成立之初,張保國就立下一條“規矩”:“我是共産黨員,是排爆隊長,就是第一排爆手。有排爆任務我先上,如果我不在了,誰的黨齡長誰上!”

    毋庸置疑,“排爆手”這個稱呼與緊張、危險等因素緊密相連。然而,無論是2002年公安機構改革實行雙向選擇,還是2005年因公受傷致殘,數次轉崗機會張保國都主動放棄,始終堅守在最危險的排爆一線潛心鑽研,不斷提高排爆本領。

    張保國有個習慣,沒事時經常去商場轉悠購買最新款的開關來研究,因為這些開關很可能就是他將來在工作中會遇到的爆炸裝置配件。多年來,他從未丟掉愛琢磨、愛鑽研的習慣,已掌握了4大類100多種爆炸裝置的爆炸原理和模型,並自主研發了車底安檢係統,還先後撰寫發表十多篇專業論文,成為全國排爆領域實踐與理論俱佳的領軍人物。

    19年來,張保國先後排除爆炸裝置和可疑物130多個,鑒定、排除、銷毀各類炮彈、炸彈等4000多發(枚),銷毀廢舊雷管30余萬枚,完成重大活動的防爆安檢、備勤任務900余次。這些成績,也讓他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被評為“全國優秀人民警察”,榮立個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5次、三等功3次。

    這些閃光的獎章和耀眼的榮譽,彰顯著張保國在生死之間逆向而行的勇氣和信仰,也映照出一名共産黨員、一名退役軍人“大寫的人生”——

    “15年‘軍隊戰場’,19年‘公安戰線’,雖然職業不同,但忠誠與責任永遠不變。在黨和人民最需要的時刻,我隨時準備獻出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藍茹)

【糾錯】 [責任編輯: 陳曦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115129970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