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9月28日電(記者柳王敏)28日上午,“鎏金銅蠶·黑石號——漢唐絲路文物特展”在湖南省長沙市銅官窯博物館開幕。陸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鎏金銅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黑石號”文物在長沙相遇,讓觀眾能深切感受到漢唐陸海經貿文化交流的繁榮。
9月28日,在長沙市銅官窯博物館,講解員為參觀者介紹展品。新華社記者 戚曉毅 攝
記者在展覽現場看到,由陜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鎏金銅蠶”呈圓筒形,銅蠶仰頭作吐絲狀,全身九節,形象逼真。“在我國漢代,植桑、養蠶取得較大進步,品種豐富的絲織品通過絲綢之路暢銷東亞、西亞、中亞和歐洲。‘鎏金銅蠶’是漢代發達的紡織業以及絲綢之路貿易的歷史見證。”長沙銅官窯遺址管理處文物管理部部長瞿偉説。
9月28日,在長沙市銅官窯博物館,參觀者在觀看展品。新華社記者 戚曉毅 攝
據了解,漢唐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溝通了我國與東南亞、南亞以及地中海沿岸等地區。1998年,在東南亞海域發現的古代阿拉伯沉船“黑石號”引發全球關注,它裝載的5萬余件唐代瓷器就來自長沙銅官窯。現場展出的“黑石號”沉船出水文物“長沙窯模印貼花椰棗紋雙係執壺”,其貼花裝飾題材,涉及椰棗、坐獅、走獅、胡旋舞等多個方面,具有濃鬱的西亞文化色彩。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之一,處于內陸地區的長沙銅官窯遺址具有重要價值。目前的考古發掘顯示,長沙銅官窯大量瓷器用于銷往海外。”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長江文輝告訴記者,長沙銅官窯屬于“民窯”,瓷器器形自由活潑,生活氣息濃厚,色彩和圖案異域特徵明顯,很好體現了中西文化的融合與交流。
9月28日,在長沙市銅官窯博物館,參觀者在觀看展品。新華社記者 戚曉毅 攝
據介紹,此次展覽由長沙市望城區委、區政府主辦,陜西歷史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廣州博物館、揚州博物館等7家博物館聯合承辦,現場共展出28件(套)精品文物,展期3個月,至12月28日結束。當日上午,長沙銅官窯陳家坪遺址也正式對公眾開放。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