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花白的“老中醫”端坐在一張古樸的木桌後侃侃而談,背景顯示是在一“病房”內,左右兩邊的病床上各躺着一名面容模糊的“患者”;
膚色黝黑的“農民”手捧飽滿的果子大步走到鏡頭前,“瞅瞅,這一大片全是咱們家的果,保證綠色無添加”。在他身後,十幾名工人在果園內勞作,地上堆滿了果籃;
穿着工服的“女工”站在生産流水線機器前,手腳麻利地打包着貨物,嘴裏説着“家人們,我家5000平方米工廠,真正的源頭廠家,全網最低價”。背景中,看不清面容的工人們正忙碌着……
在一些直播間,這些看似逼真的場景,其實都是假的——通過綠幕摳圖等特效技術合成的虛擬背景。
《法治日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一些使用虛擬背景的“綠幕直播間”大量存在於多個直播&&,在綠幕特效加持下,商家聲稱“生産源頭直髮”,誘導消費者下單。而綠幕摳圖技術和教程也在網上公開售賣,提供“場景搭建”一條龍服務。
虛擬背景直播
名為“××源頭工廠批發”的直播間內,主播正坐在一條擺滿衞生紙的傳送帶旁,背景中有多名流水線工人在不停地揀貨、打包。主播身旁的A4紙上寫着“所見即所得,工廠限時補貼,品牌紙巾5折起”。
當記者以消費者身份多次詢問是否可以移動機位展示一下工廠全貌時,主播視而不見、避而不答。與此同時,該直播賬號開始在評論區刷屏“工廠直髮,現貨現發,早拍早發貨”,迅速將記者的留言頂了下去。
在另一個文案為“售賣自己家的冬棗”的直播間,背景是成堆擺放的水果,但仔細看,整個畫面頗為不自然,就連主播身前擺放的冬棗也呈現摳圖效果,人物形象和背景交接處邊緣模糊。有買家詢問産地,主播立即回復;而當記者詢問是否可以展現産地實景時,主播卻顧左右而言他。記者點開該款産品的評論區,總共276條評論裏有60條差評,不少差評&&“貨不對板,跟直播間展示的完全不一樣”。
記者近日在多個短視頻&&上隨機選取了20個宣稱“工廠直髮”的直播間觀看,發現不少直播間採用了相似的話術和布景。然而,當記者在直播間詢問“具體工廠在哪”“能不能展示工廠內部實景”等問題時,主播要麼視而不見,要麼顧左右而言他,沒有一家能夠提供真實的工廠場景。
“你以為你看到的是工廠直播現場,實際上只是精心搭建的‘虛擬工廠’。”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消費者看到的診所、果園或工廠車間等直播現場,實際上是用綠幕搭建的“偽現場”“偽流水線”,看似繁忙實則是同一批商品來回倒騰,渲染“現場感”,就是想讓消費者覺得商品貨真價實、物美價廉,從而下單。
操作門檻很低
“越是貼近生産流程的直播間場景,越容易獲取消費者的信任、激發其購買欲,採用生産車間或工廠、果園、鄉間等場景,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正是部分直播間另辟蹊徑,假裝産品‘源頭’賣貨的原因。”上述業內人士説,&&對工廠場景的審核相對較為寬鬆,使得此類直播間大量存在,一旦流量達到一定規模,主播就可以通過帶貨佣金輕鬆獲利。
該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真正的工廠以生産為主,其流水線往往有規定的生産節奏,直播需要與生産線緊密配合,比較麻煩,但‘綠幕直播’不一樣,成本幾乎為零,家中的客廳、臥室,任何一個幾平方米的角落,拉上一塊綠布就能隨時開播。”
博主“古鎮靈廊”是一名直播行業從業者。他介紹説,“綠幕直播”的操作門檻很低,“有了相應的軟體之後,一塊幾十元的綠布、一部手機、幾盞補光燈就能搞定”。“很多直播&&的直播伴侶軟體都帶有‘綠幕摳像’功能,一鍵點擊即可更換背景,完全不需要使用者掌握高端剪輯技巧。”
他説,這種直播間的虛擬背景,大部分人看起來都“一眼假”,但是卻可能讓一些不熟悉網絡的老年人信以為真。他家中的老人就屢屢在瀏覽直播時上當,買回一堆號稱“源頭工廠直出”“産地直髮”的商品。他出於無奈,製作了多條綠幕虛假直播的揭秘視頻。
“古鎮靈廊”觀察發現,採用綠幕偽造直播場景的一些商家並非源頭廠家,而是沒有穩定貨源的“二道販子”,這些中間商的選品通常為看上去具有源頭優勢的産品,如各種零食、日用百貨、兒童玩具、助農水果、外貿尾單等。“因為這些産品容易用道具擺拍或者靠綠幕背景唬人,成本極低,搞個爆款騙一波,等大家發現上當了,他們把賬號一刪,換個‘馬甲’再來。”
已形成産業鏈
上述業內人士透露,“綠幕直播間”搭建服務已經發展成一條成熟的産業鏈——從素材包的銷售到技術指導,再到代搭直播間等應有盡有:
基礎服務是出售直播素材包,即賣家把各類背景視頻打包出售;技術指導則是負責教授如何搭綠幕、怎樣打光才不容易穿幫、用哪個軟體“一鍵摳像”;此外,服務方可以遠程控制手機,將綠幕摳像、背景視頻都調適到最佳狀態,主播只需出鏡即可。購買素材包通常只需花費幾十元,技術指導和直播間代搭建服務則需要幾百元甚至上千元。
記者調查發現,不少賬號在社交&&、短視頻&&等發布搭建虛擬直播間的內容,私信引流後兜售相關服務。
比如,在某兜售此類虛擬直播間的商家主頁,每段視頻的開頭都是手機對着綠布,隨着他的演示,手機屏幕內的直播場景千變萬化,既有動態也有靜態,涵蓋諸多直播帶貨場景,如眼鏡店、鞋店、茶具店、工廠生産線等。
記者在社交&&上&&了一名分享綠幕搭建零食工廠直播間教程的博主,該博主向記者兜售起虛擬直播素材庫和虛擬直播間遠程搭建服務。素材庫售價29.9元,內含各行各業的視頻、可用於直播背景的高清大圖,每週不定期更新。虛擬直播間遠程搭建服務分為三檔:188元的個人主播基礎套餐、268元的多&&開播套餐、688元的團隊高端套餐。
記者在電商&&以“直播視頻素材”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發現銷量最高的一款商品售價僅0.8元。記者諮詢後,商家回復稱,下單後會自動發送網盤鏈結,42G的視頻總素材,包含117個高清視頻,每個視頻時長幾秒鐘到幾分鐘不等,適用於多個直播帶貨場景。此外,該店舖內還有“鞋子生産工廠流水線”“食品生産工廠流水線清倉帶貨”等諸多品類的“綠幕直播帶貨”的視頻素材售賣。
針對&&對“綠幕直播間”的監管問題,記者向兩個主流短視頻&&的客服進行詢問,客服均回應稱,&&對於直播間使用綠幕技術本身並無限制。不過,一名客服同時強調,若是商家用綠幕營造出“源頭工廠”的假象,卻無法真實展示商品的生産過程或提供相應資質,那便存在誤導消費者之嫌,建議消費者留意直播間畫面是否有“虛擬背景”的提示,同時核對商品描述與實際情況是否相符,如若不符可以舉報商家虛假宣傳。
受訪專家認為,這類直播間利用“工廠直髮”“源頭髮貨”等標語,抓住消費者對性價比的追求引導下單,或涉嫌虛假宣傳,侵犯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相關&&應強化技術手段以精準識別和有效應對未明確標注的虛擬背景。(記者 趙 麗 實習生 宋昕怡)
虛構場景隱瞞真實貨源誘導購買涉嫌欺詐
商家利用綠幕虛構“源頭廠家”“百畝果園”,屬於通過技術手段偽造商品來源場景,以“源頭直髮”為賣點誤導消費者的行為,這類行為是零售業虛假宣傳頑疾在新業態中的延伸,所帶來的流量與銷量優勢,會直接擠壓合規商家的市場空間,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不公平競爭格局。
從法律上來看,直播間賣貨宣傳屬於商業廣告活動,一些“綠幕直播間”虛構場景、隱瞞真實貨源的行為,符合廣告法第二十八條“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情形,構成虛假廣告,商家需承擔停止發布、消除影響、罰款等行政責任,情節嚴重者可被吊銷營業執照。
針對當前網絡直播帶貨中存在的虛假宣傳等不規範現象,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實施條例特別強調了直播帶貨的透明度要求,明確規定主播必須清晰地向消費者説明“誰在帶貨”以及“帶誰的貨”。
直播電商時代,虛假宣傳不斷迭代的新形態是&&治理一直以來的挑戰和難題。對於&&而言,其本身雖然無權對商家提出過多的法律規定之外的要求,但有責任對直播間進行監督和管理,需要通過升級技術手段、優化治理策略等,及時靈活地應對各類新問題。
具體而言,要求直播帶貨者必須以顯著方式標明或者説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直播如果違法,&&、直播間和主播應“人人有責”;&&有義務幫助消費者維權;違規直播將面臨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的處罰。
值得強調的是,虛假宣傳並非直播電商獨有的問題,而是整個零售業都存在的普遍問題,並且是長期頑疾。因此,治理諸如“綠幕直播間”等虛假宣傳問題的核心,是要合力推倒虛假宣傳的“危墻”,改變重流量、輕誠信的行業風氣。
這需要政府、&&、商家、行業協會的共同努力,需要經由法律規制、技術升級、信用約束,逐步消除流量至上的短期導向,讓行業回歸以産品質量為核心、以消費者信任為基礎的健康發展軌道。
(黃尹旭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