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廈門11月28日電 題:特寫:中國電影人的“四世同堂”
新華社記者任沁沁、顏之宏、宓盈婷
“我83歲了,還想再努力努力,拍兩部人物片,巴金、夏衍。黑澤明85歲還拍呢。”中國影協顧問丁蔭楠説。
“青年一代電影人正處在有勁兒的時候,因為我們遇到了最好的時代。”1986年出生的青年導演大飛説。
一位銀發蒼蒼,一位青春朝氣。不同的年齡,澎湃著一樣的激情。他們代表著中國電影人的精氣神,是中國電影傳承、發展、創新的無窮力量。
這是一場特殊時間點的聚會。在廈門舉辦的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頒獎盛典係列活動上,從92歲的演員田華到34歲的導演大飛,中國電影人“四代同堂”,共同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探討中國電影和電影人如何為文化強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古老而青春的中國,在剛剛過去的10月底,擘畫了未來五年乃至十五年的發展藍圖。而這藍圖上,明確了文化強國建成的時間。這極大激勵了中國電影人。
“電影人在文化強國建設中,是非常重要的力量。”電影演員張光北説,跟上時代,電影人要培根鑄魂,根和魂在哪裏?在人民群眾中;電影人要有好作品,如何深入人心?扎根現實生活。
“不論技術如何變革,靈魂、精神的東西是永在的。”中國電影家協會名譽主席李前寬表示,弘揚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永遠是中國電影人創作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時代對中國電影和電影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前寬認為,只提出傳承發展還不夠,要研究新的時代、新的特點、新的挑戰,做出高質量的工業電影,這是人民的期待。
詩歌、國畫、京劇、戲曲……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了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它們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也賦予了中國電影人足夠的文化自信。
出生于1980的青年導演董潤年説,過去我們向好萊塢學習敘事方式,現在更應當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架起中國人延續數千年的文化基因與現代藝術表現之間的橋梁。
青年動畫導演張春景主創的水墨動畫電影短片《秋實》,獲得了本屆金雞獎最佳美術片提名。這部具有鮮明民族風格的電影短片,以“文化+科技”方式講述中國故事、傳遞中華韻味。
“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創新推進國際傳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是我們一直在做的事。”張春景説。今年初,《秋實》入圍了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新生代單元。
不僅傳承過去,還要與未來對話。創新是未來電影創作、制作的核心。
“沒有創新,即使技術層面和常規審美上沒有問題,這樣的影片也會失去靈魂,變得平庸。”《中國電影報》社長、《當代電影》雜志主編皇甫宜川的觀點,引發大家的共鳴。
“觀眾進步很快,市場的變化也很快。我們不能總是在一個相對舒服的領域裏復制,一定要有創新。”“70後”電影編劇張冀説,變化發展的時代是好故事産生的溫床,我們要用心觀察,要創新講故事的方式,繼續拓展已有的電影類型。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陸紹陽認為,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活力,要保護好奇心與想象力,要有危機意識,要有情懷,還要有對市場的渴求。
皇甫宜川認為,在當代生活中,在歷史的重新審視中去尋找靈感,這是創作也是創新的源泉,是被證明的藝術規律。
電影演員劉勁説,要從生活和人民中汲取養分,才能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
“作為演員要深入生活、深入生活的本質,但不要照搬生活,要高于生活。”田華説。
青年演員顏丹晨説:“我們追求藝術形式、電影技術上的創新,更不要忘了藝術品格的傳承、力量的源泉在哪裏。”
中國電影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張宏表示,中國影協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創新形式、緊扣目標、突出重點、積極謀劃、推進落實,推動電影高質量發展,助力文化強國建設。
這場電影人的“四世同堂”,回望的是情懷,不忘的是初心,展開的是未來。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