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8月12日電(記者朱國聖、程楠)多年來,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活的漢、藏和土族等多民族同胞比鄰而居、互相幫助,在逐漸打開致富幸福之門的同時,也讓民族團結之花美麗綻放。
正午時分,陽光下的草原像一塊巨大的綠毯向遠方延伸,甘南州卓尼縣杓哇土族鄉大莊村炊煙裊裊。吃罷午飯,27歲的藏族姑娘完瑪草先扶著拄雙拐的公公吳三信進屋休息,再返回廚房打掃灶臺。
50歲的漢族低保戶吳三信逢人就誇兒媳好。“2014年,我幫人建房摔傷了腰,之後完瑪草可沒少幫我和老伴兒幹活兒。”他説,自己喪失勞動能力,兒子在外打工,家裏不少事都靠兒媳幫襯。
杓哇土族鄉鄉長常英草介紹,該鄉下轄兩個村,總人口近1800人。其中,藏族、漢族和土族群眾人數約各佔三分之一,屬于以土族為主的人口較少民族鄉。
完瑪草的丈夫吳來生在外幫人跑運輸。“我打工掙錢,妻子照顧家裏。現在,我最大的願望就是把兩個上大學的妹妹供出來。”吳來生説,除了打工收入,政府提供的二類低保每月能給全家8口人補貼近3000元,吃喝基本不愁,自己對未來脫貧很有信心。
吳來生介紹,2017年,像他這樣的精準扶貧戶,戶均得到了政府2.5萬元的生態文明小康村建設資金,這讓他建起了3間總面積60多平方米的新房。“像常大姐一樣的鄉村幹部,也常來家裏幫忙,和我們家裏人一樣。”他口中的“常大姐”就是土族幹部常英草。
草原忽雨忽晴,大地清香濕潤。記者與常英草等鄉村幹部一起進村入戶時,發現常英草等人可以隨口叫出大多數村民的名字,而不少村民們則叫她“常大姐”。“平時,我們鄉村幹部基本沒有休息時間,大多都在入戶了解村民們的情況。”常英草説。
被高原烈日曬得黝黑的常英草表示,幹部們多到村民家裏坐一坐,與各族群眾聊一聊,才能實實在在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如果鄰裏間發生矛盾,基本先靠村規民約自行解決,然後才是鄉村幹部協調。“這樣大夥兒就成了交心的一家人。”常英草説。
正在杓哇土族鄉進行田野考察的中南民族大學科學研究發展院副院長耿新認為,歷史上,甘南地區處于農業到畜牧業的過渡地帶,“千百年來,多個民族在這片土地上或耕作、或放牧,和諧相處,民族團結的歷史得以延續。”
傍晚時分,《歌唱祖國》的歌聲回蕩在這片草原上。來採風的中南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教授李生貴,正招呼村裏的遊客和各族群眾一起載歌載舞。看著遠處歡樂的人群,吳來生盤算著,今年辦個農家樂,盡早摘了“貧困帽”。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