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仗怎麼打,競賽就怎麼辦”

2018年09月27日 08:57:34 來源: 中國青年報

    奪控要點課目中,參賽隊員依次通過低樁網。張海輝 攝

    隱蔽行軍、奪控要點、阻擊援敵……伴隨著陣陣硝煙和槍炮聲,9月19日至20日,陸軍“精武-2018”特種部隊組軍事比武競賽在南京某陌生地域拉開序幕。

    25歲的班長梁躍華帶領戰友在連綿的陰雨中跋涉,作戰靴上沾滿了爛泥。剛結束一個課目,他們就要背起沉重的背囊趕往下一個比賽場地,一切都是未知的,“就像真的在戰場上一樣。”

    在這名年輕的特戰班長眼裏,這場由陸軍主辦、陸軍工程大學承辦的競賽顯得格外與眾不同:10個競賽課目連貫考核,全程設置戰術背景,綜合考察技戰術水準,雖然是比賽,但帶著濃濃的硝煙味兒。

    比武競賽是軍事訓練的指揮棒,這些競賽場上的新變化,折射出近年來特種作戰訓練理念的轉變。

    36小時連貫考核,“就像一場作戰行動”

    9月19日上午,當十幾支參賽隊站在競賽的起點時,等待他們的將是36小時馬不停蹄的高強度連續考核。

    梁躍華和戰友們攜帶戰鬥裝具、背著25公斤重的背囊在丘陵地帶穿行,不一會兒迷彩服就濕透了。他們的精神高度緊張,隨時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

    在競賽設計者的眼中,這些士兵正在隱蔽行軍,準備對某陌生地域實施滲透偵察。“我們以戰鬥班遂行特定作戰任務為背景,按‘滲透、偵察、打擊’3個模組設置了10個課目。”特種部隊競賽階段總裁判長、陸軍工程大學軍事基礎係主任賈衛介紹説。

    這10個課目包括隱蔽行軍、通過障礙、敵後生存、定向越野、夜間偵察、觀察報知、奪控要點、阻擊援敵、戰場急救9個既定課目和1個臨機課目。梁躍華覺得,這些課目串連起來“就像一場作戰行動”。

    “仗怎麼打,競賽就怎麼辦。”陸軍工程大學政委張碧波認為,這種契合作戰進程的競賽設計更加貼近實戰化,能夠使參賽隊員獲得平時操場訓練以及單一課目訓練難以感知的經歷經驗。

    作為一項已經舉辦11屆的品牌賽事,“精武”軍事項目對抗賽的演變過程反映出近年來我軍軍事訓練思維的轉變:10年前,第一屆賽事只有5項課目,場地全部在校內操場,以單人單項的技能考核為主;如今,這項比賽已經發展成囊括10余個野外實戰化課目連貫考核、重點考察團隊協作、技戰術融合能力的全軍性賽事。

    陸軍某集團軍特戰旅副旅長楊平均對此同樣深有感觸。“以前的特戰考核,比較注重米數、秒數、環數,單純考驗技能,相當于軍事體育。”他説,“現在是用作戰過程把所需要的技能串起來,檢驗參賽隊員的綜合能力、團隊能力。”

    比如這次比武中的通過障礙課目,共設置高墻、壕溝、高空障礙、晃動輪胎、水準梯、獨木橋6個障礙,綜合模擬敵後滲透途中可能遇到的河流、溝坎、斷崖等障礙。每一個障礙都要考察隊員的心理、臂力、腰腹力量、腿部支撐力量,被稱為“從頭到腳”的考驗。同時,這個課目又是在考察參賽班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班長的指揮能力。

    實際上,這也是近年來各項大型軍事比武競賽通行的做法。楊平均記得,在2013年舉辦的“礪刃-2013”全軍特種部隊比武競賽上,我軍已經開始嘗試將帶有戰術背景的連貫考核方式引入競賽場。

    “當時已經逐步向這個方向靠攏,把幾個課目加入實戰背景串起來,但是不成體係。”楊平均説,經過四五年的發展,這種比武競賽模式逐漸成熟並固定下來,按照作戰進程設置考核條件已經成為比武競賽的常用做法。

    從單項到綜合、從單兵到團隊、從操場到戰場,楊平均見證了近年來部隊比武競賽模式和思維的轉變。“實戰化訓練理念現在早已經深入人心。”他告訴記者。

    競賽規則與國際接軌

    “快!抓緊時間!”在連續兩天的激烈比拼中,不時能聽到參賽隊員們這樣互相提醒。在這場比武競賽中,時間是最終評判成績的關鍵因素。

    “我們充分借鑒國際軍事比賽‘時間軸’裁評的經驗做法,評分體制以時間軸來計算。”賈衛解釋説,這次比武的競賽規則主要是根據課目完成情況給予一定的加分或罰時,依據用時和罰時等時間要素,確定各參賽班課目競賽成績。

    在定向越野課目的比拼中,時間同樣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為了精準計時,這次競賽引入了打卡計時係統。記者在起點看到,各個參賽隊出發前都要用指卡完成打卡,在比賽中發現情報資訊點時同樣需要打卡記錄。

    “定向越野一共分ABC三類目標點,還有假目標點,總共40個。C類目標點得分最高,還有一些目標點有時間窗口,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找到。”26歲的陸軍某集團軍特戰旅班長黃康介紹説,“我們要思考在有限的時間內如何用最優路線完成任務。”

    在6分鐘的作業準備時間內,這名班長有條不紊地分工。越野過程中,隊員們有人負責看表計時,有人負責判定方位,有人負責查看路線,體力充沛的隊員幫體力弱的戰友背槍。最終,他們共找到20多個目標點。

    每到一個競賽課目,參賽隊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領取任務卡,卡片上有任務詳情和裁評辦法。在此之前,隊員們獲得的資料只有競賽需要哪些能力,而不知道具體要考核什麼內容。

    “我們明確競賽任務時是按照提出能力需求的方式,比如需要參賽隊員具備武器操作、班組協作能力,而不是提出課目的考核指標。”賈衛認為,這種借鑒西點軍校“桑赫斯特競賽”的方式更加靈活,能夠真實檢驗參賽隊員的能力。

    這也意味著,從拿到任務卡開始,隊員們只有6分鐘的時間了解考核的具體內容和裁評規則,班長要在極短的時間內明確分工,作出部署。在競賽最後的阻擊援敵課目中,隊員們要使用步槍、手槍,採用立姿、跪姿、臥姿對不同距離的起倒靶進行射擊,如此復雜的考核條件對每一名參賽隊員都是嚴峻的考驗。

    在陸軍某集團軍特戰旅偵察營長孫萌看來,這正是“精武-2018”比武競賽的魅力所在:“實戰就是這樣,只有到了戰場才知道敵人的情況,非常考驗班長的指揮能力和班組的協同能力。”

    全程帶有戰術背景,突出“敵情”意識

    作為陸軍某集團軍特戰旅參賽隊的領隊,楊平均兩天裏一直在關注隊員的表現和競賽課目的設置。根據他的觀察,全程帶有戰術背景、強調技戰術融合、突出“敵情”意識是這次比武的顯著特點。

    在敵後生存課目中,戰鬥班到達預定地域後,除了要在規定的時間內搭設帳篷,還要由3名隊員構築單兵臥姿掩體,在此基礎上擔任宿營戰鬥班警戒的任務。“我們經常講依綱施訓,現在是在實戰化訓練的前提下依綱,不僅掩體要達到大綱的標準,還要有實戰背景和敵情觀念。”楊平均説。

    實際上,在為期兩天的競賽中,無論是查看任務卡,還是在行軍、通過障礙、戰傷救護的過程中,參賽班組都會派出隊員擔負警戒任務,“敵情”意識貫穿了競賽全程。

    在隨後的夜間偵察課目中,戰鬥班派出偵察小組,使用北鬥二代手持機、軍用地圖和夜視裝備器材對若幹重要目標進行隱蔽觀察。在這個過程中,有數名裝備夜視器材和單兵鐳射對抗係統的藍軍埋伏在叢林中,偵察小組要嚴格按照戰術隊形搜索前進,否則就容易暴露目標,遭到藍軍火力打擊。

    記者從夜間偵察課目裁判組了解到,這個課目主要考察參賽隊員的軍事地形學、夜間基礎和搜索技能,但目的並不是單純考核技能,而是考核隊員在實戰背景下的綜合應用能力。環境的構設、藍軍的加入讓隊員們猶如置身危機四伏的戰場,更能考察他們的訓練水準。

    在楊平均看來,競賽第二天進行的奪控要點課目同樣體現了綜合考察技戰術應用的理念。在這一課目中,戰鬥班組要通過三角錐、鐵絲網、地樁網等障礙物,依次投擲手榴彈摧毀塹壕靶、地環靶和窗靶3個目標。整個過程中,3套藍軍對抗係統會利用鐳射和聲音模擬武器射擊,穿戴單兵鐳射對抗係統的參賽隊員稍有不慎,就會被擊中判為“陣亡”。

    “單兵戰術基礎動作、手榴彈投擲平時我們也會練,但是沒有炮火覆蓋,沒有槍聲、硝煙,我們也沒有敵情意識。”陸軍某集團軍特戰旅班長任國磊説,“這次非常真實,對面就是‘敵人’,得利用射擊間隙往前移動,搞不好就‘陣亡’了。”

    楊平均認為,這樣的設計理念有助于推動技術和戰術深度融合的訓練模式。“所有的技術訓練都要有戰術背景,所有戰術訓練都要有技能作支撐。”他説,“要按照打仗的實際,打仗需要什麼,我們就要練什麼。”

【糾錯】 [責任編輯: 蔡琳琳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99031299615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