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1 04/ 07 08:58:5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加減乘除”治大城 武漢“四則運算”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

字體:

  社會治理的重心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針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暴露出的社會治理短板,武漢在人員資金力量配備上做“加法”,在工作負擔上做“減法”,在優化管理服務上做“乘法”,在化解矛盾上做“除法”,推動社區實現高效能精細治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的新路子,答好“時代必答題”。

  2020年2月7日,湖北省武漢市中華路街道西城壕社區黨委書記翁文靜(右二)與志願者柳瑩(右三)、張琦(右一)上街進行防疫宣講。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人員加、服務加、待遇加

  強基層上做“加法”

  “隨時電話咨詢,休息時間還到府。”武漢市百步亭社區怡和苑南區居民袁超英老人這樣評價自己的“健康顧問”——住在同社區的醫護工作者陳丹。

  在下轄4個小區共計1.2萬余名居民的百步亭社區三居委會(康和居委會),居民需求多元,社區幹部長期分身乏術。去年以來,按照武漢市黨員下沉社區的整體部署,700多名在職黨員到該社區報到,陳丹是其中之一。到社區下沉報到後,她主動請纓發揮專業特長,到府為社區居民進行護理問診。

  沒多久,來自武漢市中心醫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的下沉黨員也紛紛報到。在康和居委會黨總支的組織下,一支10多人的下沉黨員醫療隊成立。平時社區老人只要有需求,可以隨時打電話、發消息進行咨詢,下沉黨員也會利用休息時間到府給老人義診。“半年內,醫療、宣傳等5支社區專業志願服務隊先後成立。”百步亭社區康和黨總支書記龔漢華説。

  作為基層社會治理的“底座”,絕大多數社區長期面對人手緊缺、事務繁雜的“老大難”。特別是去年疫情期間,武漢市對所有小區實行封控管理,社區工作者成為資訊採集、組織居民團購、幫扶特殊群體、協調患者就醫等多項任務的主力軍,工作壓力瞬間倍增。

  盡管社區工作者拼盡全力,但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當時,武漢緊急部署全市4.45萬名機關單位黨員幹部支援社區抗疫,加上一批志願者,為封閉在小區裏的居民提供服務,有效減輕社區工作強度,使居民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社會保持穩定。

  疫情過後,在常態化防控下,14.9萬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下沉黨員與社區自管黨員、居民志願者等“結對組團”,參與基層治理,進一步充實了社區力量,擴大了服務范圍。

  “幸虧有了各方力量的支援,疫苗接種知曉率大大提升。”3月27日,武漢市漢陽區龍陽街道龍湖東岸社區書記陳念告訴記者,前不久,社區接到任務,要向全體居民宣傳新冠疫苗接種知識,動員居民參與接種。轄區有1.6萬余居民,社區只有13名工作人員,時間短、任務重。了解到這個情況後,下沉社區的各方力量主動“組隊”參戰,以包保樓棟的形式利用下班時間進行廣泛宣傳。

  人手夠了,如何充分發揮作用呢?在東西湖區長青街道革新社區有一支“流動服務隊”,是社區在充分掌握下沉黨員、志願者優勢與特長,了解居民需求與難題後,推出的一項便民服務措施。下沉單位東西湖職業技術學校的師生們以集中服務和到府服務的形式,定期開展家電維修志願服務活動。街道負責人説:“我們通過雙向‘量體裁衣’開展特色服務,就是要充分用活下沉力量,讓居民得到切實的關懷。”

  針對社區工作者收入偏低、隊伍老化、人員流失等問題,去年4月,武漢制定出臺《武漢市社區工作者管理辦法》,經過近一年落實,初步建立起進出有通道、履職有目標、考核有標準、待遇有保障、發展有空間、激勵有機制的“四崗十八級”社區工作者職業體係。

  “去年4月,我們就漲工資了。之前拿到手每個月3600多元,漲了之後是4960元。我們青宜居社區工作人員平均漲工資1700多元。”青山區紅衛路街道公共安全辦公室工作人員黃天嬌告訴記者,社區工作者待遇有了保障,未來也有了晉升空間,只要符合相關規定,表現優秀的社區工作者可以被聘用為事業編制人員。

  去年,青山區拿出6個街道公務員招錄計劃,面向在疫情防控一線表現突出的社區(村)“兩委”成員進行定向招錄,佔比達當年全區街道公務員招錄計劃總數的三分之二。去年7月,黃天嬌順利考上紅衛路街道公務員。

  數據顯示,2020年,武漢市區兩級財政增加投入8億元,按標準落實社區工作者報酬,社區工作者每人平均年應發報酬達到7.36萬元,較之前增長了79.4%;實行事業崗位管理後社區書記每人平均年應發報酬達到13.3萬元。

  改革之後,社區幹事選聘一度出現30個崗位3000名大學生競爭的火爆場面,社區工作者日益成為令人尊敬、羨慕的職業。

  “今年,街道新招的社區幹事好幾個都是研究生畢業。”武漢市江岸區一元街道辦事處負責人説,這在以前是很難想像的。

  “加強城市基層社會治理,重心在社區,核心是人。解決社區工作者進出、履職、待遇、發展等關鍵問題,打破社區工作者職業發展‘天花板’,就是要讓肯幹事、會幹事、幹成事的優秀社區工作者有奔頭。”武漢市委組織部有關負責人表示。

2021年3月31日,武漢東湖新城社區志願者在社區巡邏。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檢查少了會議短了工作群“瘦身”了

  工作負擔上做“減法”

  “以前,工作QQ群有70多個,微信群40多個,各種通知應接不暇,每天幾十項工作,十幾張表,好幾場會議趕著開。”武昌區紫陽街黨建辦公室副主任湯琪無奈地説,那時候,同事們都戲稱自己是“表姐”“會長”。“現在,手機上的QQ群、微信群少了三分之二。”她説。

  去年召開的武漢市委十三屆九次全會提出,推動城市治理重心和配套資源向街道社區下沉,圍繞做好基層社會治理的“加減乘除”法。其中,“減”即為減輕工作負擔。

  為了讓社區幹部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服務群眾,武漢市民政局等部門著力推行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進一步明確社區職責定位。僅江漢區就整理了108個社區的挂牌,拆除各類挂牌6296個。

  “社區工作事項準入制度理清了街道、部門、社區的職責邊界,真正給社區減了負,現在我們有更多的精力服務社區居民了。”硚口區寶豐街硚北社區負責人褚芹芹表示,社區減負後,工作事項由以前的165項減少到56項,又通過社區挂牌清理整頓,現在凡無法律法規依據,或無區級以上黨委、政府要求,或屬社區內設機構(組織)的,一律不得懸挂機構標識,社區職責定位更加明確。

  武漢還將社區證明類事項減少70%左右,上級部門不再直接對社區考核,也不允許職能部門跟社區簽責任狀,為社區減少了綜治、安全等10多項責任清單。社區事項實行準入管理,不在事項清單內的,採取“費隨事轉”的方式,由相關部門出專項經費予以解決,不給社區增加額外負擔。

  武昌區東亭社區黨委書記王學麗告訴記者,今年,涉及居民戶籍、家庭關係、婚姻狀況、住房、低保、殘疾等18項可在網上大數據平臺查詢的事項,不再需要社區開證明。“社區工作由事務性轉向服務性,社區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和精力為居民服務,解決好關乎群眾切身利益的實事。”王學麗説。

  “‘輕松’之余,我感到肩頭的擔子更重了。”漢陽區琴斷口街七裏一村社區綜治治保主任王幼青説,社區最近正在實行崗位調整,她正從兼顧的工作中抽身,準備在本職崗位上大展拳腳。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專業化、項目化成為武漢市各城區社區服務的一大亮點。武漢採取社區購買專業機構服務的方式,為社區填充各類服務“缺角”,減少社區服務壓力,提高居民服務體驗感。

  江漢區民權街打銅社區的社工室,整面墻貼滿社會組織為居民服務的照片。從心理咨詢到應急救援,從關愛女孩到照顧老人……10多個社會組織活躍在社區的各個角落。

  武漢市文瀾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策劃“平安鑼鳴,疫路同心”項目,去年6月至今,專業社工們深入打銅社區,入戶走訪,陸續開展了6場“疫後論治”係列社區活動;在節慶之際,項目社工舉行“情滿中秋,禮讚國慶”“打銅的重陽這樣過”兩場文娛活動,為社區高齡老人、困難家庭送去節日的問候及溫暖。

  以往,這些活動一般需要由社區自己負責,從組織到策劃,全員參與。社區負責人表示,“相比社會機構的定制服務,我們自己來做不算專業,辛苦就算了,還不一定符合居民的需求”。

  “基層社會治理不能唱‘獨角戲’,必須激發居民參與意識,唱響‘協奏曲’。”西橋社區在小區建起黨支部,成立了自助物業服務站,發動居民參與小區自治。

  通過物業服務站組織居民協作,翻新了地下管網、新建停車棚、安裝曬衣架……社區自己也能抽出更多的人手和力量,為居民辦更多實事。

2020年12月21日,武漢江岸區後湖街道惠民苑社區幹事豐楓(右)與老人聊天。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多方聯動解難題

  優化基層治理做“乘法”

  地處武昌古城核心區的曇華林,保留著50余處百年歷史建築,是武漢城市名片、網紅打卡地。而武昌區糧道街道曇華林社區正位于景區,停車位緊張,居民停車與遊客遊覽不時發生矛盾。

  社區通過“民呼我應”工作平臺,邀請交通、規劃、環衛等職能部門、轄區單位以及居民商戶共同協商,探索在8:00-18:00之間居民車輛只出不進,方便遊客遊覽的“錯峰停車”管理新模式,解決了遊客停車難題。

  停車矛盾只是社區解決的老大難問題之一。社區黨委書記馮晶説,社區充分激發居民主人翁意識,建立居民議事會、新青年論壇等議事平臺,打造“家門口的議事廳”,精準對接不同需求,高效解決小區治理難題。社區還探索出接單、派單、跑單、驗單、評單“五步工作法”,架起居民之間、居民與商戶之間、商戶之間的“連心橋”。

  為回應疫情防控需要和居民迫切需求,武漢市在優化基層治理上做“乘法”,不斷優化服務,提升治理效能,在滿足居民需求、解決社會問題、提升居民參與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提升應急能力和治理效能為抓手,江漢區通過組建“江漢管家”隊伍,完善多元參與基層治理體係。“江漢管家”是一群由普通群眾、退休黨員、安保隊員、下沉黨員等組成的志願者隊伍,參與人數近2萬人,僅在北湖街,“江漢管家”人數就超過2400人。

  “禁毒管家”是北湖街“江漢管家”隊伍的一個新分支,他們配合街道中心戒毒社區,對轄區戒毒康復人員開展幫扶、救助、就業推薦、心理咨詢等服務。“現在有30位‘禁毒管家’加入,不僅充實了人手,也提升了我們的服務品質。”北湖街中心戒毒社區聯絡員唐浩介紹,新招募的“禁毒管家”來自各行各業,有下沉黨員、熱心居民和門棟組長等。

  “平時好用、戰時管用。”如今,“江漢管家”遍布基層各個角落,進入“規范化、常態化、網格化”時間。

  東湖新城社區是武漢一個住有3000多戶、1.2萬人的還建小區。去年3月10日,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湖北武漢,走進東湖新城社區,為大家加油。

  “現在社區凝聚力越來越強,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服務的意願越來越強,大家都希望把社區建設得越來越好。”社區工作人員楊銘新特別感慨。

  原來,隨著疫情防控常態化,社區老黨員王大金去年7月發起成立“老東湖巡邏隊”,巡邏隊從最初的6人,迅速壯大到98人。他們平均年齡超65歲,在樓棟間巡邏,勸説不文明行為,搜尋安全隱患。

  “當志願者的理由很簡單,我們住在這個社區,大家都來搭把手,很多問題就能解決了。”巡邏隊員廖清芝説。

  老黨員帶頭,“90後”“00後”也不甘人後。由年輕人組成的“謝小玉志願服務隊”針對居民生活的需求,開展各類志願服務。社區還建起了“陽光屋”綜合服務平臺、“天天學”社區大課堂、四點半學校、愛寵之家等特色服務組織,每周開展常規志願服務活動。

  社區居民“下單”提出需求,社區“派單”,下沉企事業單位黨組織“接單”,下沉幹部“搶單”服務……一年來,居民與下沉單位之間實現了需求與供給有效對接,11項共建項目全部完成。一批新的園林綠化工程建好了,社區停車位問題解決了,陳年的“牛皮癬”小廣告清理了,商鋪亂搭亂建現象杜絕了,物業管理更智能了,居民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2021年3月31日,居民在武漢東湖新城社區活動室唱楚劇。新華社記者肖藝九攝

  五方聯動共駐共建破解難題

  化解矛盾做“除法”

  “做實事暖民心,思民苦解民難。”今年春節前夕,武漢尤蕾兒服飾有限公司的員工代表將一面錦旗送到東西湖區委政法委,感謝多部門聯合為274名員工討回工資251.66萬元。

  去年,東西湖區陸續接到這家公司拖欠員工工資的情況反映,迅速成立由區委政法委、區公安分局、區法院、區信訪局、區人社局、將軍路街道組成的工作專班,同時引導企業員工依法依規維權,定期向員工通報進展情況。

  專班成員還趕赴陜西、四川、安徽等地聯繫衣物成品批發商幫助收回服裝,聯繫生産設備採購商、庫存布料採購來企業實地察看,合理估值企業資産。

  東西湖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12月以來,專班清收了有關債權和貨物,6800件貨物全部賣完,且簽訂協議清收貨款,今年1月,由破産管理人主持召開債權人大會,一致通過債權清償方案,清收貨款100%用于清償員工工資,企業的欠薪問題得到圓滿解決。

  為了防范化解風險,去年以來東西湖區開展“化積案、解民憂、促和諧”專項活動,個別“把脈”精準“會診”,由區領導領銜包案化解了多起勞資糾紛。

  回應疫情防控需要和居民迫切需求,武漢市創新建立了“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工作者為支撐、以社區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區志願者為輔助、以社區公益慈善資源為補充”的“五社聯動”服務機制,在滿足居民需求、解決社會問題、提升居民參與性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東西湖區金銀湖街花城社區銀湖禦園小區內,一座垃圾分類亭剛完工,還有兩座也即將完工。屆時,小區垃圾在這裏分類投放,進行異味處理後再集中回收,一直困擾居民的垃圾堆放問題將徹底得到解決。

  “我們十天內就順利通過這個解決方案。”花城社區黨委書記魏彥輝介紹,5月底,社區在銀湖禦園小區試點建立物業、業委會、社區、派出所、城管五方聯動機制,“以前,社區要一個個地協商,耗時耗力,現在五方聯動,負責人一起到場,問題不出小區就能迅速解決。”

  小區業委會常常存在選人難、履職難、監管難等問題。對此,武漢市探索打造“紅色業委會”,強化街道黨工委和社區黨組織對業主委員會、物業公司的政治引領和工作指導,進一步提升小區服務水準,更好地滿足了群眾建設美麗家園、享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小區違建如何解決?綠化改造如何規劃?2020年8月5日晚,“小區協作治理月月談”活動在江漢區西橋社區召開。社區黨委書記董守芝介紹,“月月談”每月聚焦一個小區開展一次活動,每次選取兩三個居民關心的問題,以集體討論的形式,廣泛徵集解決辦法,形成議事決議後,由社區黨委和全體居民監督執行。

  據武漢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像“月月談”這樣的民主協商自治方式,武漢市還有很多。比如,江漢區打銅社區“鄰里互助”工作法,武昌區華錦社區“三微二治”工作法等,都引導著群眾規范有序開展自治活動。目前,全市所有社區均制定完善了居民公約,社區自治制度建設和實踐更具活力,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持續高漲。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何艷玲認為,武漢基層治理的“加減乘除”法抓住了基層工作中四個樞紐性問題,通過有增有減,讓基層工作者聚焦自身最核心的本職工作,並在工作模式、體制機制等方面調整,係統性化解基層矛盾,同時通過進一步推動基層社會治理的專業化,賦能基層一線,使之更加聚焦服務人民的主業。

  未來武漢基層社會治理的探索路徑在何處?何艷玲説,武漢作為一座超大型城市,具有交通樞紐優勢、高校人才資源,以及現有的基層治理能力和經驗,都提供了非常明晰的路徑支援。

  未來,武漢需要更堅定的發揮制度優勢,各級黨委和組織部門要為基層提供更加科學的指引,充分實現資源優化配置,推動基層社會治理能力進一步精細化,向擁有全面化解復雜社會矛盾能力的方向推進,實現治理能力的科學升級。(記者唐衛彬、廖君)

【糾錯】 【責任編輯:王佳寧 】
010020020130000000000000011199211127301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