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04/ 20 21:24:49
來源:新華網

新華全媒+|1045歲的TA為何青春永駐

字體:

  長沙的春雨,淅淅瀝瀝。記者沿著石板路走進清幽的岳麓書院——古樹蒼翠,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湘江西岸“人文名勝”岳麓山腳下,湖南大學岳麓書院今年已經1045歲了。這座世所罕見的“千年學府”,鍛造了包容兼聽、求同存異的辦學品牌,孕育了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湖湘文化。

  這裏無論是800多年前朱熹先生題寫的“忠孝廉節”,還是由清代山長歐陽正煥書寫的“整齊嚴肅”;無論是“學達性天”的期許,還是“實事求是”的古訓……都記錄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傳遞著燭照古今的思想光華。

  湖南大學岳麓書院院長肖永明介紹,岳麓書院辦學始于唐末五代時期的僧人。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創建儒家書院。1015年,宋真宗召見書院山長周式並賜題額、典籍和鞍馬。

  記者看到,宋真宗手書的“岳麓書院”四個大字,如今還高懸在書院大門上。此後,宋理宗、明世宗、清康熙和乾隆相繼賜書、賜匾,書院成為文化人格和學術人格的修煉道場。自北宋以來,先賢周式、張栻、朱熹、王陽明、熊希齡、譚嗣同、梁啟超等先後在此講學;名士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曾國荃、郭嵩燾等在此就讀;偉大的無産階級革命家毛澤東、何叔衡、蔡和森等從這裏走出……

  這是4月13日拍攝的岳麓書院。新華社記者陳振海攝

  書院中心大講堂,高高的講席上擺放著兩把木椅,是書院“對內嚴格管理,對外開門辦學”的精神寫照。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唐珍名介紹,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文化與哲學大師朱熹應岳麓書院掌教張栻邀請前往湖南,在此“會見講論”、切磋學術。“朱張會講”後,更多學子從各地慕名而來,甚至有人“以不得卒業于湖湘為恨”。毛澤東多次來到岳麓書院,賦詩“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抒發對書院的深厚感情。

  這是佇立在岳麓書院“中國書院博物館”一側的張栻塑像。新華社記者蘇曉洲攝

  在岳麓書院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和“雙一流”重點建設的湖南大學,古樹參天,特色歷史建築比比皆是。“湖大”學子們,如今仍在書院亭臺樓閣間穿行、求學。

  “1938年4月10日,27架日本戰機轟炸湖南大學和岳麓書院,校園特別是文化典籍損毀嚴重!”在岳麓書院,記者現場聆聽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龍兵教授的“移動思政課”。這堂課結合時事、歷史和身邊風物,既厚重又新鮮。

  這是4月13日拍攝的湖南大學大禮堂。新華社記者陳振海攝

  把千年傳統文化、古代書院教育精神與現代教育深度融合,是湖南大學一直以來不斷求索的課題。唐珍名説,“移動思政課”已經開展了22年,旨在用實情實景感召學生修身修德、明辨是非。學校正總結相關教學經驗,建設思政課程優秀案例庫、教學中心,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文化探源研究,舉辦“致敬國學: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和“岳麓書院講壇”等中外交流活動;成立了通識教育中心,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現代教育通識課程中,受到師生廣泛歡迎。

  4月13日,在岳麓書院,湖南大學博士理論宣講團成員李亞芹(左前)對學生開展紅色主題宣講(手機拍攝)。新華社記者高敬攝

  從宋代的“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清代的“中興將相,什九湖湘”,到近現代“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岳麓書院樹人無數、興盛千載,這是中華文化的幸事,也是湖湘文化的驕傲。

  岳麓書院的文化血脈薪火相傳。如今,姜廣輝教授把《易經》講得出神入化;陳峴博士在《春秋》研讀課程中把現實社會和古代社會種種生活場景對比得生動易懂;借助“互聯網+國學”的現代形式,每年有約100名海內外著名學者登壇講授中外學術思想與文化,國學網絡直播講座點擊量近2000萬人次……這些跨越千年的傳承與發展,正是“惟楚有材,于斯為盛”的最好注腳。

  文字記者:蘇曉洲、高敬、謝櫻

  視頻記者:姚羽

  編輯:陳冬書

  新華社國內部、湖南分社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焦鵬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0000112735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