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月薪過萬很簡單”到“月薪過萬招工難”,再從“我是如何三個月實現月薪過萬的”到“上億資産只能算精英中産”……置身于網絡,倣佛到處都是有錢人,而你我似乎成為被時代剩下的一群人。
伴隨著互聯網傳播速度的加快,類似的焦慮陷阱屢屢刺激著人們脆弱的神經。從網絡新近流行的熱詞“月薪過萬”,到前段時間炒作的買表就要“綠水鬼”和“車厘子自由”,都以具象的收入和消費水平為標簽,把人按收入多少粗暴地劃為三六九等。如果經常關注此類話題,就會自覺不自覺地掉進某些人設定好的話題性焦慮陷阱。
看到這些刺激眼球的話題陷阱,如果從國情出發冷靜地思考一下,與身旁的親朋好友、同學同事認真交流一下,就能發現“月薪過萬”並非普遍現象。騰訊理財通等機構新近發布的《2019國人工資報告》顯示:即便收入最高的上海和北京,月薪過萬者比例也僅為三成,且集中于互聯網、房地産和金融等行業。雖然這一數字,未必能全面反映收入情況,但也從側面説明,多數人的收入並沒有那麼高。
數據證據清晰明了,為何“月薪過萬”等話題依然能夠輕易戳中民眾敏感的神經呢?
首當其中的原因,是個別媒體尤其是自媒體,總在使用“販賣焦慮”的套路。這些人為了賺取流量打賞和廣告收入,枉顧社會基本事實,生造一些概念吸引眼球。將“販賣焦慮”做成了一門生意。在這些人的價值觀裏,似乎只有有錢才是人生贏家,只有炫富才是生活的意義。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坐標係,就是賺錢的多少。
不容否認的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存在,似乎也給人帶來一種錯覺:很多人似乎經常在吃吃吃、買買買,要麼就是到處旅遊曬太陽,而自己好像只有上班下班、拿著微薄的工資照顧家庭……兩相比較,不免加劇包括焦慮在內的各種負面情緒。
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開支高企,再加上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壓力,讓普通民眾感受到不少負面情緒。因此,部分民眾心態變得浮躁,看到這類噱頭十足的文章、言論,可能根本不會去思考其真實性,只會盲目跟風轉發。
諸多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讓這些概念陷阱,越來越有市場,也讓人們的焦慮情緒陷入了不斷放大的惡性循環。
在焦慮情緒的支使下,不少人容易只看到事物的一面。比如只看到月薪過萬者的收入,卻忽視了他們背後所付出的努力:無休止的加班、擠地鐵倒公交拖著疲憊的身軀深夜回到家;再比如只看到朋友圈裏出去“瀟灑”的場景,卻不知道這可能是他們攢了很久的假期和積蓄換來的,發朋友圈的前一晚他們也可能在辦公室裏辛苦加班……
事實上,“月薪過萬”缺乏準確的指向意義。在房價、物價、工作壓力、生活節奏均不等的情況下,一線城市月薪過萬帶來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不一定比縣城幾千元月收入的高。當前我國的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因此,不顧地區、城鄉差異的比較,會影響人們對現實的判斷,進而産生錯誤的消費觀乃至喪失奮鬥的方向。
收入向來是個敏感問題,隨著社會發展、消費升級,“月薪過萬”這類概念陷阱以後還會被人再次拿出來利用。在眾聲喧嘩的時代,尤其需要警惕這類生造概念販賣焦慮的套路。須知,簡單跟別人攀比沒有意義,幸福都是奮鬥出來的。(記者白靖利)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