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集
新華社石家莊6月20日電(記者王民)考古工作者日前河北省黃驊市一處金元時期煮鹽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掘,清理出房址2座、煮鹽灶3座、灰坑15個,遺址中還發現銅錢、鐵器、瓷碗碎片等物件,再現了金元時期的制鹽業方式。
據介紹,遺址分為制鹽工作區和生活區,搶救發掘面積達900平方米。遺址東南部的制鹽工作區發掘面積600平方米,鹽灶、灰坑及曬鹽灘場分布其中。
“灘場、鹽灶、灰坑等遺跡的發現,再現了金元時期的制鹽方式,和我們此前發掘的唐代煮鹽遺址採用的‘淋煎法’傳統制鹽工藝是一樣的。”黃驊市博物館館長張寶剛介紹説。
遺址西北部的生活區發掘面積300平方米,發現的2處房址均為面闊三間,且帶有連灶炕。大的房址形制為一單間加一套間;小的房址形制為三單間,三單間房址內的火炕旁有一坑,坑內發現有大量燒土塊、木炭塊以及草木灰,考古人員推測其為房內取暖用。據介紹,這是黃驊市首次發現古代制鹽工人生活遺址。不同形制的房間居住了不同身份的人,連灶炕的設置及較大面積的居住空間,表明當時在此工作的鹽場工人有著較好的居住條件。
“這處制鹽遺址位于享有‘海上絲綢之路北起點’之稱的黃驊市海豐鎮遺址東北6公里處。這是黃驊市首次發現金元時期的煮鹽遺址,填補了河北省金元時期制鹽業歷史的空白。黃驊及附近地區作為我國古代三大鹽場之一長蘆鹽場的主産地,此前還發現過東周及隋唐制鹽遺址,而此次發掘相當于一個重要連接點,把黃驊制鹽歷史從東周到明清有機串聯起來,説明黃驊制鹽歷史源遠流長且一脈相承,對于中國制鹽業發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張寶剛説。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
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