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沙9月22日電(記者 白田田)地處武陵山連片特困地區的“湖南屋脊”壺瓶山,有一個“懸崖上的村莊”——石門縣剩頭林場。
這個偏安一隅的村莊,長期以來對外交通不便,人員來往、物資流通困難,與外界最緊密的聯繫是“電”。而“用電量指數”的增長,直觀反映了山區的脫貧成效。
剩頭林場場長范永國説,目前剩頭林場有78戶居民,常住人口160多人,其中大多是留守老人。
直到1997年,剩頭林場才接通電線,告別煤油燈時代。范永國説,剛通電時,很多村民家裏唯一的“電器”是電燈泡,有的家庭全年用電量僅10千瓦時。
2007年,國家電網接管了壺瓶山地區的“小水電”,開始全面升級改造農村電網。壺瓶山供電所所長覃文説,供電所的服務范圍裏,用電量從2008年的480萬千瓦時,增加到2017年的1780萬千瓦時。
剩頭林場村民龔漢中是貧困戶,2017年脫貧。他告訴記者,近年來,政府的扶貧政策多,他的收入水準提高了,幾乎每年都會添置一臺電器。
用電量增長背後,離不開産業的快速發展。茶葉和煙葉是壺瓶山鎮支柱産業,如今,40多家茶廠進行了設備升級改造,實現“電能替代”,執行價格較低的農業生産電價,收益大幅提高。
2014年,剩頭林場建起集中烤煙車間,通過電子設備控制溫度、濕度。煙葉種植大戶楊春平説,他種了20畝煙葉,每畝有兩三千元的純收入。
每年7月至9月,是烤制煙葉的季節。烤房中,編煙夾上懸挂的煙葉從綠色變為金黃,需要一個星期不間斷烘烤。壺瓶山供電所臺區經理漆紹英説,每年這個時候,他們會提前進行設備檢查,不間斷維護,確保不出現停電問題。
今年8月,石門縣脫貧摘帽,剩頭林場的16戶貧困戶也基本脫貧。在覃文看來,生活水準提高,産業規模擴大,用電需求自然日益增長,“用電量指數”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脫貧成效。
-
創新“生態+扶貧”方式 草原管護公益崗位助牧區穩定脫貧
近年來青海省共設立4萬多個草原生態管護員崗位,在彌補政府草原生態監管短板的同時,有效帶動了當地牧民群眾增收和困難群眾脫貧。2018-09-20 17:16:58
-
貴州黔西:東西協作發展“甜蜜産業”助脫貧
自去年5月份對接幫扶以來,廣州市花都區新雅街道作為漆樹村的幫扶單位,通過在村裏實地考察和了解貧困戶發展意願後,兩地政府為貧困戶選擇了養蜂産業,廣州花都區出資50萬元作為漆樹村養蜂産業發展資金。2018-09-20 16:25:43
-
甘肅廣河脫貧樣本助兩岸記者解碼大陸精準扶貧
廣河縣找到了電商扶貧這條路,在電商帶動貧困戶就業創業上下功夫,採取“前店後廠帶貧困戶”的模式,探索電商扶貧加工車間。2018-09-18 20:38:40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