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醫提醒:健康預警識別“細胞隱性飢餓”
作者簡介:李培榮,呂樹進,解放軍第306醫院航天城體檢中心。
[導讀]
生活好了,細胞卻還在“挨餓”。人餓了,肚子會咕咕叫,提醒我們該吃飯了,一旦攝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等能量營養素,食物在胃裏膨脹,就能抵消飢餓感,這就是我們平時説的“飢餓”,即顯性飢餓。然而,食物中還存在一些微量營養素,人體每日需求量很低,即使吃不夠也不覺得飢餓,這就叫隱性飢餓。概括來説,能量營養素缺乏導致的顯性飢餓“吃飽”就能解決,而微量營養素缺乏造成的隱性飢餓必須“吃好”才能應對。
多功能超高倍顯微分析儀的使用開發是近代高科技顯微檢查的方法之一,該檢查方法是以血液細胞形態學為基礎,氧化自由基學説,人體細胞形態學和全息胚中醫理論支持下,在掌握細胞的正常形態後及各種細胞形態成因的前提下,提示疾病的診斷或評估人體健康水平。可直觀地識別和判斷細胞有沒有存在隱性飢餓狀態。
什麼是“細胞隱性飢餓”
所謂“細胞隱性飢餓”,是指機體細胞由於營養不平衡或者缺乏某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同時又存在其他營養成分過度攝入,從而産生細胞隱蔽性營養需求的飢餓症狀,重點在營養元素不平衡而不是飽腹方面的容積不夠。
現今,生活和工作方式變化,室內工作時限延長,戶外活動和體能消耗少,食量下降;加之電子産品普及,對身體輻射作用增強。此時,人體對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營養素的需求反而是有增無減。只是,這種“細胞隱性飢餓”在平時難以發覺而被人忽視。另一方面,隨着科技的發展,食物的産量提高,生長周期縮短,微量營養素也較前減少。也就是説,同樣攝入一定量的食物,營養成分已經發生了改變,所需要的量不能滿足身體需要。以獼猴桃中維生素C含量為例,1992年測量數據約為1000毫克/100克,現在僅為200多毫克/100克左右。人們食用精緻的食品加工,富含微量營養素的粗糙部分如種皮、糊粉層以及胚芽被人為去掉,使很多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礦物質在大量損失。這也是造成“細胞隱性飢餓”另一原因。
“細胞隱性飢餓”對健康的危害
“飢餓”這個詞對現代人來説不是什麼大事兒,因為隨着物質生活的富足,吃不飽肚子的情況已一去不返,有些人甚至覺得自己有些營養過剩了。但你意想不到的是,2014年,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明確指出,全球現在約有20億人正遭受“隱性飢餓”的困擾,這已成為威脅人類健康,急需面對的重大問題。
隱性飢餓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世界衞生組織數據顯示,到2008年,全球因鐵缺乏導致的貧血人口已達到20.3億,碘缺乏人口為19.89億,學齡前維生素A缺乏人口為2.54億,分別佔全球人口總數或同組人口的37%、35%和42%。
目前,餓死的人沒有了,反而肥死的人越來越多了,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都和肥胖有關。專家介紹,過去的飢餓從學術講,屬於熱量、脂肪的缺乏,現在這個問題解決了,但是帶來了熱量和脂肪更多的問題。另一方面,其他營養素卻長期缺乏,人的需要40多種營養素,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況,某種營養缺乏就會出現亞健康,甚至導致疾病,這就是細胞隱性飢餓的現狀。怎麼改善人的健康,讓人老而不衰,或者衰的慢一點,慢性病發病少一點,這都得從避免細胞隱性飢餓開始。
如何判斷和識別“細胞隱性飢餓”
“細胞隱性飢餓”裏“細胞”可以指體細胞、上皮細胞、神經細胞、膠原細胞和血液細胞等等。由於血液細胞代謝旺盛、活性最強、採集方便、實時檢測等特點。目前,航天城體檢中心引入超高倍顯微檢測分析技術,採集患者的末梢活血檢查可幫助診斷,主要是通過細胞的形態發生特殊變化和血液中有形成分增多或減少來研究或判斷人體的生理或病理變化;還能從細胞功能儲存,代謝自由基足跡判斷疾病位置和程度;全息胚生命現象揭示了機體的某一部分都具有整體的縮影,點滴血液同樣儲存着機體的全部信息;中醫辨識能力等各個方面識別患者是否具有“細胞隱性飢餓”狀態,從而進行早期診斷和早期預警的目的。
具體檢查項目有血液細胞和自由基檢測。其中血液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血小板針狀體,膽固醇、甘油三酯、微血栓、內外源性斑塊、晶狀體結構、脫落的內皮細胞、寄生蟲、支原體、衣原體、疲勞斑及其他有形成分。自由基檢測包括盆腔疾病,泌尿生殖係感染、結石跡象,心腦供血情況,頭頸面淋巴系統、肺、肝膽、胃、關節、內分泌、癌前病變預測及癌症預後評估等疾病。用超高倍顯微分析技術檢測末梢血液細胞是識別“細胞隱性飢餓”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作為檢測“細胞隱性飢餓”早期預警。
如何預防“細胞隱性飢餓”
生活簡單有規律,俗話説“病從口入”,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哪個不是一口一口吃出來的?身體不需要那麼多的食物,還拼命吃,反而損健康。飲食上,少吃葷菜、油煎炸類、快餐等。食療食補,確保穀類、薯類、蔬菜、水果、畜禽肉、魚蝦類、蛋類、奶類、豆類的充分,均衡攝入,限制油、鹽食用量。每日優質蛋白不可少,奶類和豆類製品;粗糧富含B族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水産品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牛奶、蛋黃、動物肝臟補充維生素A;血豆腐、紅肉、黑木耳補鐵;海帶、紫菜等補碘;獼猴桃、柑橘等補充維生素C等。過度烹飪會使食物中維生素C、葉酸等大量流失。建議多用蒸煮等低溫烹調,最大限度保留食物營養;養成戒煙、限酒、不熬夜、科學減重和運動等生活習慣;有條件可定期檢測觀察“細胞”是否存在飢餓狀態。
“細胞隱性飢餓”是一種亞健康,也是慢性病的根源。愛護我們的身體健康,就要從愛護我們身體細胞的健康入手。細胞的健康是我們健康的基石,任何破壞我們細胞的不良嗜好都要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