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郡匯聚一城好人——武漢市江夏區厚植崇德沃土凝聚向善力量-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3 12/29 18:25:19
來源:新華網

千年古郡匯聚一城好人——武漢市江夏區厚植崇德沃土凝聚向善力量

字體:

  新華網武漢12月29日電 題:千年古郡匯聚一城好人——武漢市江夏區厚植崇德沃土凝聚向善力量

  記者 熊翔鶴 張潘

  千年翹楚,家國江夏,行走在湖北武漢江夏區,總能感受到一種謙和向善的文化風韻。近日,由新華社主辦的“中國網事·感動2023”十大年度網絡人物即將揭曉,頒獎典禮的舉辦地,就是江夏區。

  十大年度網絡人物在平凡中創造的不凡故事,溫暖了歲月,感動了時光;作為活動舉辦地的江夏區,好人輩出、群星閃爍,千年古郡匯聚一城好人,正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璀璨光芒。

  凡人微光 繪大愛之城

  “你好,大橋派出所,請講……”“您現在在什麼位置,我們馬上過去!”

  放下電話,武漢市公安局江夏區分局大橋派出所民警涂凱峰迅速出警,趕到報警人的身邊,詳細記錄電信詐騙的情況。他溫柔暖心的安慰,讓報警人情緒漸漸緩和。

  年關將至,為了提高居民的反詐意識,涂凱峰還利用晚間時段更加密集地挨家挨戶展開反詐宣傳。“很多時候,我和同事都覺得頭頂懸挂着一把達摩克裏斯之劍,它促使我們快一點,更快一點,只有走得比騙子更快,才能走到‘天下無詐’的終點。”

  作為一名基層民警,從警6年來,涂凱峰成功預警攔截電詐3000余次,凍結止付50余起,幫助群眾保住資金500多萬元……因反詐有功,他於2021年、2022年和2023年分別榮立個人三等功1次,並被湖北省公安廳評為“全省公安機關執法辦案先進個人”。

  今年,這位“俠骨柔情的反詐民警”入選了由新華社主辦的“中國網事·感動人物”評選活動。平凡如他,扎根基層,用不變的初心和過硬的能力,守護着一方百姓。

  凡人微光,群星閃爍。

  在江夏,還有許多像涂凱峰一般的人,置身平凡卻滿懷熱忱,風雨摧折卻柔韌如初,詮釋着偉大,擁抱着不凡。他們如點點星光,繪就一座大愛之城,也詮釋了為何“中國網事·感動人物”頒獎典禮繼2022年度之後,再次花落江夏,選擇在這座千年古郡召開。

 武漢市公安局江夏區分局大橋派出所民警涂凱峰。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和涂凱峰同時入選的,還有來自江夏的“造福桑梓的返鄉能人”楊馳升。

  地處偏遠的武漢市江夏區湖泗街海洋村,曾經是“空心村”“貧困村”。年近60歲的楊馳升曾是村裏第一個大學生。從家鄉走出去之後,他在北京奮鬥了40多年,如今是北京武漢商會會長。2011年,楊馳升回鄉看到家鄉破敗不堪,心裏很不是滋味。於是,他返鄉成立了武漢陽森生態農業有限公司,10多年來投資近2億元,發展産業造福桑梓。

  竹林花木掩映,雞犬之聲相聞……2022年,海洋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閒鄉村”,捧得國家級榮譽。如今,村民們守着好風景,過上好日子。楊馳升説,他還要帶領更多人一起致力鄉村振興事業,讓鄉親們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善舉頻頻,好人輩出。

  去年,江夏金口的舒服民入選“中國網事·感動2022”十大年度網絡人物。這位“永葆初心的共産黨員”已年逾九旬,他的事跡讓無數人潸然淚下。

  年輕時,舒服民是“治水幹將”,在幾十年的水利工作中,他跑遍了當年武昌縣的每一寸土地。退休後,他把節省下來的錢全部用來資助困難學生讀書。

  “活一年就要捐一年。”舒服民説,他不給後代留一分錢,留給他們的只有吃苦耐勞的作風。不抽煙、不打牌、不喝酒,每一分錢都用在有益於社會的事情上。

  “謝謝舒爺爺,我一定會努力學習,成為對祖國有用的人。”這是一個孩子寫給舒服民的信裏的話。在舒服民的家裏,沒有一件奢華的傢具,他視為珍寶的,是這些年資助過的孩子們給他寄來的信。

  從2011年起,他累計從個人養老金中拿出近20萬元,資助江夏區80多名貧困學生圓夢大學。2019年,舒服民向黨組織交了10萬元的特殊黨費。2021年,舒服民又上交了一筆1萬元的黨費。

  “我這是在報黨恩。”舒服民説,他12歲亡母,14歲喪父,是共産黨讓他不再流離失所,他一輩子銘記共産黨的恩情,他時刻提醒自己要努力工作,為黨分憂、服務人民。

  好人故事在此流傳,好人精神在此延續。

  這片熱土上,還有“隱功埋名三十載”的“共和國勳章”獲得者黃旭華、“群眾不脫貧,我就不回城”的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劉志耀、“千里走單騎”的全國抗疫先進個人甘如意……他們或深藏功名,或赤誠無私,或勇敢無畏,凡人善舉閃耀大愛星河。

  千年古郡 育文化沃土

  一座千年古郡何以匯聚一城好人,還要從歷史長河的文明傳承中尋找答案。

  江夏,素有“楚天首縣”之美譽。春秋戰國時期,周顯王設置沙羨堡於涂口,西漢高祖劉邦設立江夏郡,隋朝改設江夏縣。隋唐時,南北互通,南方經濟文化快速發展,古武漢地區成了“楚中第一州”,江夏則被稱為“楚天首縣”。

  千百年來,依江而畔的江夏擁有着獨特的楚地風光、燦爛的楚地文化,好山好水滋養着江夏人的品格。“三山三水三分田”,既有水的包容溫潤,又有山的堅忍不拔,還有田的民淳俗厚。

  戰國時期的“四君子”之一黃歇就是楚國江夏人。他明智忠信,寬厚愛人,風度翩翩,文采風流,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名於世。

  悠悠古韻,養育了謙謙君子之風,春申君式的君子代代輩出:保衛國家、盡忠職守的明朝抗金名將熊廷弼,德藝雙馨、風骨凜凜的京劇開宗大師譚鑫培,樸實正直、堅毅英勇的新四軍創始人項英烈士,詩仙李白也寫下了“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等17首關於江夏的詩……

  大江奔涌,時光流轉,歷史與現實在此匯聚。山環水繞間,厚重濃郁的人文底色和傳承不息的文明精神,構成了古城久久不能磨滅的魅力,也在如今愈發熠熠生輝,成為孕育一城好人的文化沃土。

  武漢市江夏區。籍鵬飛 攝

  將軍山下,梁子湖畔,冬日暖陽映着青墻灰瓦,雞犬之聲相聞,游客絡繹不絕,江夏區五里界街道的小朱灣一派愜意閒適的景象。漫步其間,不少村民家門外的木質“家訓牌”格外引人注目:“以孝為善,以誠待人”“詩書立世,道德傳家”“待人寬和,世事練達”……

  “過去年輕人外出打工,土地撂荒,村莊破敗。”五里界街道黨工委書記況偉説。

  2014年開始,隨着美麗村灣建設、舊房改造啟動,小朱灣通過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引導村民樹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理念。每家每戶門口,都挂上了家風家訓,家風長廊,展示着家庭美德故事。

  “自從有了‘家訓牌’,村民們覺得這是自家的傳家寶,不能砸招牌,農戶之間再無爭吵隔閡,整體精神面貌都提升了一個檔次。”況偉説,自然風光加上人文元素,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小朱灣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點。

  村民吃上“旅游飯”,既滿了“口袋”,又富了“腦袋”。

  一副新風聯、一面家訓墻、一張幸福照、一道家風菜、一個傳家寶,無不體現着見賢思齊、向善向上的文明新鄉風。

  武漢市江夏區五里界街道的小朱灣。柳斌 攝

  地佔半楚,孝行天下。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有兩個發生在江夏。其中,“扇枕溫衾”的黃香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蓆,寒冬時用身體為其溫暖被褥;“哭竹生筍”的孟宗在嚴冬扶竹哭泣,孝感天地,地裂出筍,他採摘回嫩筍為母親做湯。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冬則溫,夏則清,晨則省,昏則定。”在江夏,孩子們誦讀《三字經》和《弟子規》時,總會再次溫習經典的孝悌故事。

  近年來,江夏努力打造中華孝文化之鄉,並將“孝文化”與家風建設結合起來,開展“最美家庭”圖片展等,積極傳承夫妻和睦、尊老愛幼的家庭美德。

  53歲的江夏區烏龍泉街新生活村村民鄧冬梅,曾在丈夫意外受傷、孩子患重病的接連打擊下,毅然用勤勞的雙手撐起一個家,做起補鞋生意。如今,家人的病情有所好轉,她還被推薦加入當地新開的一家養老機構,從事護理工作,把照顧自己母親的耐心,放到了每一位老人身上,還帶動了身邊近10名朋友參與養老培訓學習。她也被評為武漢市孝老愛親模範、江夏好人。

  家風正則民風淳,民風淳則社風清,社風清則社稷安。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是政風之源、世風之基。江夏區歷來高度重視家風家教建設,將其作為公民道德建設和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依託婦女之家、家長學校、青少年宮、道德講堂等陣地,以豐富多彩的活動為載體,積極推進家風建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江夏區委副書記、區長舒貴傳説。

  一城好人 傳文明新風

  千年文脈厚植了江夏的好人土壤,千年古郡的獨特魅力,在新時代綻放出新的光芒。

  近年來,江夏區致力打造“志願之城”“好人之城”,倡導文明新風尚,匯聚崇德向善力量。

  2016年起,江夏區委宣傳部、區委文明辦啟動“江夏好人”評選活動,借助全媒體搭建“好人數據庫”,匯聚越來越多“江夏好人”。每年評選出一名“江夏好人”年度人物,號召網民參與投票互動,在全區形成“存好心、説好話、做好事、當好人、得好報”的濃厚氛圍,一批批“江夏好人”不斷涌現。

  在江夏區舒安街,熊桂林每天往返奔忙70多公里,為8000多位村民提供服務,30多年來,20多個筆記本上密密麻麻寫滿了村裏老人們的各種需求,他將偏遠的鄉村路變成了愛心郵路,他也成為老人心中最信賴的人;

  在江夏區鄭店街,“摩托村醫”丁玉強扎根基層近40年,無論晴天下雨,不管白天黑夜,只要勞七村村民一個電話,他就騎上摩托車上門為村民治病送藥,數十年間已經記不清換了多少輛摩托車,從定期上門回訪、檢查到在衞生室辦起健康教育講座,他始終無怨無悔,做村民的健康守護人;

  在江夏區廟山,廟山派出所政法先鋒隊長潘時濤在轄區組建了一支1500餘人“紅色管家”團隊,他們中有社區居民、超市老闆、醫生、教師、大學生和退役軍人,他們穿行於大小街巷,各方聯合只為守護一方平安……

  “摩托村醫”丁玉強騎車到村民家中進行健康檢查。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據介紹,截至目前,江夏區先後涌現出4名“中國好人”,1名“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1名“湖北省道德模範”,2名“湖北好人”,6名“武漢市道德模範”,10名“武漢最美志願者”,3名“荊楚楷模”,12名“武漢楷模”。

  2017年起,江夏區連續舉辦好人故事分享薈,媒體廣泛關注報道,好人群體越來越多地走進公眾視野。當地還組織了各種類型的宣講團和多樣化宣講隊,深入基層群眾宣傳先進典型,讓好人精神深入人心。

  “將紅色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梁子湖畔天子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義務紅色宣講員王艷擲地有聲。

  王艷説,革命年代,江夏是英雄輩出之地。江夏最南端的山坡街保福祠地區被譽為“白區紅色鄉”“鄂南的延安”“紅色基地”, 這裡誕生過武漢地區首個農村黨支部。保福蘇區英雄兒女,在長期革命鬥爭中,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壯麗詩篇。她認真學習紅色歷史,用飽滿的熱情做好每次宣講,同時感染了更多人加入到義務宣講隊伍中,她也被評為“武漢市最美志願者”。

  截至目前,江夏區註冊志願者達到近14萬人,佔常住人口的近兩成,志願服務隊延伸到每個街道、社區、村灣,引領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學好人做好人”的文明行動中。熊桂林愛心志願服務隊、春泉志願者團隊……一群好人號召一圈好人,一圈好人影響一城好人。

  熊桂林愛心志願服務隊。受訪單位供圖

  好人精神在江夏生根發芽,也成為江夏區奮發圖強的強大精神動力,千年古郡再譜新篇。2023年江夏區地區生産總值預計突破1200億元,績效目標考核前三季度排名武漢市第一,再次上榜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創新百強、工業百強和投資競爭力百強。

  一城好人,大美江夏,有説不完的故事,道不完的情懷。

  江夏區委書記張斐&&,近兩年在“五區戰略”的驅動下,江夏地區綜合實力持續提升,其發展成就背後,是無數“江夏好人”的默默奉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無形推動。通過大力選樹“江夏好人”,已先後推評出各行各業先進典型300余名。“一城好人”不斷點亮“楚天首縣”,鑄就道德高地,為江夏區高質量發展凝聚暖心力量、譜寫文明華章。

【糾錯】 【責任編輯:聶晨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