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第77集團軍聯合軍工企業探索裝備軍民融合保障模式

2018年03月02日 09:00:09 來源: 解放軍報

    原標題:第77集團軍聯合軍工企業探索裝備軍民融合保障模式——

    破障拆籬,找準融合的最大公約數

    部隊造血必須汲取外來“營養”,才能有效縮短人與裝備的磨合期

    川西高原風卷殘雲,一場演習拉開帷幕。一輛輛鐵甲戰車如同猛虎下山馳騁奔突,突然一輛戰車“趴窩”。由于沒找準裝備故障的“穴位”,第77集團軍某旅四級軍士長楊進帶著2名技術骨幹硬是從午後折騰到傍晚也沒修好。最終,裝備生産廠家技術員緊急趕來,才查明散熱係統的多個齒輪錯位,只用十幾分鐘便將這個問題解決。

    深究其因,那兩年部隊主戰裝備全面升級換代。面對信息化裝備暴露出的問題,大多數官兵束手無策,只能等廠家技術人員來隊解決。

    “要是真打起仗來,豈不誤了大事?”楊進心中有些焦慮,“沒有企業這根‘拐棍’,新裝備自主保障能力能否短時間提上去?”

    帶著這樣的疑問,楊進參加了另一次演習保障任務,更是加重了他的本領恐慌。當時,某新型戰車火控電腦電子顯示屏突發故障,射擊參數全部消失。面對這樣的突發故障,楊進不知道從哪裏下手,只能連連嘆氣。以前老裝備出現故障拆裝換件即可,現在新裝備精密部件數以千計,各種信息化係統互聯互通、專業性強,排除故障由于缺少專業修理工具,造成拆卸後很難復原歸位。

    “不利用企業技術及人才優勢,僅靠單打獨鬥難以形成合力。”議裝會上,部隊和企業雙方達成共識,決定蹚出一條軍民融合新路子。隨後,部隊派出技術骨幹赴軍工企業學習裝備操作和保障技術,軍工企業選派技術員跟隨部隊挺進高寒山地,與官兵一起操炮駕車,指導官兵掌握新裝備常規保障技術,把一批部隊“好苗子”培養成獨當一面的“保障尖兵”。

    一次野外演訓,數輛履帶式新型裝甲戰車呼嘯馳騁,巨大的爆炸聲響徹山谷。突然,一臺戰車啞火了。情況不明,官兵們擔心炮彈炸膛,廠家技術人員又不在場,誰都不敢輕舉妄動,現場空氣一下子凝固起來。危急時刻,楊進獨自走向故障戰車。1秒、2秒、3秒……令人窒息的3分鐘後,故障被順利排除。

    “沒有‘廠家保姆’還能不能打勝仗?這是一道辯證題。”楊進心裏清楚,部隊要提升自主造血功能,必須不斷汲取外來“營養”,讓官兵盡早弄懂悟透新裝備技戰性能,才能有效縮短人與裝備的磨合期。

    思路決定出路。隨著一次次裝備綜合保障演練相繼展開,雙方合作邊實踐邊探索,進一步明確了融合的思路。軍工企業技術專家現場言傳身教,幫助部隊先後處置了多個突發情況,還指導技術骨幹革新多套保障器材。短短3個月,部隊修理骨幹在軍工人的幫帶下,成功繪制出數百張裝配圖、零件圖,並針對新型戰車特點研制出分解專用扳手、火炮瞄準檢測儀等多套保障器材。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融合之路才會越走越精彩

    那年秋天,滇南的紅土高原層林盡染,炮兵營重裝遠端機動演練拉開戰幕。挂擋、給油、提速……一門門自行火炮的履帶卷起滾滾黃塵,嘶吼著奔向指定地域。

    戰車呼嘯,沒想到一門火炮電臺出現故障,與指揮車失聯,導致路線跑偏,這讓第77集團軍某旅連長庹永格驚出了一身冷汗。

    在庹永格看來,這個情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機動演練前夕,他帶著技術骨幹仔細排查裝備故障隱患,發現長期運作的戰車通信電臺某些部件易損壞,當即請來廠家技術人員予以解決。

    檢修完畢,庹永格提出廠家多配備易損耗的關鍵零部件的請求,以防途中不測。然而,企業技術人員連連搖頭,一臉苦笑地回答:“我們從軍工廠出發前,只是按照標準帶夠每一種配件的數量,你需要的零部件已經沒有了,如果現在從廠家發貨,至少要一周後才能收到。”

    時間不等人,庹永格無計可施,滿面愁容。事後,他心裏埋怨,部隊“冷門”配件存貨少,一有需要很難供應上,如果企業技術人員來隊前多徵求下部隊的保障需求,或者保障機關早做打算,也許參演分隊就不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

    主體責任不清晰、資源配置不科學、保障模式不靈活、服務過程不走心……演練總結會上,官兵們紛紛吐槽企業與部隊在融合方面存在的問題。

    “必須打破思維固化的藩籬壁壘,告別形融心不融。”隨後,企業與部隊達成共識,雙方只有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融合之路才會越走越精彩。

    在一次聯合演習過程中,參演官兵在企業專家的指導下,利用加裝在某新型戰車上的制導設備,引導空中火力對“敵”縱深目標實施精確打擊。“主戰裝備上新增的利器是部隊與廠家共研戰法訓法的重要成果之一。”部隊領導介紹,他們還攜手完善聯學聯訓、資訊反饋、遠端會診、聯考聯評等多項聯合保障協議。

    在演訓場,軍地雙方成立的聯合考評組,對採集來的上千組實戰數據一一量化和定性分析,為發揮新裝備作戰效能提供決策參考。從演訓場走下來的一名營長感慨道:“聯合考評既專業規范,又權威公正,更具有實戰性。”

    企業只有用長遠的眼光審時度勢,軍地合作才能找到最佳契合點

    “為什麼你們列出的故障修復清單,與我們事先統計的數據有誤差?”一個寒冬的清晨,眉頭緊蹙的第77集團軍某旅助理員茶正強拿著一張裝備巡修單,敲開了軍工企業技術人員的房門。

    原來,那輛坦克上的多處故障,在巡修單上記錄並不清晰準確。這張巡修單讓茶助理想了一夜,如果因為這件事與企業産生不愉快,以後再遇到問題,企業還會不會再幫他們?天濛濛亮,茶正強決定過來問個究竟。

    “你們簽字確認就行了。”本以為企業技術人員會謙遜地糾正誤差,沒想到,對方卻沒當回事。

    得到這樣的反饋,茶正強心裏不是滋味。回想前段時間,茶正強還對這些企業技術人員心存敬意和感激,他們坐了兩天火車大老遠從外地趕來,顧不上休息,鑽車底、爬車頂、蹲艙廂,將幾十臺裝備的疑難雜症一一排除,整個過程辛苦不説,還手把手傳授官兵不少維修經驗。本來,任務完成得還算圓滿,可裝備巡修單的統計卻出現誤差。

    茶正強有多年的裝備保障經驗,無論處理裝備大修、小修,還是協調軍工企業來隊檢修,他一直辦事麻利,從未遇到什麼棘手難題。然而想不到的是,這張小小的裝備巡修單卻把他難住了。

    這字簽還是不簽?思前想後,茶正強決定如實將問題向保障部領導反映。

    3天後,企業人員與部隊官兵坐在一起召開懇談會,雙方圍繞巡修單問題進行商談。會上,修理連三級軍士長張龍講述了這樣一段尷尬經歷。

    有一次演習,一輛坦克剛駛入場地,不料火控係統出現故障。張龍帶著幾名修理工趕赴現場,卻發現裝備維修“病歷”上記錄的內容不準確精細,令人摸不著頭腦,結果他們折騰了半天也沒找到問題所在。

    “來隊巡修的廠家技術人員總希望問題多多益善,于是拆修換件頻繁,立項名目雜亂。”張龍回憶起這件事時仍耿耿于懷,這名同坦克打了近20年交道的老兵忍不住大倒苦水。還有一次,他同企業技術人員檢修一輛戰車,明明是傳動係統有故障,技術人員卻硬是查出很多“問題”,又是更換電子零部件,又是更新線路……結果巡修單上列出了一大堆不是問題的問題。這帶來的後果是,官兵對照裝備“病例”自主排故時,短時間內摸不清“症結”,又很難找準“穴位”。

    巡修單統計不夠準確的問題引起了企業和部隊的深刻反思,凡事不能老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如果不及時跳出一時一事、一地一己的局限,用長遠的眼光審視、權衡利弊,部隊將來上了戰場必將付出血的代價。

    通過這次事件,企業與部隊多次召開檢討會研討對策,他們從武器裝備科研生産、軍地通用人才培養及部隊後裝保障等方面,不斷尋找軍民融合發展的利益共同點。在此基礎上,他們簽訂了裝備保障責任書,細化了長期合作協議,使企業保障管理機制走上了正軌。(代志鴻、黃騰飛、王健)

【糾錯】 [責任編輯: 張驕瀛 ]
新華炫聞客戶端下載

相關稿件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461298209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