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南川:普法零距離 新風沁人心-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9/10 18:26:23
來源:新華網

重慶南川:普法零距離 新風沁人心

字體:

  新華社重慶9月10日電 題:重慶南川:普法零距離 新風沁人心

  新華社記者周思宇

  “各位鄉親,今天我們普法的主題是防範網絡電信詐騙,如何捂好自己的‘錢袋子’,請聽我細細道來……”清晨,陽光透過樹隙灑向大地,重慶市南川區木涼鎮漢場壩村的香樟樹下,村民們一邊歇涼,一邊聆聽普法故事。

  不遠處的漢場壩村村委會,律師韋延偉正為專程趕來的幾名村民解答法律問題。“我們通過每週一次線下解疑、24小時線上回應,全面收集把握群眾普法需求,提供免費法律諮詢服務。”韋延偉説。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點開手機裏的“重慶村居法務”小程序,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的頭像便映入眼簾,村民可自主選擇留言、電話、視頻等諮詢方式。&&數據顯示,韋延偉已累計為群眾提供線上法律諮詢服務140余次。

  重慶市南川區木涼鎮漢場壩村的村民們在香樟樹下聆聽普法故事。新華社記者周思宇 攝

  日前,由司法部聯合農業農村部組織的“2024年法治鄉村基層行”採訪團深入重慶,了解當地開展法治鄉村建設的經驗。記者採訪了解到,隨着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持續完善,紅色歷史文化有機融入普法,法治觀念正不斷深入人心。

  炎熱的午後,南川區南平鎮紅鋒村法律顧問李茂娟冒着熱浪,趕到村裏的“法律診所”。每接待一名群眾,她都仔細在登記簿上寫下服務對象、工作情況、服務結果等信息。

  紅鋒村村委會主任郭科説,紅鋒村位於集鎮旁,轄區內有企業50余家,人口流動性較大,如何化解群眾間的矛盾糾紛,曾是村幹部們的一塊“心病”。

  2014年,南川區創設“法律診所”,在綜合考察轄區企業數量、人群密集度、社情民意複雜性等情況後,將紅鋒村納入首批試點運行村。

  開展免費法律諮詢服務、走家串戶調解各類矛盾糾紛、定期開展企業法治體檢……紅鋒村“法律診所”運行以來,李茂娟和同事累計“坐診”468天,提供法律諮詢6500餘人次,寫完了12本厚厚的登記簿。轄區內信訪案件、矛盾糾紛、涉企問題發生率平均每年下降5%,基層治理效能得到提升。

  令李茂娟印象深刻的一起糾紛化解發生在去年8月。當時,南平鎮突降暴雨,南川工業園區1家企業排水管道水量增大,急流沖毀附近一魚塘堡坎,致使下游20余戶農田稻穀受損。由於農戶與企業始終未能就賠償金額達成一致,於是轉向“法律診所”尋求“良方”。

  “接到求助後,我們立即前往現場統計受損情況,在專業人士指導下認定損害大小、做出初步調解方案。”李茂娟説,在工作人員多次調解下,相關當事人最終達成調解協議。

  經過多年提質建設,南川區內的“法律診所”已由最初的5個擴展為25個,讓更多農村群眾獲得專業、精準、便捷的法律服務。近年來,該區還充分挖掘本地紅色資源中的法治元素,依託舊居紀念館、革命遺址等打造紅色法治文化陣地,充分發揮其育人作用。

  在位於南川區合溪鎮的韋奚成烈士舊居附近,一排講述《奚成日記》中民主法治建設理念的宣傳欄引人注目。不少前來參觀、研學的觀眾駐足於此,認真端詳韋奚成烈士日記及手稿影印件,“沉浸式”體驗紅色法治文化。

  “我們明顯感受到,越來越多青年學生走進烈士故里,追尋革命先輩的紅色足跡,感悟他們思想中的法治光輝。”南川區黨史宣講志願服務隊成員韋朝陽説。

  圖為韋奚成烈士舊居附近的雕塑作品。新華社記者周思宇 攝

  良法善治潤民心,發生在南川區廣袤鄉村的可喜變化,是重慶市法治鄉村建設生動實踐的縮影。

  “當前,我們着力打好法治鄉村建設組合拳,通過深化鄉村精準普法,完善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強化矛盾糾紛預防化解。”重慶市司法局黨委委員、政治部主任李友生&&,將持續推進鄉村依法治理,為打造平安穩定、鄉風文明的和美鄉村貢獻法治力量。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