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6月6日電(記者秦亞洲)“這幾天就要作繭了,正是轉場的要緊時候。”65歲的丁有成小心翼翼地走在山坡上,幾乎濕透的襯衣貼在後背,兩只手緊緊扶住頭頂的籮筐,裏面是通身金黃色的柞蠶。
擁有悠久養蠶史和數百萬畝宜蠶林地的河南省西部山區縣,近年來通過發展養蠶業帶動家住山區、有勞動能力,但年齡較大無法外出打工的貧困戶,在家門口養蠶脫貧致富。
河南省魯山縣蠶業局和魯山縣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在全縣范圍內遴選農民養蠶技術能手,有20多年養蠶經驗,總結出不少殺蟲、防鳥心得的丁有成脫穎而出。
“五六十歲的農村人,沒有文化沒有技術,打工誰要?”已經是附近十裏八鄉養蠶脫貧帶頭人的丁有成説,“現在,養蠶不難,政府資金補貼;賣繭不難,企業托底收購。我帶動9戶貧困戶,喊的口號是‘兩年脫貧,三年致富’。”
“吃糧靠種田,花錢靠養蠶。”位于河南省西部山區的南召、內鄉、魯山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廣泛流傳著這樣的説法。養蠶興盛時期,魯山縣擁有“十萬賣棉(絲)人”,南召縣“十萬大軍織壁毯”。
南召縣蠶業局局長程興華説:“養蠶是一個短平快的項目,每年集中勞動時間大約3個月。去年,南召縣農戶養蠶、參與打工等共約1680戶,收入約1.25億元。”南召縣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提供了“三免費”政策:蠶坡免費,蠶種免費,技術指導免費。
河南省財政、農業、保險等部門還把養蠶作為特色險種,省縣兩級財政負擔保險費的80%,蠶農負擔20%。河南省蠶業科學研究院也不斷加大育種、研發力度,秋蠶已經試養成功。
魯山縣仙女織工貿有限公司在帶動農戶脫貧、成立蠶農合作社的同時,收購民間織機,挖掘手工織藝,不斷探索絲綢植物染配料技術,生産的純手工絲綢、圍巾、服裝、家紡等産品遠銷國外,供不應求。南召縣一些企業開始通過生物技術發展蛹蟲草等保健品。
産業鏈條不斷拉長,新産品研發成功並受到市場歡迎,既為養蠶提供了穩定的市場環境,也成為當地發展文化旅遊産業和政府招商引資的名片。圍繞“蠶-繭-絲-綢”的特色産業基地正在河南西部山區縣形成,化粧品、保健品等高科技産品也成為新的研發、投資方向。
-
一個石旮旯縣的脫貧致富“三字訣”
“解碼”西疇縣的脫貧致富路,當地幹部群眾不無自豪説到的是不等不靠、艱苦奮鬥的西疇精神,具體言之,是難能可貴的“三字訣”:苦、自、帶。2018-06-05 07:40:11
-
“跟著科學家種植,致富有希望”——雲南省科技支撐精準脫貧增添新動能
近幾年來,科技推廣在雲嶺高原形成星星之火燎原之勢,雲南充分發揮院士、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在脫貧攻堅中的科技支撐作用,為打好全省精準脫貧攻堅戰增添新動能。2018-06-03 08:42:33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