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6月27日電 題:昔日黃河荒灘變身“綠色銀行”——一個沿黃鄉鎮的生態小康路
新華社記者李文哲
“昔日爛河灘,今日花果山;昔日貧困灘,今日賽江南……”説起鄉裏這些年來的變化,河南省新鄉市平原示范區橋北鄉鹽店莊村村民蔣紅超念起了這段順口溜。
幾年前,蔣紅超還是個貧困戶。“以前都是荒灘地,種糧靠天吃飯。2013年俺跟著村支書種了15畝桃樹,2016年一挂果就賣了7萬多塊錢,俺也脫了貧。”蔣紅超説,去年市委政法委駐村工作隊隊長雲美又幫俺籌錢,俺成立了益農專業食用菌合作社,利用桃枝發展食用菌種植,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橋北鄉地處黃河北岸,與鄭州市隔河相望。作為灘區鄉鎮,由于灘多、坡多、泥多,過去,磚瓦窯廠是鄉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為保護黃河灘區生態,2009年,隨著窯廠拆除復耕工作的開展,曾經輝煌一時的磚瓦窯廠悄然淡出。如何帶領荒灘上的老百姓脫貧致富?“改良土壤,種植果蔬,走生態小康路。”橋北鄉黨委書記王丁説,走這路還離不開像關源群這樣的帶頭人。
2008年當選鹽店莊村村支書後,關源群發現村裏人均土地多,可以種植果菜等經濟作物增加收入。于是,他多次跑市場,反復考察比較,最終確定種植主幹型優質早熟桃。
“村民種糧食都習慣了,怕果樹不好種、果子沒人要,一開始免費發樹苗都沒人願意跟著種。”關源群説。
沒人種,關源群就把自家20多畝土地全部種上桃樹,又説服了部分黨員幹部和群眾,全村當年試種桃樹80余畝,第二年畝産桃1000多公斤,畝收入4000多元。
眼看著種桃比種糧食賺錢,村民們的積極性被調動了起來。桃樹的産量越來越高,品種越來越多,村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2016年,全村實現整村脫貧,桃樹種植面積達到6000多畝,佔到全村土地面積的三分之二。
“現在村裏的桃園有8000多畝了。發展要想可持續,還得把産業做大做強。”關源群説,通過舉辦桃花節、利用桃枝發展食用菌種植、建設一體化果品批發市場等一係列舉措,鹽店莊村正在不斷拉長桃産業鏈條。
不僅有桃園。在如今的橋北鄉,還有著千畝刺槐林、千畝葡萄園、千畝韭菜配送基地等,吸引了不少周邊市民前來遊玩採摘。
“現在這荒灘已經成了‘綠色銀行’。”河南美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毛星茗説,公司主要種植經營有機果蔬,2017年以來,已為洪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長期務工崗位11個,人均年收入12337元。
在規模化經營、標準化生産、三産融合發展下,農旅産業正在成為橋北鄉新的支柱産業。截至目前,橋北鄉共有農産品加工企業17家,農業種植觀光企業5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8家。全鄉林果業面積已達1.62萬畝,蔬菜種植面積達到1700畝。
平原示范區黨工委書記鹿建宇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圍繞鄭新融合發展的機遇,充分利用黃河灘區的自然資源,一體規劃、兩岸協調,共建國家級黃河生態帶,謀劃實施生態旅遊、觀光農業、互聯網+認養農業等綠色産業,以橋北鄉為例,在示范區內的沿黃鄉鎮打造兩岸群眾看、玩、食、娛、購一條龍的生態旅遊産業鏈。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質量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