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頒布;1980年5月1日,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食成立——
“001號”合資企業,難忘的“新鮮空氣”(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①)
圖為1980年5月,北京航食成立儀式上,與會人員合影。
圖為1980年北京航食成立初期的配餐樓。
圖為北京航食成立之初的配餐間。
圖為生産部冷廚房擺餐。
圖為蟹鉗魚子海鮮。
圖為北京航食三期配餐樓全景。
圖為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批復通知,具有歷史意義的外資審字(1980)第一號。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年。40年來,中國成功實現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變革。從第一家合資企業到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從經濟特區、首批開放城市到自貿區,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係列報道“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回顧改革開放40年來那些重要的開放節點,聚焦對外開放的不懈探索和寶貴經驗。對外開放是富民強國之路,也是合作共贏之路。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中國的發展道路必將越走越寬闊。
——編者
1980年,付燕君19歲,剛從北京市服務學校烹飪專業畢業。38年過去了,他還清楚地記得剛到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報到的場景,連同眼前嶄新一切帶來的經久不息的震撼。
那倣佛是一扇新世界的大門。付燕君一頭撞開了自己的職業生涯,而中國企業則第一次嘗到來自外部的“新鮮空氣”。
1980年5月1日,含著中外合資企業“001號”的“金鑰匙”,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誕生了。
38年,迎著改革開放春風而生,順著時代發展潮流而進。他們的故事,也是改革和開放的注腳。
從“食堂”到現代化航食企業
——“生産車間裏飄散著奶油和麵包的香味,當時覺得真是香啊”
“當時覺得榮耀啊!”直到今天,付燕君仍然清楚地記得在第一家合資企業工作的自豪感和那種耳目一新的感受。“真是開了眼界。”他説。
作為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北京航食有許許多多的創新和由內而外的不一樣。而作為初涉職場的19歲青年,付燕君最直接的感受是“一水兒沒見過的先進設備”。
上世紀80年代,廚房用火靠燒煤,平房裏沒有冷熱水管,案板是木頭的,更沒有洗滌靈這樣的清潔洗劑。但付燕君發現,在北京航食的工作間裏,用的都是電煎鍋、蒸汽湯鍋這樣的電器設備,冷熱水管兼備,案臺廚具都是不銹鋼的。“連食材啥的包裝都是進口的,以前哪有機會見吶!”他説。
改革開放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1979年7月1日,《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通過。中國對外開放邁出關鍵一步。
政策打開了機遇的空間。在當時,航空食品企業在大陸還是新鮮事物。香港人伍沾德、伍淑清父女懷著愛國熱忱,帶團隊來到大陸,和有關部門接洽開辦合資航空食品企業。幾經溝通,1980年5月1日,中外合資企業“001號”——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投資雙方分別為:中國民航北京管理局,出資300萬元,佔股51%;香港伍沾德先生為代表的中國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出資288萬元,佔股49%。
在北京航食黨委副書記李達曄看來,這讓北京航食(前身)開始從“食堂做飯的”轉向“現代化的航空食品企業”。中國民航也結束了沒有配餐公司的歷史。
李達曄也是80年代來到北京航食工作的。那個時候,西式糕點還是市場上的稀罕物。所以,對他而言,合資的北京航食帶來的最初體驗和嗅覺密切相關。
“生産車間裏飄散著奶油和麵包的香味,這是以前餐廳裏沒有過的,當時覺得真是香啊。”他説,後來,“香味”漸漸地飄散出來,市場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西式糕點和麵包房。
“飄散出墻的清香”也好似一個隱喻。隨著以北京航食為代表的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成立,越來越多外商進入中國市場。1986、1995年中國分別有了外商獨資企業、中外合作經營企業,中外企業之間的交流合作日漸繁盛。
38年一直盈利
——企業機制新、技術標準新,合資為傳統企業注入新活力
開風氣之先是毫無疑問的。但北京航食日後的經營成績,仍然超出預期。
合資之後,北京航食一方面加大餐食種類研發,中西兼顧,滿足中外旅客的需要。到1987年,餐食種類達600余種,西餐佔45%以上。另一方面在餐食品質、品種和衛生標準上迅速與國際接軌,改進餐食、飲料和用品的外觀包裝。生産業務量隨之快速增長。成立合資公司8個月以後,日配餐量就翻了一番。
“北京航食從成立的那一天就沒有虧損過,一直是盈利的。”曾經在財務部門工作的李達曄對記者説。
這樣的轉變並不容易。在合資前的1979年,北京航食只是民航北京管理局運輸服務部一個手工作坊式的配餐供應室,員工三十幾名,日配餐量僅600多份。
今天回過頭來看,中翼公司黨委書記兼北京航食總經理布赫説,“合資的北京航食至少有兩新,一是機制新;二是技術標準新”。這也是隨後許多來華外商外資帶給中國本土的啟示。
機制新。在合資過程中,北京航食實行“董事會+總經理”的治理模式。在企業管理上,1996年,北京航食率先與職工簽訂用工合同;1999年,又在民航行業內率先建立起嚴格規范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
技術標準新。1980年和1981年,漢莎航空公司曾兩次對北京航食的餐食和用水等12個項目進行抽查化驗,均給予了北京航食“衛生標準高”的肯定。
不過,正如後來許多外資在華經營成功都離不開中國市場的土壤和環境一樣,北京航食快速發展的背後還有兩條線索。
一是中國民航業的發展。1980年,中國民航全年旅客運輸量僅343萬人,到2017年,旅客運輸量是5.49億人次。快速增長的航空旅客量意味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一是中國餐飲業的發展。從1978年到2017年,中國餐飲業從業人數從100萬增長到3000萬,全國餐飲營收從54.8億元增長到近4萬億元。而且,快速擴大的市場規模背後,對品質的要求也日益提升。“以前大家吃飽就行了,現在還要吃好,要吃得營養健康,對我們航空餐食也是機遇。”北京航食研發總廚劉江説。
到今天,北京航食有員工近3000名,日均配餐量超10萬份,每日配餐航班超500 架次。為德國漢莎、阿聯酋、美聯航、日航等30余家外國航空公司以及國航、東航、南航等多家國內航空公司提供機上配餐服務。2018年1-7月,銷售收入超過7億元。
“合資是非常成功的。既開創中國企業的先河,也受益于國家政策,北京航食是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成長壯大的。”李達曄説。
“001號”要做“百年老號”
——“001號”還要繼續做産業模式的開創者和行業標準的參與制訂者,做中華餐飲文化的全球傳播者
如果説“001號”是歷史的榮耀,那麼它在38年後的今天還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更大的期待和責任。“‘001號’也是我們背負的行業使命。”布赫説,在變化的市場環境下,北京航食還要繼續爭當産業模式的開創者和行業標準的參與制訂者。
38年,北京航食深刻感受到“變化”二字。
實力的巨大變化。今天,北京航食已經擁有一支被稱為“聯合國軍”的廚師隊伍,成員來自瑞士、日本、新加坡、巴基斯坦等多個國家;在生産車間,原材料早已實現“買全球”,澳大利亞的鮑魚,挪威的三文魚、意大利的奶酪等不一而足。“國家強大了,企業發展了。”付燕君説,北京航食發展越來越好,雖然還有不足的地方,不過是能靠自己的力量“再上一層樓的”。經歷了最初的快速學習,北京航食到了要依靠內生動力更進一步的時候。
市場競爭的變化。一方面,航空配餐公司早已不是獨此一家;另一方面,雖然只是復雜航空係統中的一個微小環節,但是大家對餐食的感知明顯,要求也高。“不像以前,現在大家見得多了,要求更精細了,菜品研發的難度也越來越高了。”劉江説。
順應這些變化,北京航食也在不斷變革。
北京航食正在謀劃從生産制造轉向服務制造,實現從餐食設計到制作和供應商管理的全鏈條服務;正在參與航空食品行業安全規則、應急管理規則等方面的制訂……
除此之外,“001號”還有自己的夢想——讓富有民族特色的航空食品為世界人民服務。
“餐食借著航空飛到五大洲,也是中華餐飲文化的傳播者。”布赫説,他們正在考慮在飛機上做更多中華飲食文化的呈現。8月份即將飛往意大利的航班上,會有一碗熱騰騰的來自中國的粥。
對于“001號”的延續和發展,北京航食看得清楚。“不是所有的店都能輕易成為百年老字號。”布赫説,或許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生命周期,但是我們要有所作為,要在實踐中接受檢驗。
今年,付燕君57歲,是北京航食行政總廚。體驗過北京航食一二三期越來越大的廠房;經歷過配餐量從幾百份到上十萬份的增長;如今,他就琢磨著怎麼應對航空公司和旅客越來越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
“001號”的發展、改革開放的巨變,對他而言,不斷印證著入職時心頭的期待——“肯定有發展前途!”(記者 李婕)
-
專訪:圍繞“一帶一路”倡議實現互利共贏——訪馬來西亞馬中關丹産業園合資公司董事馬正國
關丹産業園合資公司董事、廣西北部灣國際港務集團副總經理馬正國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園區2017年在招商引資以及配合入園企業生産方面成效顯著,在收獲前期投入成果的同時已經開始讓當地民眾和企業受益。2018-02-15 11:05:50
-
人民網評:堅守改革開放正確之路強國之路富民之路
時間無窮長,但總有特殊的時間節點帶給人們前行的力量;未來無窮遠,當改革的步伐一步步延伸到遠方,一切努力便有了非比尋常的意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得以實現”,我們每個人都將是歷史的見證者。2018-08-12 11:27:21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