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火箭軍工程大學轉改文職人員的真情告白

2018年06月13日 20:23:23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無問西東,肩扛使命再出發——火箭軍工程大學基礎部副主任劉延飛轉改文職人員的真情告白

    時光如梭,距我申請轉改文職人員已悄然過去3個多月了。要問我當時為什麼選擇轉改,因為職責所係、使命使然,因為我深愛著綠色軍營這片熱土。

    回顧25年的軍旅生涯,脫下心愛的軍裝,從內心講總有難舍的眷戀。作為基礎部副主任,作為中青年教學力量,我選擇轉改,就是想起個帶頭作用,影響和帶動一批骨幹人才堅定地留下來,一起把基礎學科做大做強。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作為工科院校,基礎課教學是學員學好專業課的前提和基礎。“基礎學科要向地方一流高校看齊靠攏。”這是學校推進內涵式發展的必然要求。基礎部目前中青年骨幹力量較少,改革期間如果中青年教員流失過多,師資隊伍就會出現嚴重斷層。

    我畢業于國防科技大學,分到學校後一直從事基礎研究,先後任專業基礎實驗中心主任和電工電子技術教研室主任,教研室5年內3次被評為優秀教研室,個人2次被評為優秀教研室主任;作為負責人申報的工程創新實踐中心,獲得“陜西省實驗示范中心”稱號。近年來,我出版專著、編著6部,編寫教材10部,發表SCI、EI等各類檢索文章30余篇,其中3篇獲得全國電子科技優秀論文一等獎;獲得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軟件著作權4項;主持並參加近20項科研教改項目,2015年研制的核檢測巡檢機器人在全國物聯網創新大賽中獲得一等獎,主研的某型模擬器材電路實驗係統受到部隊讚揚,在軍事訓練中發揮積極作用。我深知,這些成績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學校有實現價值的良好的平臺和環境。我感恩學校的信任與認可,也深知人才對于一個單位、一個學科建設的特殊重要性。

    現役幹部轉改文職人員,從某種意義上説,是一場人才爭奪戰。轉改摸底時,我和很多人一樣也曾經徘徊過,畢竟轉改對我來説不是單選題,我還可以選擇計劃安置、自主擇業等。

    “你會不會轉?”在給大家搞教育時,有人這樣反問過我。行勝于言,經過一段時間的思量後,我還是選擇了留下。從外因講,雖然轉文職可能會失去一些東西,但學校和基礎部的整體環境比較好,風清氣正,與同事們相處融洽,從事基礎研究的我深知“基礎”的重要性;從內因看,改革當前,一定要有一些人堅定地留下來,才能防止人才斷層,而我願意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在我的影響帶動下,我原來所在的電工教研室第一批就有7人申請轉改文職人員,不少人還跟我説:“副主任,您都轉了,您叫我什麼時候轉我就什麼時候轉。”我與同在基礎部工作的愛人開玩笑説:“轉改後,除了換身衣服,我們還能繼續共事。”其實,每個人的選擇縱然有很多,但無論去哪工作,都希望找一個好的工作環境,而我選擇在自己喜歡的環境裏繼續幹自己喜愛的事業,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人生價值,這就足矣。

    也有不少人擔心,轉改後身份變了,在評定職稱、科研立項等方面會受到影響,但我始終堅信,有作為就會有地位,不管身份和服裝怎麼變,教書育人的主業沒有變。

    前段時間,部裏有名博士想往更高層次發展,需要有人在科研學術方面給予更有力的指導。我積極與中科院著名教授聯繫,並帶著這名博士登門拜訪。經過指點幫帶,他明晰了研究方向,拿下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如今他也選擇留了下來。因為專業不同,可能在某些學術領域我不能給予這名博士具體指導,但我可以盡己之能發揮管理協調方面的作用,合力育才。

    因為這份責任、這份熱愛,我申請轉改後更加釋然。眼下,我正鉚足勁帶著一批年輕人,想通過3至5年的發展,打造出1個亮點學科方向。在強軍興軍征程上,我將無問西東,肩扛使命再出發,續寫“轉身”後的華彩篇章。(劉延飛口述 張磊、鐘福明整理

【糾錯】 [責任編輯: 楊茹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29129893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