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5月31日電 題:將昔日“窎溝”繪成今日“幸福村”——記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
新華社記者王大千
千畝“花海”産值規模1200萬元、年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2萬元,産業興旺、村容整潔、人心凝聚、鄉風文明的“幸福村”……這是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的今天。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這個村子被稱為“窎溝”。窎:深邃、遙遠。這個字對邊麻溝村山大溝深、高寒偏遠的自然環境做了高度概括,“好女不嫁窎溝漢”的説法更是村莊曾經貧窮落後的生動寫照。
昔日“窎溝”,今日“幸福村”。這一巨變背後,是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帶領幹部群眾8年苦幹、不懈奮鬥的堅實足跡。
人心齊 村莊美
讀過高中的李培東是上世紀90年代邊麻溝村最有文化的人。他有心氣,腦子活,當過村會計,做過小生意,後來做苗木育種賺了“第一桶金”,又在縣城開起了駕校。
2011年,在群眾推舉下,已經把家搬到縣城的李培東回到邊麻溝村擔任村委會主任。“村舍亂建,道路不通,群眾觀念落後,除了年復一年種植油菜、青稞、馬鈴薯,沒有其他收入來源。”李培東説,回村第二天,他就召集全體村民大會統一認識:大家選我,我為大家,團結一心擰成一股勁,讓村裏的日子好起來。
全村162戶612人只有耕地84.66公頃,種地肯定沒出路。李培東多次到縣城、鄉裏爭取就業項目,請來泥瓦匠、電焊工、廚師等給每家每戶教技術,找好就業路子鼓勵年輕人外出打工。一兩年時間,村民們的收入明顯提高。
可環境差、沒秩序仍是李培東心頭的煩惱事。他夜裏寫調研材料,白天跑縣裏相關部門,一遍遍匯報想法,反覆論證把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放在邊麻溝村的可行性。項目下來後,他又自己墊錢租來推土機,先把自家不合規的房子拆了。
“那段時間,我在前頭走,推土機和拉著建材的拖拉機在後面跟,拆一家違章建設的房子,就卸下蓋新房的磚頭木料,誰家蓋房有困難,我借錢再借人力幫他們。”李培東説。
瀝青路四通八達,農家庭院錯落有致……雷厲風行的村主任感染了一大批人,邊麻溝村也建成了環境優美的新農村。2014年村兩委班子換屆,李培東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大家盼望跟著李書記過上更好的日子。
産業興 富而樂
群眾擁護心裏暖,可李培東沒時間停下來驕傲:村裏還有幾戶缺勞動力的家庭沒脫貧,40多個光棍沒媳婦,僅靠打工賺錢太單薄。黨的政策鼓勵鄉村振興,鄉親們錢袋子要鼓起來,得有産業做支撐。
2015年,一次邂逅給李培東眼前打開了一扇窗。幾名韓國遊客貪戀美景進入邊麻溝村,比比畫畫聊了幾句,李培東突然想到,村裏山清水秀生態好,可以打造“美麗”農莊發展鄉村旅遊,鄉親們就地致富才是高品質可持續發展的好路子。
村兩委班子匯報,大通縣積極對接青海省旅遊扶貧項目,用各色花卉將山坡鋪成花的海洋來打開財富之門的規劃躍然紙上。為解決“花海”建設用地問題,村兩委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轉了109戶村民的800畝土地,栽植了福祿考、鳶尾、玫瑰等30余種觀賞花卉。
李培東從自己的駕校借出1000萬元資金,鄉村兩級黨員幹部多方籌資,共投入1500余萬元建起了觀景臺、中心花壇、休憩長廊、倣古景區山門等配套景觀,完成了道路硬化及停車場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
2016年7月,邊麻溝花海景區正式開業,僅僅3個月,門票收入就達到140萬元。“花海”飄香,帶動30戶村民發展鄉村自助遊,10戶村民開起農家樂、特色小吃攤位,戶均日收入1000余元。景區還吸納50人穩定就業,月工資2000余元,其中包括10戶貧困戶。
今年40歲的楊進生去年剛娶了媳婦。他説,父親在景區管理停車場,他和母親搞綠化,全家一年收入達到10萬元。大家心裏都攢著勁兒比誰家日子過得好,連鄰里矛盾都變少了。
強支部 再奮鬥
“近幾年邊麻溝村各項工作有大飛躍,這和李書記帶領的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是分不開的。”70歲的老黨員侯秀蘭説。
從2011年起,李培東和村黨支部建立健全各項制度,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全村32名黨員嚴格參加固定黨日活動,研究解決一段時期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村幹部要有敢擔當、能作為的意識,跟黨走幹實事,千難萬阻都不怕。”李培東説。這幾年,生病的村民有支部出面聯繫醫院,鋪設排水管由黨員帶頭先挖開自家的宅基地,植樹造林、幫困濟貧,黨員幹部都走在前頭。
“老百姓是土壤,基層黨組織是根系。”邊麻溝村在加強班子自身建設的同時,還注重把年輕有為、有開拓精神、致富能力較強的農村黨員培養為村幹部,2017年,村裏發展了8名年輕黨員,都在村集體産業中發揮各自特長服務群眾。
“這樣的班子讓人放心,邊麻溝村也是鄰村爭相學習的樣板。”朔北藏族鄉黨委書記黃玉珍説,目前,東西部合作項目中南京對口支援西寧在邊麻溝村打造青海首個美麗鄉村示范點項目正在進行中,多來一批李培東式的帶頭人,鄉村振興指日可待。
-
綠水青山成“幸福靠山”——烏蒙山區白馬村脫貧見聞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曾經是白馬村的真實寫照。雙沙鎮副鎮長袁方紅説,這個村山多地少,位置很偏,400多戶漢族和苗族老鄉分散雜居,傳統的種植養殖只夠糊口,年輕一輩都外出打工了。2018-05-25 15:05:43
-
富起來的滋味——哈達彥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2018-05-20 17:20:37

-
大數據"坑熟客",技術之罪需規則規避
2018-03-02 08:58:39
-
高品質發展,怎麼消除“遊離感”?
2018-03-02 08:58:39
-
學校只剩一名學生,她卻堅守了18年
2018-03-01 14:40:53
-
有重大變動!騎共用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
2018-03-01 14:40:53
-
2018年,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
2018-03-01 09: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