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致遠互聯與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團隊聯合啟動了“人工智能+數字機關”課題研究。在課題啟動會上,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汪玉凱教授與致遠互聯董事長徐石接受了新華網專訪,共同探討人工智能賦能政府治理現代化的戰略意義、發展機遇與實踐路徑。

戰略引領:AI驅動政府治理模式深刻變革
談及課題的戰略價值,汪玉凱教授指出,人工智能在數字機關的應用高度契合國家政策導向,具有多重核心意義:
其一,將重塑政府運行模式,提升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其二,能顯著增強政府對外服務與監管能力,通過數據治理體系重構與場景應用創新,推動AI在政務領域的深化落地。
其三,有效破解過去“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局面,切實提升公眾對政府服務的獲得感與滿意度。
汪教授強調,當前全國“人工智能+政務”仍處於探索階段,課題將着力打造可推廣、可複製的共性&&,避免盲目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
隨着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的深入推進,相關科技企業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致遠互聯深耕政務與企業數字化服務領域23年,憑藉對底層技術架構、數據算法及行業know-how的深刻理解,公司將在課題研究與實踐中持續創造更大價值,服務更多政府與企業客戶。
實踐支撐:三大優勢構築課題堅實支撐
作為本次課題的核心參與方,致遠互聯將充分發揮應用導向作用,以“産學研”協同模式加速推動成果轉化。徐石董事長介紹,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
一是擁有深厚的政務服務實踐積累。已成功服務5000多家政府及事業單位,打造了多個標杆項目,如貴州省政府五級行政辦公一體化&&,覆蓋五級協同辦公、智慧公文、信息報送、公務用車等多元場景,形成了多元化的政務應用場景積累。
二是具備堅實的技術&&支撐能力。依託雲原生、微服務的新一代協同運營&&與CoMi AI智能體&&的協同,為各類政務場景創新提供靈活高效的應用搭建與部署能力。
三是擁有開放協同的生態整合能力。聯合互補性技術企業攻堅克難,以及協同研究院的資源保障,確保課題成果兼具前瞻性、先進性與可落地性,真正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閉環。
落地聚焦:三大任務明確課題研究方向
對於課題研究的重點方向,汪教授明確了三大核心任務:
一是打造全國共性的“人工智能+數字機關”&&。由致遠互聯負責技術架構與系統開發,專家團隊提供理論支撐,確保&&的科學性與推廣價值。
二是深化七大典型場景的AI融合應用。圍繞智能決策、基層減負、文檔管理、信息報送、值班管理、內部辦事“最多跑一次”等七大應用場景,深化AI技術融合。
三是構建完善的人工智能知識庫體系。通過智能問答、邊問邊辦等模式,優化公眾辦事體驗,打通政務服務中的堵點難點,讓群眾“少跑腿、快辦事、好辦事”。
在談及課題落地可能面臨的障礙時,汪教授強調,系統建設需堅持“低成本、集約化、見實效”原則,避免打造“廢系統”。他指出,致遠互聯二十餘年的政務服務經驗與技術積累,為課題落地提供了可靠保障,結合已有成功實踐,新應用系統的落地可能性與複製價值將大幅提升。
安全為本:築牢AI應用的底線防線
安全合規是政務AI應用的底線。徐石董事長&&,致遠互聯將從權限控制、數據安全、算法安全三大維度築牢保障:建立嚴密的權限管理體系,規範數據訪問範圍;整合內網沉澱的專有數據集與政策法規資源,強化數據安全管理;持續優化算法安全與訪問安全,應對技術發展帶來的安全挑戰。
展望未來戰略布局,徐石董事長透露,致遠互聯基於AI-COP智能協同運營&&的核心能力,將“AI+數字機關”服務作為公司重要戰略方向,依託5萬餘家企業客戶與5000余家政務客戶的深厚基礎,在技術自主可控的前提下,加速AI技術在政務領域的落地,打造新的業務增長極和服務升級引擎。汪教授則指出,“人工智能+數字機關”發展成熟的核心標誌,是實現技術賦能與政務變革的雙輪驅動,推動政府運行模式從科層制向高效化、人性化轉型,最終彰顯“以民為本”的價值理念。
此次課題的啟動,不僅是對國家“人工智能+”戰略的積極響應,更為數字政府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與實踐範式。隨着産學研各方的深度協同,有望加速AI技術在政務領域的規模化應用,助力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