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30日電題:沙綠富民興業——毛烏素沙地奏響生態文明動聽樂章
新華社記者李仁虎、任會斌
一望無際的林草鋪成綠色的海洋,房舍村落在樹林中若隱若現。藍天白雲下,莊稼茂盛,牛羊成群……夏日,廣袤的毛烏素沙地上生機勃勃,一派田園風光。
“現在進沙地走走,真是心曠神怡。”《毛烏素綠色傳奇》的作者肖亦農感慨地説,他在這片土地上生活了近40年,對風沙肆虐的景象記憶猶新。
漫漫沙海變為希望的田野
“黃沙滾滾半天來,白天屋裏點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一夜草場沙裏埋。”毛烏素沙地面積達4萬多平方公裏,主要分布在鄂爾多斯市南部的烏審旗、鄂托克前旗等旗區境內,過去,這裏是風沙肆虐的漫漫沙海。
經過60多年治理,如今,毛烏素沙地已經披上綠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昔日的不毛之地,如今已成為片片良田、果園和豐美的草場。
“看桃子杏子長多大,一點農藥化肥都沒用過。那邊是西瓜,還有玉米、谷子……”在烏審旗薩拉烏蘇村,全國治沙標兵殷玉珍領著記者邊走邊看。
薩拉烏蘇村位于毛烏素沙地南端,1985年,殷玉珍嫁到這裏。“當時到處是大沙,方圓十幾裏只有我們一戶人和一棵樹,我心涼的記不清哭了多少回。”從栽下第一株樹苗起,她和丈夫冒著嚴寒酷暑,30多年來把近6萬畝沙地變成了綠洲。
烏審旗烏審召鎮布日都嘎查,當地群眾大規模治理毛烏素沙地的起點,20世紀60年代,“牧區大寨烏審召”成為全國生態建設的一面旗幟。
現任嘎查長那仁滿都拉告訴記者,全嘎查有80多萬畝牧場,最嚴峻時有三分之二成了明沙,許多房屋被沙掩埋。如今,這個嘎查楊柳縈繞,草場裏長滿了檸條、羊柴等牧草。
“20世紀80年代初,全嘎查有7000多頭(只)牛羊,由于草不夠吃,個個瘦得皮包骨頭。現在草場綠了,牛羊已經增長到3萬多頭(只)。”那仁滿都拉説。
據介紹,20世紀80年代末,烏審旗和鄂托克前旗的森林覆蓋率分別為7%、2.58%,植被蓋度不超過30%,去年底兩旗的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32.89%和23.59%,植被蓋度超過60%,其他旗區境內的沙地生態也明顯改善。
綠富同興的美麗畫卷
濫墾亂伐、過度放牧曾導致毛烏素沙地生態持續惡化。鄂爾多斯市在禁止開荒、禁止放養山羊等措施基礎上,2000年在國內率先實施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發放貸款、補貼支持建設飼料地、棚圈,引導牧民種養結合、舍飼圈養。
“起初挺抵觸,白天有人查,我就夜裏放牧。”鄂托克前旗塔班陶勒蓋嘎查的牧民王楚格回憶説。他家在毛烏素沙地西北部,有近4000畝草場,政策出臺前散養著600多只絨山羊,連年過度放牧造成近半草場嚴重沙化,其中有1000多畝草場上到處是起伏的沙梁。
眼看草場有被流沙吞沒之憂,王楚格試著變散養為圈養,把草場分成兩片輪牧,小規模種植玉米作飼料,幾年下來,牧草真的多了高了。
“政策是對的,現在我完全接受。”王楚格感慨地説。近些年,他種植檸條、羊柴改良草場,現在他家圈養著400多只羊,種著300畝青貯玉米和苜蓿,牧場裏滿目綠色。與王楚格一樣,保護生態如今已經化為農牧民的自覺行動。
生産綠色有機食品,發展棗、葡萄、文冠果等經濟林,開發沙地旅遊……當地政府和百姓還改變治沙單純為了生態效益的做法,向生態建設與生態經濟發展相結合轉變,努力構建生態經濟體係。
前幾年,殷玉珍挂出了“玉珍生態園”的招牌,吸引人們前去遊玩。她和丈夫還在林間改造出一片水澆地,種植瓜果蔬菜和小米、綠豆等雜糧。“沙地裏無污染,都是綠色食品。”殷玉珍説,現在每年僅雜糧就能收入二三十萬元。
王楚格也投入20多萬元,在草場旁邊興建了兩座蒙古包開“牧家樂”,去年算上養羊,總收入近35萬元。目前,僅鄂托克前旗就涌現出近300戶“農家樂”“牧家樂”。
綠進沙退,金黃的沙丘反而成了稀缺的旅遊資源。“大沙頭”因是毛烏素沙地西北端的起點得名,鄂托克前旗依托這片被草木圍封起來的大沙丘,申報了國家沙漠公園,如今這裏成了當地著名的旅遊景點,去年遊客超過13萬人次。
生態與高質量發展協調共進
佔地6萬多畝的烏審召生態工業園綠樹花草繁茂,成群的水鳥在湖面上嬉戲。蘇裏格天然氣開發公司等4家大型企業散布其間,園區一隅還建有面積達3000多畝的生態公園,每年接待遊客四五千人。
博源生態開發公司總經理李傑介紹,湖泊名叫察汗淖爾,曾是一個鹼湖,30年前這一帶只有94棵樹,70%以上的土地被沙丘盤踞,流沙不斷侵蝕湖面。
20世紀80年代末,鹼礦枯竭,博源集團在此發展天然氣化工,興建工業園。“沙窩子裏想建工廠?”“癡人説夢吧”……面對質疑嘲諷,從1988年起,這家企業要求職工每年圍著鹼湖植樹3—5天,2004年起又專門成立生態公司治沙,至今已投入1億多元,徹底改變了這裏的生態環境,企業也絕地重生。
毛烏素沙地上的樹以沙柳、檸條等灌木為主,這些灌木每隔三五年必須平茬一次,否則就會枯死。平茬的嫩枝條可以用作燃料或加工成人造板、動物飼料。
2012年投入運營的毛烏素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每年可消耗灌木枝條18萬噸,可發電1.5億千瓦時。該公司副總經理韓廣平説,公司投資營造了38萬畝灌木林,另外還以每噸三四百元的價格向烏審旗、伊金霍洛旗等地的農牧民收購幹灌木枝條,既帶動了生態建設,又增加了農牧民收入。
沙柳等灌木枝條幾乎不含硫等雜質,這家公司還收集發電時産生的二氧化碳,用來養殖螺旋藻,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量。
禁止工廠抽採地下水生産、工業污水深度處理……毛烏素沙地范圍內的各個旗區,嚴格要求企業處理“三廢”。一座座現代化企業、一處處工業園區與綠色相映成景,廣闊的毛烏素沙地上正呈現出一幅生態與高質量發展協調共進的壯美畫卷。
-
王晨: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推動大氣污染防治法有效實施
王晨説,大氣污染防治法執法檢查是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監督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06-27 21:56:23
-
“捂蓋子”是生態文明“絆腳石”
對于那些“捂蓋子”的地方政府官員必須嚴懲,讓其得不償失,徹底打消環保工作可以蒙混過關的心態。2018-06-27 10:44:05
-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走過十年成果豐碩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至今已創辦十年,繼聚焦“綠色經濟”“低碳發展”等生態前沿問題後,2018年年會將以“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主題,關注“生態優先”戰略。2018-06-22 16:51:25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