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8月22日電 題:“脫貧致富,老區人有新法寶”——革命老區江西永新科技創新助力脫貧見聞
新華社記者胡喆、郭強
告別眼前一畝三分地,紅土地煥發新活力。作為“三灣改編”誕生地,革命老區江西省永新縣在科技部近30年定點幫扶下,于近日由江西省政府批準,正式“脫貧摘帽”。
“太空36號”白蓮生態種植、蝦稻共作養殖、蠶桑科技超市……在任務艱巨的脫貧攻堅戰中,記者深入永新調查發現,新技術、新理念、新方法已深入人心,老區人民有了脫貧致富的“新法寶”。
炎炎夏日,蓮子飄香。接天蓮葉之上,無人機正自由飛翔。旋翼産生的氣流將農藥和肥料充分霧化,均勻灑在百畝蓮田之上。在永新縣“科技示范村”龍田鄉榮天村,由科技部“星火計劃”支援的“太空36號”白蓮生態種植項目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放棄福建高薪工作回鄉鼓搗農活創業的村民賀曉忠,是當地有名的無人機飛手。兩年前他回到家鄉,在科技部扶貧幹部、駐村第一書記鄭迪的幫助下,開始用無人機為白蓮施肥、灑藥。他告訴記者説:“一上午3小時200畝,用無人機代替人來操作,高效、賺錢又省心。”
鄭迪介紹,除了無人機開得溜,賀曉忠還完成了多項農用機具的發明創造,成為村裏名副其實的“發明大王”,帶著鄉親們用科技創新的手段大大提升農業生産效率,共同脫貧致富奔小康。
在距離龍田鄉不遠的永新縣龍門鎮,城市裏的宵夜主角小龍蝦,在這裏完成了一次“躍龍門”式的逆襲。
段丹丹是村裏出了名的“動手達人”,養鳥對話、鼓搗電子設備……這一次,他將目光投向了最近“爆紅”的小龍蝦。
小龍蝦雖好吃,養起來卻不容易。水質、投餌、蝦苗等都有講究和學問,如何將養殖和脫貧結合,也絕非易事。從深圳歸來的段丹丹,骨子裏既有特區人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也有革命老區堅韌不拔的拼勁。
在經歷蝦苗存活不了等諸多挫折後,通過科技特派員的技術支援,段丹丹總結摸索出一套適合當地特點的養殖經驗,並帶著村裏的貧困戶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為當地有名的小龍蝦養殖扶貧示范基地。
山雨即來,旁人正欲避雨,段丹丹卻來不及和記者多交談,披上雨衣便衝進地裏。他告訴記者,一場大雨之後,或許會有更多驚喜。
一根長長的絲瓜絡,如何與面膜扯上關係?在科技創新的支撐與引領下,許多過去在永新人看來不可思議的想法正逐漸變為現實。
在“三灣改編”誕生地永新縣三灣鄉三灣村,以種養專業合作社為依托,採用“黨建+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村內周邊8戶貧困戶加入絲瓜絡種植,主要用于床上用品和面膜等化粧品的開發,畝均收益2000至3000元。同時,引入互聯網實時監控的認種認購模式,讓消費者預付費、參與生態絲瓜絡産品生産全程,充分利用科技創新業態引領農業産業發展。
科技部農村科技司有關負責人介紹,多年來,科技部在永新縣推進75項國家科技扶貧項目,2016年以來通過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提高種桑養蠶、蔬菜種植、水産養殖等傳統農業産業的科技含量,推廣220余項新技術、新品種。同時,綜合整合農業先進技術,推廣機械化、規模化的現代農業生産方式,完善基礎設施,發掘立體生態效益。
“永新永新,永遠創新。”永新縣委書記肖兵表示,“脫貧摘帽”後,永新將堅持把科技創新作為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驅動力,讓科技更好地服務于脫貧成果的鞏固和鄉村振興事業。
科技部扶貧幹部、永新縣副縣長郭戎説,下一步將全力搭建好創新創業平臺,讓科技創新在永新的發展中發揮更大的驅動作用;持續落實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繼續保障現有扶貧産業穩步發展,持續打造永新的新興産業;不斷充實科技扶貧隊伍,實現科技特派團貧困村全覆蓋,為永新科技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
脫貧攻堅的重要一步——寫在40個貧困縣脫貧摘帽之際
這40個縣脫貧摘帽,對還未摘帽的貧困縣起到激勵和示范作用,給了扶貧幹部和貧困群眾信心和經驗。2018-08-17 22:44:17
-
把“摘帽”當成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新起點
這是我國脫貧攻堅工作取得的又一可喜成果。2018-08-17 19:49:41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