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病要去離家20公里外的縣城,如今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醫療服務,真是太方便了。”近日,家住江西省上栗縣東源鄉的彭大爺不慎跌倒後骨折,縣級醫院下派技術骨幹到鄉衞生院,幫助彭大爺順利完成手術。
依託縣域醫共體建設,構建就醫診療新格局,當地老百姓就近“看上病”“看好病”的美好願景正一步步變為現實。
“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為上栗縣47萬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健康獲得感。”上栗縣縣長李志猛介紹。
為讓群眾在家門口更有“醫”靠,近年來,上栗縣積極探索適合地方實際的醫共體建設模式和管理機制,以建設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為抓手,着力破解基層醫療資源分散、服務能力薄弱、群眾就醫不便等難題。
“作為深化醫改的重要舉措,醫共體建設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提升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推動醫療衞生服務公平可及提供更多元的實現路徑。”上栗縣衞生健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
位於湘贛邊的上栗縣,自古便是贛湘通衢、吳楚咽喉之處。為加強兩地醫療合作,上栗縣聯動湖南和江西兩省的優質醫療資源,與湖南省腫瘤醫院、江西省婦幼保健院等三甲醫院,共建專科聯盟和博士工作站,實現專家資源共享。
“要讓群眾‘小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讓優質醫療服務觸手可及。”李志猛説道。
上栗縣探索“上聯下沉”共享幫扶機制,建立了10個專病診療中心,並通過縣級醫師下鄉坐診、駐點醫生團隊下村巡診、“流動手術隊”等方式,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基層。截至目前,已惠及群眾超2萬人次。
在上栗縣總醫院一樓,大屏實時顯示着全縣12家醫療機構的65項運營指標。“這是縣域醫共體的‘智慧大腦’,通過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實現資金、人才、業務全流程監管。”上栗縣總醫院執行院長李德明説,信息化賦能醫共體高效管理和運行,實現縣域內管理一盤棋、質控一把尺、調度一張圖。
改革破題,服務暖心,群眾就醫負擔持續減輕。數據顯示,2024年,當地群眾門診次均費用下降7.39%,住院費用下降13.4%,平均住院縮短0.5天,檢查結果互認,為群眾省下260萬元“跑腿錢”。
“家門口”就醫,要“有”還要“優”。為破解基層衞生健康人才短缺、結構失衡等難題,上栗縣堅持“引育用留”全鏈條發力,激活人才發展動能。建立醫學類專業技術人才“綠色通道”,引進高層次和臨床緊缺人才23人;設立千萬級基金,2024年選送70名醫護人員到三甲醫院輪訓;暢通縣、鄉鎮兩級醫療衞生機構人員流動機制……
“未來,上栗縣將持續健全完善縣域醫共體運營管理機制,加快推動專病診療中心建設,讓醫改紅利更多惠及人民群眾。”李志猛&&。(記者 邱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