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顧會永(右一)聯合憑祥市人民法院調解員調解一起糾紛
買賣糾紛、撕扯碰撞、貨運爭執……在中越邊境廣西憑祥最大的邊民互市點——浦寨邊民互市點,各類矛盾糾紛每天都會出現,有些只是幾句口舌的小事,有些則可能會影響邊貿秩序乃至邊民關係。若不能及時化解,就會使矛盾升級。
“把矛盾消除在源頭、糾紛解決在基層,這樣既降低了群眾維權的成本,又節約了社會和司法資源,對大家來説都是一種雙贏。”廣西憑祥邊防大隊隘口邊防派出所浦寨警務室警長顧會永説。
顧會永,扎根基層警務工作長達9年,由於經常調停群眾間的矛盾糾紛,加上良好的人脈關係,使他成為了邊貿點出了名的“和事老”。
讓矛盾雙方都感到滿意
“調解工作是一門藝術,不能簡單地按照紙上的文件規定來應對。每一個矛盾糾紛都是群眾給我們出的一個考題,每一次調解都是在考驗我們的解題能力,關鍵就是要找到一個讓雙方都滿意的結合點。”顧會永説。
4月27日,在浦寨經商多年的張某邀請兩位朋友在某飯店用餐,一共消費了180元,結賬時張某掏出了以前在這家店消費時商家贈送的9張20元代金券,準備用這些代金券抵消這次消費。收銀員解釋道:“對不起,按照我們飯店的規定,顧客每次消費只能使用一張代金券。”張某反問道:“代金券上並沒有標明這些要求啊?”收銀員堅持認為,代金券是飯店發的,飯店擁有最終解釋權。張某則以飯店此前沒有詳細説明為由拒絕支付,雙方就此爭執不下。
僵持中,顧會永使出“隔離法”把糾紛雙方分開調解,一方面“震懾”店家的防線,一方面“摸清”消費者的底線,從中摸尋出讓雙方都滿意的結合點。
“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關於‘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的規定,你們沒有事先向消費者説明代金券使用的規則,損害了消費者權益。”顧會永搬出法規,商家便覺着理虧。
“其實我也能理解他們,我也是做生意的,大家都不容易,但是他們也不能就憑着一句‘最終解釋權歸飯店所有’這種傲慢的態度,就把我給‘忽悠’了!”分開之後,張某向顧會永道出了“底線”。
再次坐在一起,顧會永心裏已經有了主意:商家給張某的消費打8折,再使用1張20元代金券。糾紛雙方紛紛點頭同意,代金券引發的風波就此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