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9月2日電 題:天津薊州“綠色銀行”:存進綠色 收獲幸福
新華社記者張宇琪、栗雅婷
初秋,天津市薊州區邦均鎮的各大苗圃基地裏花卉爭艷,樹木蔥鬱。55歲的李淑霞正在自己的苗圃裏忙碌著,剛修剪完錦簇的無盡夏繡球,又要去養護新培育的石灰燈繡球。
有著近20年種植經驗的李淑霞是邦均鎮有名的苗木花卉栽植能手,“花灌木、觀賞草、宿根花卉……我這裏的苗木花卉品種可不少,每年能賣出300多萬株苗。”李淑霞開心地説。
和李淑霞一樣,邦均鎮4000多名農戶都在從事苗木花卉種植。2萬多畝種植面積、400多個種植品種,邦均鎮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成了華北有名的苗木花卉集散地,立足京津冀地區,輻射三北地區,面向全國,成了村民致富的“綠色銀行”。
説到當地苗木花卉的種植歷史,可回溯至30多年前。這個位于薊州盤山南麓的小鎮地少人多,農民如何增收一直是個難題。20世紀80年代初,一些農戶在自家庭院裏自發種些苗木花卉,一年下來能收益兩三千元,在當時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苗木花卉産業的巨大發展潛力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農戶。隨著産業規模不斷擴大,為加快産品流通,鎮上興建了佔地1000余畝的中園四季苗木花卉交易市場。
該交易市場位于邦均鎮西南道村,這裏有景觀松柏、楓樹、櫻花樹、銀杏、石榴……苗木花卉種類豐富,不時還會看到一輛輛裝卸苗木花卉的大卡車進進出出。
“市場裏的展位一直供不應求,在苗木交易高峰期,這裏可熱鬧了。從幾毛錢一株的小花卉,到幾十萬元一棵的造型樹,都能在這兒找到。”西南道村黨支部書記閻立鵬説。
為幫助農戶更好地發展苗木花卉産業,當地政府加強與天津農學院的合作,實施“科技聯姻”,建立苗木花卉科研基地和試驗基地,還利用村民學校、苗木協會等平臺,對從業人員進行技能培訓。
李淑霞回憶説,自己2000年初剛承包土地種植的時候,為了拓展新品種,在公園裏看到新奇的花就把種子收集起來回來種植。
“當時,我舍不得花錢買專業書籍,就拿個小本去書店裏做摘抄,自己回來摸索種植的各種門道,有時候溫度濕度沒調節好,種植失敗了也是常有的事兒。”李淑霞嘆了口氣説。
現在不一樣了,經常有專家來鎮上講授栽培技術、園林規劃設計等知識,“有了專業技術,苗木花卉才能種得好、賣得好。”李淑霞説。
作為種植大戶,去年李淑霞還隨鎮政府一起去了邦均鎮對口支援的甘肅省古浪縣。“古浪縣地處高原風沙地帶、晝夜溫差大,我們考察後根據當地氣候、土壤特點,試點引進抗寒耐旱的白皮松、油松、北美海棠等品種進行試驗推廣,效果很好。”李淑霞説。
據邦均鎮黨委書記陳青國介紹,現在邦均鎮苗木花卉年交易額達8億多元,帶動周邊地區實現年交易額3億多元。“苗木花卉産業在加快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也為京津冀地區增添了更多的綠色,這片沃土,是我們的‘綠色銀行’,存進綠色,收獲幸福。”陳青國説。
進入秋季,又一波苗木花卉交易熱潮即將到來,李淑霞又要歡歡喜喜地忙起來了。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