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武漢9月29日電(記者田中全)9月,糯稻進入豐收期。在湖北省應城市田店鎮,52歲的種糧大戶田新華駕駛收割機在稻浪中穿梭,金黃色的稻穗捲入機器,田間只留下粉碎的稻梗和一排排整齊的稻茬。
約莫三個來回,收割機的穀倉就裝滿了稻穀。“糯稻現在已有七八分熟,是收割的好時候,要是過些天稻穀熟透了再收,就要掉籽了。”田新華擦了擦臉上的稻殼,拍了兩下方向盤説,“這是我今年新買的收割機,第一次下地,效率很高。”
今年湖北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降雨較少,田新華種植的300畝糯稻稍有減産。“今年每畝能收1300斤稻穀,比去年少了100多斤。”這位種了20多年糯稻的農民説,“我種的是孝感市農科院選育的品種,抗性強,收成再差,也比以前每畝只收幾百斤稻穀的時候強多了。”
應城市地處江漢平原與鄂中丘陵過渡地帶,境內崗平坡緩,耕層深厚適宜,保水保肥力強,糯稻種植歷史悠久。近年來,應城糯米被評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産品”。
雖有自然稟賦,但長期以來,應城糯稻品種單一,種植分散,不成規模。自20世紀90年代起,當地開始着力發展糯稻産業。尤其近年來,應城市加速推進糯稻育種選育,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農機購置補貼,糯稻種植面積達39萬畝,年産量達26萬噸。如今,糯稻已成為應城的金字招牌。
季節不等人,秋收勝黃金。和田新華一樣,眼下,廣大稻農正搶抓農時和晴好天氣加緊收割……一望無垠的稻田裏、阡陌縱橫的鄉徑上,機械的轟鳴聲、鳴笛聲交織一起,仿佛一曲動聽的交響樂。
按照白天作業的進度,有些長勢好、面積大的田塊難以及時完成收割。連日來,國網孝感供電公司派出多架應急照明無人機支援稻農晚上搶收。
夜晚時分,楊河鎮下王村村民王國紅的大片稻田,被兩盞飛起的“小太陽”照得亮亮堂堂。稻田裏,收割機往返作業,引得不少村民圍觀。“收割機自帶的機燈照明不足,遇到坑洼還容易陷車。”王國紅説,現在有了照明無人機,夜間收割更省心了。
基於龐大的種植基礎,當地糯稻産業正向精深加工轉型。搶收日夜推進,加工分秒必爭。作為湖北省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位於陳河鎮的湖北中磐糧油食品有限公司,迎來了一年中最為忙碌的收購生産季。
走進中磐糧油公司,只見各類農用運輸車,滿載稻穀、排成長隊,等待檢驗和稱重。廠房深處的智能化生産線上,除雜、分選、拋光等工序有序進行。
“我們24小時收購稻穀,‘歇人不歇機’,全天進行烘乾。”公司綜合經理劉娥説,公司已發展訂單種植15萬畝,帶動農戶增收3000萬元以上。公司目前日産精米600噸,糯米成品已成為全國知名食品行業和各大酒廠優選的原材料。
目前,應城市糯稻深加工規上企業達26家,年綜合産值超21.5億元。應城市農業農村局總經濟師李建説,糯稻産業發展前景廣闊,應城市將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不斷延伸産業鏈,開發新産品,提升附加值,增加新效益,聚力推動糯稻全産業鏈發展,推動鄉村振興。