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7/ 21 20:17:18
來源:新華社

厝!厝!厝!古厝裏的文脈福州

字體: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國近代史。”晉、唐以來貴族和士大夫聚居的福州三坊七巷街區,至今保存明清古民居200余座;

  閩江北岸的上下杭街區,如今成為延續閩商文化的城市名片,文保單位和登記文物點近百處,八成以上是福州古厝;

  地處閩江三江口的梁厝街區,定位“最美古村落”,古厝成群、花田漫野,還原耕讀文化歷史原貌;

  ……

  遍覽跨越古今的福州文化地標,一棟棟古厝像一個個跳躍的音符、一幅幅靈動的山水畫,成為最清雅、最優美、最鮮明的意象。

這是2月17日拍攝的福州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景色。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在第44屆世界遺産大會舉辦地福州,一處處古厝綻放着奪目芳華,勾勒出千年閩都的人文肌理,也賡續着這座古城的文脈精髓。

  福州方言裏的“古厝”,狹義指古老的房屋,廣義泛指老建築。白墻黛瓦、曲線山墻、飛檐翹角,是福州古厝特色獨顯的形式與美感,也是閩派建築的標誌性元素。磚瓦木石之中,見證着歲月流變,流淌着城市記憶,寄託着濃濃鄉愁。

  “相比認識古厝,更重要的是認識古厝積澱的文化。”福州市閩都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林山説,近代以來,福州古厝走出了林則徐、嚴復、沈葆楨、林覺民等燦若繁星的風流人物,涌動着詩書傳家、耕讀繼世的家國情懷。

  近年來,福州以珍愛之心、尊崇之心推進古厝保護、修繕、利用,使福州古厝煥發活力、顯露生機,更好延續閩都文脈。

  從高處俯瞰三坊七巷街區,鱗次櫛比的古厝連接起千百條馬鞍形曲線,連綿起伏的屋脊如浪濤洶湧、奔騰向前。

夕陽映照下的福州三坊七巷文化歷史街區(7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2008年三坊七巷全面啟動修復搬遷,累計已投入約50億元。”福州古厝保護開發集團董事長嚴濤説,保護修復遵循“修舊如舊,保持總體坊巷格局、風格、風貌不變”的原則和“鑲牙式”“漸進式、微循環、小規模、不間斷”的步驟組織實施。

  在三坊七巷文儒坊,明朝兵部尚書張經故居正在修繕。“我們的目標是復原到400多年前的風貌。”福州古厝集團工作人員朱鎮説,除了對破損、腐爛較為嚴重以及後期搭建部分進行拆除外,房屋原有的四梁八柱、榫卯、雕花等結構將最大程度保留,“一朵複雜一點的雕花,可能需要工匠花費大半個月時間雕琢”。

  嚴濤介紹,福州古厝集團已累計修復三坊七巷、上下杭、梁厝等歷史文化街區內古厝300余處,修復總面積近40萬平方米。

  福州市名城委主任楊勇説,以籌備世界遺産大會為契機,福州市開展新一輪古厝“大普查”,全市域174個鎮(街)已初步完成核查,將修繕古厝171處,培育古厝活化利用精品工程54處。

  修繕保護,是古厝抵禦時間剝蝕的良方。挖掘文化底蘊、推進活化利用,才能使古厝真正“活”起來。

  7月11日,在福州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南後街,藝人在進行提線木偶表演。新華社記者姜克紅攝

  三坊七巷衣錦坊的孫翼謀故居,因水榭戲&而聞名,曾經的“私人宅邸”如今走入尋常百姓生活,閩劇、福州評話、伬藝等地方戲劇在這裡常態化演出;

  上下杭的羅氏綢緞莊是一棟“四進”古厝,現被改造為福州市非遺展示館,厚重精深的非遺文化與數字化技術結合,綿綿文脈傳續,悠悠遺韻流芳;

1月1日,觀眾在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展示館觀賞傳統服飾。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漫步福州各歷史文化街區,葉氏故居被活化為福建省非遺博覽苑,芙蓉園化身沈紹安漆藝博物館,黃培松故居化身福州市美術館……

  “人們珍視有形的古厝,實際上是在保護城市無形的文脈。”林山認為,“在福州,一座古厝承載着一個家族的人文記憶,一坊一巷的眾多古厝則蘊含着一個區域厚重的歷史積澱,從這個意義上説,守護古厝與每個福州人都息息相關。”

  如今,越來越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古厝保護與活化中。有不少企業注入資金修繕、運營古厝,“00後”將古建築製作成文創産品,悠揚婉轉的閩劇和十番伬唱重新在街巷唱響,福州古厝成了網紅打卡地……

  “古厝曾經是小眾的,現在是大眾的。”林山説。

  記者:王成、吳劍鋒

  海報:吳劍鋒、林善傳

  視頻:郭圻、吳劍鋒

  編輯:冷彥彥

【糾錯】 【責任編輯:劉笑冬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1091127679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