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你的坐標受法律保護
騎共享單車,手機APP能獲取你所在的地址,並就近搜索適騎單車;打網約車,係統會將乘客和準備接單司機的位置信息進行分析和適配;逛街購物,APP也能根據你所在位置快速推薦“周邊好店”……越來越“懂你”的網絡定位服務,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和省心,但同時也帶來隱憂:個人地理信息是否正在讓你“無處遁形”?
即將于今年7月1日實施的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中,明確將個人地理信息納入法律保護,引發社會各界對個人地理信息安全的廣泛關注。個人地理信息泄露面臨哪些風險?該如何保護個人地理信息安全?
個人地理信息泄露風險日益突出
北京市民王女士曾在玉淵潭遊覽風景時,用蘋果手機拍攝了一張Live Photo(動態照片)並發布在了自己的微博上。雖然她用微博分享時並未使用定位功能,但很快就有好友留言:“原來這就是玉淵潭啊,真的好美哦!”王女士十分困惑,為何好友竟知道她在玉淵潭?經詢問,她才得知原來好友將Live Photo照片保存到自己的手機上後,手機相冊中就能直接顯示照片的拍攝地址。
為進一步驗證動態照片功能是否真的會泄露“蹤跡”,王女士按好友告知的方法操作,從微博保存了幾張其他用戶的動態照片到自己的手機相冊,好多都能顯示出拍攝地址,有的甚至精確到街道和門牌號。經詢問,蘋果客服人員告訴王女士,iPhone係統默認拍照時自帶個人地理位置,目前只有關閉相機的定位功能才能避免位置信息泄露,但同時提醒,這樣操作可能影響其他功能的使用。
此外,王女士還在自己手機上的“設置—隱私—定位服務—係統服務”裏找到了“常去地點”功能,上面詳細記錄了她到達過的所有地址,並進行了智能分類、次數記錄和軌跡查詢,比如訪問次數最多的地址就被係統標注為“家庭”。“這些功能的確很方便,但要是信息泄露了,那我豈不是如同‘裸奔’了?”面對如此強大而“貼心”的定位功能,王女士喜憂參半。
王女士的體驗,只是眾多用戶使用定位服務時所遇到諸多困惑的一個縮影。“手機地圖不僅能基于我所在位置為我規劃出行的實時線路,還能提醒我下一趟公交車還有幾站會到。”上班族李先生不禁感慨,“真是不論我在哪兒,手機地圖都實時知道啊!”不僅是出行導航,就連商店的免費WiFi也實時將各種商業信息精準推送給WiFi信號范圍內的用戶。看似免費的“蹭網”早就輕松實現商業“變現”,而這背後,同樣基于對用戶個人地理位置的鎖定。
近年來,LBS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s,基于位置的服務,簡稱“定位服務”)快速發展,被廣泛應用于社交、導航、打車、團購等各種社會生活中。例如,2016年12月騰訊位置服務團隊就宣布其定位服務日均調用量已突破500億次,峰值突破520億次,覆蓋用戶數6.8億,相當于每個中國智能手機用戶每天調用騰訊位置服務逾73次。天量個人地理信息被頻繁獲取的現狀,由此可見一斑,而這也暗藏日益突出的個人隱私泄露風險。
織密個人地理信息安全的保護“法網”
在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産權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看來,個人地理位置信息應納入網絡安全法中規定的“個人信息”范疇,同時針對網絡運營商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的行為,網絡安全法規定了應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立法規劃室副主任岳仲明認為,在新修訂的測繪法中,更是通過規定“互聯網地圖服務提供方等地理信息生産、使用單位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時,要遵守相應的法律法規和個人信息保護規定”,不僅明確和強化了對個人地理信息的立法保護,還將此種保護與其他相關法律規范有機銜接,構建起日益細密的個人地理信息保護“法網”。
“目前我國法律中已有關于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規定,將于今年10月1日起實施的民法總則把‘個人信息’作為一項重要的民事權利予以保護。”岳仲明進一步解釋説,此外互聯網地圖的服務提供者,以及測繪地理信息部門和網信部門,如有侵害公民個人地理信息的行為,都可按網絡安全法的規定進行最高達到一百萬的處罰,也可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處罰,對提供互聯網地圖服務的網站,如果有侵害個人信息的行為,還規定了停業整頓、吊銷許可證、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措施。
“現行刑法同時規定了國家機關,包括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部門,如將其在履職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或者非法提供給他人的,可以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岳仲明説。
在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司法解釋中,針對司法實踐中爭議頗多的“公民個人信息”范圍,該司法解釋將“行蹤軌跡”納入刑法保護的“公民個人信息”之列,並規定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跡信息50條以上即可入罪,提升了刑法對侵犯個人地理信息犯罪的打擊懲戒力度。
提升對個人地理信息的自我保護意識
“使用定位服務,個人信息很容易泄露,但好多APP都需要共享個人位置才能使用,真是沒轍!”“沒有定位服務,網約車不能打、共享單車不能騎,太不方便了,就算被知道位置也沒啥好擔心的。” 採訪中記者發現,對于個人地理信息泄露風險,不同用戶的重視程度可謂參差不齊。
“準備安裝某音樂APP,它卻非要我授予地理位置的權限。”大學生小段對此十分不解,但為了更好地享受服務,小段最終進行了授權。
現實中,不少用戶在下載並運行一些APP時,都被要求授予獲取位置信息等權限,否則好多功能將受限制。
“根據地理位置信息,法律規定應遵循必要原則,即信息收集與所提供的産品或服務有直接關聯。就個人地理位置信息而言,如打車軟件、地圖導航等確有收集的必要,但像音視頻播放器、閱讀軟件等,就沒有這個必要性了。”趙佔領認為。
據趙佔領觀察,當前各種APP種類繁多、魚龍混雜,甚至出現一些以收集用戶地理信息為主要目的的APP,但不少用戶卻不夠關注其中的個人地理信息泄露問題,更多從功能和用戶體驗角度上去考慮,從而不自覺忽略了其中的授權風險,有的甚至主動將權限開放給運營商,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趙佔領建議,應注意APP功能與獲取權限間的關聯性,切莫隨意授權,導致不必要的信息泄露。
在多位專家看來,用戶應提升風險意識和保護觀念,從自身把好個人地理信息安全保護的第一關。例如,當下不少用戶都習慣將手機作為“移動坐標”,在社交媒體上“走到哪,曬到哪”,對此專家建議,鑒于很多社交媒體的開放性,用戶更應謹慎小心、盡量避免提供精確的位置信息;此外,在連入一些公共網絡(如公共WiFi)的時候,也需要格外注意防范風險,不要輕易使用LBS服務,以免個人地理信息泄露並被惡意利用。(記者 倪弋)
-
千家網絡平臺測評用戶隱私政策透明度 157家得零分
自去年山東徐玉玉案等悲劇發生後,互聯網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問題,引發全社會高度關注。而隨著網絡安全法實施在即,當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現狀如何,再次成為舉國關注的焦點。2017-06-01 09:08:24
-
人民網評:把販賣公民隱私信息的“內鬼”抓幹凈
毋庸諱言,信息化是雙刃劍,便捷性和安全隱患交織緊密。一手抓有效打擊,一手抓源頭防范,唯有如此,才能構建信息安全的社會環境。2017-05-16 19:51:25
-
共享單車成“共享隱私” 女黑客一分鐘攻破高危漏洞
在昨日舉行的2017國際安全極客大賽GeekPwn年中賽上,女程序員演示了不到一分鐘攻破共享單車的高危漏洞,直接獲取用戶的個人資料、免費騎車的過程。2017-05-14 10:11:30

-
他是高鐵二等座最高貴的乘客
2017-06-14 09:40:47
-
高考考生家長都要注意的10大常見騙局
2017-06-14 09:40:34
-
支招了:"野雞大學"到底該如何辨別?
2017-06-14 08:26:58
-
久坐比跑步還傷膝蓋?
2017-06-14 08:26:58
-
這六種食物最好不要放冰箱
2017-06-14 08: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