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力量,也是華為的DNA。華為一直在踐行‘開放’的理念,用開放驅動創新。同時,華為注重自有知識産權的保護,也尊重他人的知識産權,包括專利、商標、版權和商業秘密等。”在近期舉行的第六屆創新與知識産權論壇上,華為首席法務官宋柳平如是説。

會上,華為還公布了其第六屆“十大發明”評選結果,包括:Scale-up超大規模超節點算力&&、鴻蒙全棧架構創新技術、折疊新形態、短距光互聯、新一代超高容量和性能SSD、GigaGreen RAN、基於實時環境認知的輔助駕駛新範式、昇騰親和數學推理加速 、F5G-A萬兆光接入:50G PON關鍵技術、紅楓原色影像等,既印證了華為長期高強度研發投入的紮實回報,也彰顯了其通過知識産權開放賦能産業生態的堅定決心。
堅持長期高強度研發 構築知識産權核心壁壘
華為始終將研發視為其生存與發展的生命線,以“長期主義”築牢創新根基。過去十年,華為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1249萬億元,2024年研發費用高達1797億元,佔銷售收入的比例達到20.8%,連續八年位列歐盟《工業研發投入記分牌》全球前六。這種持續高強度的投入,讓創新成果源源不斷轉化為高質量知識産權。
從1995年申請首件中國專利起步,華為的知識産權布局已形成覆蓋全球的立體網絡。2024年,華為新公開專利達3.7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量6600件,自2014年以來持續位居全球榜首。截至2024年底,華為全球有效授權專利超15萬件,其專利布局廣泛覆蓋5G、人工智能、雲計算等關鍵核心領域,為技術産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世界知識産權組織(WIPO)助理總幹事Marco Aleman評價:“華為是WIPO全球知識産權服務的主要使用者,其創新能力極為突出。”
高投入直接轉化為硬核技術。在全球創新格局中,華為的研發投入與專利布局正深度契合産業發展趨勢。本屆論壇公布的“十大發明”中,Scale-up超節點算力&&通過全對等互聯架構,使數百個AI處理器像單一計算機般協同工作;短距光互聯技術突破電互聯瓶頸,實現可靠性提升3倍、覆蓋範圍擴大12倍;GigaGreen RAN無線基站能耗降低30%,集成度領先業界30%。這些創新不僅應用於華為産品,更通過開源、標準貢獻等方式向産業開放。
構建開放共享生態 釋放知識産權産業價值
華為堅信,技術的價值在於廣泛使用。截至2024年底,華為已有超過20萬件專利進入公共領域供免費使用,並通過公益&&“查思專利”為全球科研人員提供免費檢索服務,該&&上線一年訪問量突破200萬次,近期新增“語義檢索”和“AI摘要”等功能,並且支持通過微信公眾號“查思專利”提供專利查詢服務,將進一步降低專利使用門檻。
開源生態是華為開放戰略的另一支柱。OpenHarmony社區吸引超8100名開發者提交千萬行代碼,openEuler操作系統裝機量突破1000萬套,覆蓋155個國家。華為副總裁、知識産權部部長樊志勇&&:“作為ICT産業的領先技術貢獻者,華為致力於通過軟體開源、硬體開放、專利申請、標準貢獻與學術論文等多種形式推動技術開放。”

在標準領域,華為2024年向國內外標準組織貢獻技術提案超1萬篇,累計提案量突破14萬篇。其技術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全球基礎設施:截至2024年底,超過27億部5G設備、12億部Wi-Fi設備、32億部多媒體設備獲得華為專利許可,48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通過授權使用華為技術。
尊重創新平衡發展 引領行業良性競爭秩序
在踐行開放戰略的同時,華為始終堅守知識産權保護底線,既重視自有創新成果的保護,也尊重他人的知識産權價值,通過構建公平合理的合作機制,推動行業形成良性競爭生態。
作為全球知識産權生態的重要參與者,華為始終秉持“權責對等”原則。2024年,華為專利許可收入約6.3億美元,而歷史上累計支付的專利許可費約為收入的三倍。這種“平衡策略”體現了其對他人創新的尊重,也推動了行業公平對話。據悉,華為與眾多科技企業達成專利交叉許可協議,通過技術互認共享,降低了行業創新成本,提升了整體研發效率。
為優化知識産權許可生態,華為還積極參與行業協作&&建設,通過 Sisvel、Avanci等專業&&開展許可業務,提升許可透明度和效率。國際貿易許可者協會(LESI)當選主席王寧玲指出:“希望行業領袖、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員和企業家加強協作,共享知識,打破壁壘,負責任地進行許可。” 華為的實踐正是對這一理念的生動詮釋。
知識産權一頭連着創新,一頭連着産業,它是推動行業整體發展的粘合劑。正如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鄧希煒所説:“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引擎,而這一引擎的運轉,離不開一個強健、開放且受國際信賴的專利體系。”在全球産業升級與技術變革浪潮中,華為的知識産權戰略不僅為自身發展注入持續動力,更拉動了産業上下游協同創新,為全球科技高質量發展提供寶貴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